韶关红色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渗透运用
2020-09-10齐婷婷
齐婷婷
红色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革命战争年代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有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韶关,地处广东、江西、湖南三省的交界处,而且和江西的赣州、湖南的郴州并称为“红三角”。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在粤北这块红色的土地上写下了不朽的诗篇,且有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率红军转战于此,所以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有着光辉的历史篇章、丰富的红色遗迹和令人鼓舞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韶关儿女为理想和信仰拼搏奋斗。
在韶关这片红色的热土上,拥有着深厚的红色历史文化,和丰富的红色资源。数据显示,在韶关市内目前有287处红色革命遗址,包含了102处重要事件发生地、85处机构旧址、42处纪念性建筑、23处战斗遗址、14处名人故居、21处烈士墓地。其中有红军历史文物1120件,红军历史文献50多万字,是广东省红色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红色”是韶关红色文化最根本、最突出的特征,是革命性和先进性的统一、是本土化与创新性的统一、是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以及兼收并蓄和与时俱进的统一。由此看出,红色文化本身具有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等。因此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所体现出的思政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这使得红色教育融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有了方向。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开发利用韶关红色文化资源,让小学思政课教学既能保持红色底蕴,又能为实现铸魂育人的目标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韶关红色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现实价值
小学阶段学习《道德与法治》是小学生接收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教师可通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来开展红色文化教育,这一教学行为符合当前新课标所提出的教学要求。韶关红色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现实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要树立起坚定的文化自信,并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韶关红色文化扎根于韶关沃土之中,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韶关地区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经验。韶关的红色文化可以振奋韶关人民的精神,让韶关文化勃发新的生机。因此,韶关红色文化渗透运用于小学《道德与法治》,必定能坚定小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第二,增强价值认同。韶关红色文化记录了韶关人民近现代百年的历史沧桑,展现了自1921年以来,韶关革命先辈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坚守初心,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把韶关红色文化应用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增强小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价值理念的认同。第三,培养爱家乡情感。韶关红色文化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无数感人至深的英雄人物,这些英雄人物之所以赴汤蹈火,不惜牺牲,源于他们对祖国、对家乡韶关的深深热爱。因此,韶关红色文化渗透运用于小学《道德与法治》,必定能培养小学生对家乡韶关的热爱之情。
二、以韶关红色文化助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
(一)推动红色文化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
红色文化进课堂、进课本、进师生头脑,有助于使红色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促进小学思政教育整体推进。一是将韶关红色文化纳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韶关红色文化特色,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这不仅丰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内容,还为红色文化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二是教师要转变传统观念,确立韶关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理念。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的教导,挖掘、开发、融合、实践韶关红色文化,为小学生学习韶关红色文化营造浓郁的社会环境。三是创新教学方式,结合多样化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情景体验、实践教学、研讨等,活化红色文化;关注教育内容的生活化,可以利用小故事、游戏、读书会等形式,引导小学生接受红色文化内容,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四是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如,可把在互联网上搜集到的信息,通过媒体课件等形式,将图片信息、文字信息、声音、影像融合为一体,把红色革命精神充分展现出来,引发学生共鸣,增强红色课堂吸引力。
(二)推动红色文化同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
坚持把红色教育纳入社会实践,形成由“听”(听报告和革命故事)、“唱”(唱革命歌曲)、“看”(参观革命遗址、博物馆、纪念馆)、“读”(读红色经典)、“讲”(讲红色故事)、“学”(学革命精神)、“研”(研究红色文化)为主要形式的红色實践教育模式。把红色教育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如,可通过开展人人讲红色故事、学校展演红色故事等活动,使得学生在无形中传承红色基因。每年可将红色教育作为小学生社会实践的重头戏,组织小学生参观革命遗址,开展红色研学旅行,如,到粤北省委旧址、红围、北伐战争纪念馆、水口战役遗址、石塘双峰寨、梅岭梅关等地,开展红色资源调研、红色故事宣讲等活动,使红色文化更好地入脑入心。
(三)推动红色文化教育进社团
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活动和学习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其中社团活动为其中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日常行为中,社团活动平常可见,但又对小学生来说极其重要,因为它在日常行为和思想习惯的养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育工作者可通过红色文化的渗透,以不同的表达形式,对小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不仅丰富社团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还创建富有红色文化气息的社团,如,童谣、我是讲解员、红歌会、绘画等。教师也可模拟粤北省委旧址、北伐纪念馆等地方进行红色内容的讲解和学习,在这过程中红色文化教育与社团活动不断地相融合,营造了积极向上、富有红色文化气息的氛围,使得小学生养成一种积极、乐观、上进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同时,也让小学生体会到红色文化的魅力,激起他们的兴趣,进而对红色文化的内涵和意义进行深刻解读,从而有所学、有所思、有所长。
除此之外,在小学生的红色文化活动方面上,学校应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支持,满足活动的合理诉求,并适时地为活动出谋献策,提出合理的见解和提议,让活动举办得更好、更顺利、更有意义,也让小学生能够在活动营造的红色文化氛围下绽放光彩、茁壮成长。
(四)推动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
校园是学生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来说,极其重要。它对学生观念的形成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必须积极探索途径,将红色文化深刻融入校园文化之中,用先进文化、红色文化来引领和充实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以便影响每一位小学生。同时,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作用,如,校园广播、报纸等,在传统媒体上定时定期进行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积极拓展新平台,如利用电子屏幕、开设微信公众号、板报专栏等,宣传红色文化,提高红色文化教育的趣味性。
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通过韶关红色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渗透,用红色文化贯穿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有利于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塑造他们的优良品德;有利于培养小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也弘扬了红色文化,传承了红色基因。总而言之,在小学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渗透和运用红色文化,既能为小学思政教育提供丰富而有益的养料,又可提高小学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