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察和体验中发展空间观念
2020-09-10王杰婷
王杰婷
有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出发,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观察想象、实践体验、动手操作、分析比较来实现。那么,如何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经验适时引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呢?
一、观察思考,初步理解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并积极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对“上下”的位置关系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但缺乏深入理解。教师应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架设一座学习新知的桥梁,为他们理解上下位置的相对性提供思维的平台。
师:昨天,王老师来到襄阳,发现襄阳好美,就拍了几张照片。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地方吗?请看大屏幕,知道的请大声说出来。(多媒体播放襄阳美景图片并伴随着轻音乐)
生(齐):古隆中、昭明台、夫人城、襄阳一桥。
师:请认真观察襄阳一桥,你看到了什么?
生(七嘴八舌):有汽车、火车、轮船。
师:你能说说汽车、火车、轮船的具体位置吗?
生1:汽车在上面。
生2:轮船在下面。
师:从上往下看,汽车在什么位置?
生3:汽车跟火车比,汽车在火车的上面,火车在汽车的下面。
生4:汽车在轮船的上面,轮船在汽车的下面。
生5:轮船的上面有火车和汽车。
师(引导学生从下往上观察):轮船在什么位置?
生6:轮船在火车的下面。
生7:轮船在汽车的下面。
生8:轮船在火车和汽车的下面。
师:汽车的下面还有什么?
生9:汽车的下面还有江水。
生10:汽车的下面还有桥墩。
……
培养学生观察并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桥,引导学生体验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的上下位置是相对的(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关系也不一样),培养了学生有序观察的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了空间观念。
二、动手操作,明确上下位置的确定性
学生理解了上下位置的相对性后,教师要引导他们通过动手操作参与学习活动,明确上下位置的确定性。
教师让学生拿出数学书、作业本、文具盒,组织他们进行一次整理学具比赛的活动:先把数学书放在桌面的正中间,再把作业本放在数学书的上面,最后把文具盒放在作业本的上面。教师认真观察,看谁动作迅速,摆放整齐,及时奖励小红花,激励其他学生。接着,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整理的学具,用“上下”说说它所在的位置,如:文具盒在作业本的上面,作业本在数学书的上面;文具盒在作业本和数学书的上面,数学书在作业本的下面;作业本在文具盒的上面,数学书在作业本和文具盒的下面,数学书的下面还有桌面等。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的基础之上,教师抓住学生的认知矛盾(确定一个参照物的问题),再确定物体的上(或下)面有什么,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例如,在整理学具活动中,教师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发现紧挨着文具盒的下面是作业本,其次是数学书,还有桌面,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参照物下面的更多种物体,让学生的思维空间更广阔,体验更丰富,从而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三、实践体验,初步理解前后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学生只有在活动中亲身体验了“前后”的位置关系,才能理解其相对性。教师抓住“认识获奖同学”这一课堂生成资源,让学生亲身体验“前后”的位置关系。
师:刚才有哪几个同学获得了奖品?请上来站成一列!(获奖学生迅速上前,自豪地站成一列)排在最前面的是谁?
生1:排在最前面的是A。
师:他后面还有几位同学?
生2:他后面还有4位同学。
师:你最敬佩的是谁?能说说他所在的位置吗?
生1:我最敬佩的是B,他在C的前面,在A的后面。
生2:我最敬佩的是C,他在从前往后数第3个。
生3:我最敬佩的是B,他在从后往前数第4个。
师:向后转,谁还会用“前后”来形容一下他们的位置关系?
生1:E同学现在排在最后面了。
生2:E前面有听课的老师。
生3(指最后一个学生):A同学的后面是黑板。
生4:C在B和D的中间。
师:C在谁的前面?
生4:C在B的前面,在D的后面。
生5:现在的前后位置和刚才的前后位置发生了变化。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了获奖同学在这一列中的前后位置关系,还明白了前后是我们生活中一种常见的位置关系。
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交流,知道了获奖学生在这一列中的前后位置关系。教师还结合肢体语言,并改变方向,让大家边说边指一指、认一认,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明白了前后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位置关系,帮助学生多方位的建立空間观念。
四、分析比较,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一年级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比较短,教师利用多媒体将不同直线上前后位置的问题制作成动画课件,并以“小狗游泳比赛”为例,让学生在动画情境中拓展思维。
师:小狗百米游泳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大家当小评委好吗?
生(齐):好!
师:瞧!发令枪一响,小狗奋力向前游去,你能不能用“前后”说说他们所在的位置?(媒体播放游泳比赛的情境,然后停在终点线上,小狗胸前出现一条条直线。)
生1:小黑狗游在最前面。
生2:小灰狗游在最后面。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1:小黑狗游泳的路线最长。
生2:小灰狗游泳的路线最短。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3:小黑狗游在小花狗的前面,小花狗游在小白狗的前面,小白狗游在小灰狗的前面。
生4:小灰狗游在小白狗的后面,小白狗游在小花狗的后面,小花狗游在小黑狗的后面。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3:小黑狗胸前的线在最前面,所以小黑狗游在最前面。
生4:小灰狗胸前的线在最后面,所以小灰狗游在最后面。
片段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将不同直线上前后位置的问题制作成动画课件,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纵向、横向比较,发展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本节课,教师充分挖掘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有效地对教材进行了处理,并抓住课堂中生成的资源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前后”的位置关系。学生观察过程中,教师适时调控,让师生、生生交流更加亲切,让学生对“前后”位置的认识更加深刻。
(作者单位:襄阳市东津新区东津镇王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