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特别处” 突破重难点
2020-09-10汪亚平
汪亚平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描写了祖国边疆一所小学的“特别之处”,表达了作者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如何引导小学生理解“特别之处”“喜爱之情”是教学本文的重点和难点。笔者采取了“紧扣‘特别处,突破重难点”的教学策略。
三年级的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对事物的认识主要靠直观感受,对“特别之处”并不十分理解,于是笔者将“特别之处”转换成“和我们常见的事物不一样的地方”来引导学生理解。
笔者在解决教学重点“说一说这所学校的特别之处”时,这样设问:“请同学们看一看我们小学,想一想你所见过的小学,再从文中找一找,‘大青树下的小学和你认识的小学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学生稍做回忆,就从文中寻找到这所小学和自己所认识的学校“不一样的地方”:有学生找出“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頗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有学生找出“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有学生找出“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有学生找出“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有学生找出“跑来了两只猴子”,有学生找出“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逐一理解这些“不一样的地方”正是“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特别之处”。
比如,在引导学生理解“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时,根据笔者所在地区的民族构成情况,笔者设问:“我们班有没有回族同学啊?”学生马强举起小手:“老师,我就是。”笔者趁势引导:“马强同学,在学校里,除了和其他同学民族不同,你与其他同学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马强想了想,答道:“在学校里,我和其他同学一样,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其他学生也纷纷抢答“同学们都一样啊!”笔者再次引导:“我们班里只有汉族和回族同学,而大青树下的小学却有汉族、傣族、景颇、阿昌族和德昂族同学,这说明了什么呢?”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很快就明确了“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特别之处”是学生所属民族众多。对于其他不一样的地方,笔者依次引导学生理解,最后,笔者和学生共同归纳出“大青树下的小学”与一般小学“不一样的地方”:学生所属民族众多,生态环境好,课外活动丰富。
学生理解了教学重点,本文的教学难点“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就容易突破了。
对于大青树下的小学“生态环境好”“课外活动丰富”这两个特别之处,笔者稍加点拨,学生就可以很直观地对这所小学产生喜爱之情。而对于“学生所属民族众多”这个“特别之处”,学生理解得就有些困难。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笔者设置了4个问题引导学生:1.这么多民族的学生在一所学校里,他们的关系如何?2.大家来自不同的民族,他们是怎么学习的?3.大家课后在干什么?4.你从他们的关系、学习和课外活动中感受到了什么?这4个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学生在分组讨论时纷纷发言。最后归纳出前3个问题的答案:不同民族的同学都成了好朋友;大家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一起朗读课文;下课后,同学们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解决了前面的3个问题,学生对第4个问题就有了情感上的共鸣:“我很喜欢这样的小学”“我希望我们学校也能这样”“我也要像这所小学的同学们一样,和其他民族的同学成为好朋友。”
为了强化学生的认知,笔者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体现这所小学和一般小学“不一样地方”的词语如“鲜艳”“绚丽多彩”“好听”“安静”“有趣”“热闹”“可爱”等,学生从这些词语中更增强了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
(作者单位:鄂州市鄂城区樊口街办杜山小学)
责任编辑 吴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