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描写让事件更具体杜著科
2020-09-10谢秀丽
谢秀丽
记叙、描写和议论是写作的基本表达方式,实用写作则囊括了这三种表达方式,而且,这种写作已经成为高考命题者的首选。不同学段对写作教学的重点要求也有所不同,本期,我们从叙事、写景和实用写作三个方面选编了一组稿件。
一般情况下,写人记事类的文章必须具备记叙文六要素。但小学生的写作实践表明,六要素只能解决把事情写完整的问题,而不能解决把事情写具体的问题。
有作家说“动作即事情”,因为动作犹如事情发生、发展的枢纽,动作的持续推进意味着事情不断地向前发展,精准细致的动作描写会让文章的发生、发展合理有致,甚至可以让文章大放光彩。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根据小学生的写作实际,这样指导学生进行动作描写。
一、按顺序分解大动作
为了帮助学生习得按顺序分解大动作,笔者采用了搭支架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练习。
笔者选择了学生最熟悉的场景做支架。在教学时,笔者让学生观察红色词语表示什么,蓝色词语表示什么。经过对比,学生很快就发现,文段中红色词语都表示人物动作,蓝色词语虽然也表示人物动作,但主要是用来修饰或者帮助说明动作完成情况的。然后,笔者引导学生思考:“红色词语可以看成人物活动的大动作,那么,蓝色词语可以看成什么呢?”有学生答“小动作”,有学生答“辅助动作”,也有学生答“次要动作”。根据学生回答,笔者和学生共同分析二者关系,最后,学生得出“小动作都是围绕大动作分解出来的动作”这个结论。这个支架仅仅帮助学生领会了分解大动作,要想深入理解还需不断推进。于是,笔者又设计了下面的练习。
笔者给学生提供的这幅图,有人物,有场景,借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把“老师喝茶”这个大动作按顺序分解成若干小动作。经过前面的铺垫,学生经过几分钟的思考,很快就把喝茶的大动作分解为“端起、拧开、撮、吹、抿、摇了摇、咂了咂、盖上、放下”一连串的小动作。学生抓住了“大动作”, 再联想到与“大动作”相关的“小动作”,就能把事件写具体了。
二、精准地遣词造句
以上教学虽然解决了把事情写具体的问题,但是把事情写精彩还需要运用动作描写的第二招——精准地遣词造句。为了帮助学生找到精准用词的秘诀,笔者采用了循序渐进的方式,先进行选词填空,再进行空白填空,最后引领学生借鉴名著学动作描写,具体操作如下。
1.选词填空(怎样把动作写得具体准确)。
上课铃响了,教室里仍然一片喧闹。这时,教室外传来老师的脚步声,我立即______(提、竖)起耳朵,______(缩、弯)下身子,直向座位______(走、奔)去,然后,身子一______(直、扭),一屁股______(坐、落)在凳子上,顺手______(拿、抽)出课本,若无其事地看起书来。
在这个选词填空的环节中,对于最后一空的两个动词,学生之间出现了争议。有学生说“应选‘抽”,依据是老师来了,“抽”能表现学生慌乱之下随手取书的情景;有学生说“应选‘拿”,依据是句子后面出现了“若无其事”这个词,表示像平常一样,因此要用“拿”。鉴于此种情况,只用语言解说是远远不够的,笔者便指名学生上台表演了这一场景,学生看完了他的表演,异口同声说该选“抽”,用“拿”字太平常了。
2.填空(在横线上填入准确的动词或修饰语)。
天啊!要迟到了。我______开被子,从床上______下来,______地______过校服,______上鞋子,几步______进卫生间,______地______出牙刷,______上牙膏,在嘴里胡乱地______了几下,然后,______下毛巾,在脸上______了两把,飞快地______出屋子。
在这一次支架练习中,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了,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如在第一个动词的选择上,多数学生填的是“掀”,也有少数同学别具匠心,有的填“揭”,有的填“蹬”,还有学生填“踹”……针对不同的声音,大家展开辩论,最后一致认为,填“掀”字不仅更符合生活实际,还能表现“我”急切的心情。
3.向名著学写动作
“姥爷一个箭步冲上来,推倒了姥姥,把我抢了过去。我拼命地挣扎着,扯着他的红胡子,咬着他的胳膊。他‘嗷的一声狂叫,猛地把我往凳子上一摔,摔破了我的脸。”这个片段选自高尔基的《童年》,学生对片段比较熟悉,但对动作描写关注得较少,笔者以此指导学生借鉴学习。经过引导,学生从“姥爷”的动作中得出了“根据人物性格描写动作”的结论,又从“冲、推倒、抢、摔”等大动作的说明(“一个箭步”“把我”“猛地”“往凳子上”)中得出“‘大動作应有‘小动作说明”的结论。至此,动作描写完成了主体工程,就差锦上添花的环节——修辞了。
三、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
所谓修辞就是美化句子,增加文章的可读性。一篇文章,即使写清楚了具体内容,如果没有修辞手法的加入,也会显得平平淡淡,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笔者在教学中首先出示两个句子,让学生对比两句的差异。
(1)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
(2)花开了,鸟飞了,虫子叫了。
例句(1)是《祖父的园子》中的原句。为了突出修辞手法对于表情达意的重要性,笔者特意把原句中的修辞手法删掉,例句(1)就变成了例句(2)。笔者让学生比较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通过对比,学生很容易看出二者之间的明显差别。例句(1)生动有趣、形象可感,充满童真,例句(2)则机械呆板,缺少生机。修辞手法虽然是学生从二年级就开始学习的语文知识,但是他们在写作时常常会忘记这个让句子出彩的妙招,因此笔者特意把它纳入习作自评单中,目的就是启发学生要有修辞意识。
正确使用动作描写是把事情写具体的关键,要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还需落实到实际操练中。下面是笔者专门为动作描写设计的练习:请运用动作分解的方式写一段话,再现自己极度饥饿时吃饭的样子。有学生这样写道:
终于到了午饭时候。姑姑首先端上一盘小笼包,正冒着热气。我一筷子夹了两个小笼包,送到嘴里,一口吞下,真的,只一口就吞下了两只小笼包,并且没有想象的那么烫。这样,一盘小笼包就这样被我“报销”了,到今天,我还在想,小笼包的馅到底是什么呢?姑姑又端上几盘菜,我的“筷子无影神功”左冲右突,风卷残云,又吃了一大碗米饭,我才不好意思地说“饱了”。
片段不仅言之有物,还言之有序。如果只是按照写人记事的六要素来写,只会被写成这样:
中午,姑姑终于把饭做好了。我端起一碗米饭,夹了一些菜,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不一会,我就把桌子上的菜吃完了。
(作者单位:丹江口市教师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