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批判性思维之“应为”和“可为”

2020-09-10靖国平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思考者慎思批判性

学校教育如何引导学生审慎、明辨、系统地学习?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并生成经验和智慧?如何将人的终身发展的“DNA”贯穿于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全过程?这些都与培养批判性思维息息相关。学校教育是否促进了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是判断学校是否落实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指标。

一、批判性思维究竟是什么

近年来,“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成为教育界的高频词,正从学术殿堂进入大众视野,但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含义、特征、类型、层次等问题,人们的意见不一,分歧较大。

批判性思维不是什么?通常,愈是抽象、复杂、高级的概念,愈难以直接判断和界定,批判性思维即是如此。对此,我们先运用“排除法”进行分析。其一,批判性思维不是盲从轻信。学习发端于困惑,思考产生于怀疑。19世纪著名数学家克利福德说过:“对于任何人,无论何时何地,在缺乏充分证据的时候贸然相信都是不明智的。”其二,批判性思维不是盲目自信。人的自信心十分重要,但一定不要盲目自大。真正的自信来自理性判断、谨慎求证,它是合乎事实和情境的,绝不是没有限度的自以为是。其三,批判性思维不是非此即彼。非此即彼的思维习惯常常表现出非对即错、非白即黑的二元对立倾向,这种倾向使思考停留于表面,将人的思维导向简单、武断,极不利于对复杂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其四,批判性思维不被偏见所左右。人们认识新事物时,很容易受过去经验的影响,这种影响时常带有先入为主、结论先行等偏见,会干扰人们对事物的正确判断。

如何把握批判性思维?对于批判性思维,古今中外有众多的阐释。20世纪90年代,美国哲学学会运用Delphi法得出关于批判性思维的概述:“批判性思维是有目的的、自我校准的判断。这种判断表现为解释、分析、评估、推论,以及对判斷赖以存在的证据、概念、方法或语境的说明。”《礼记·中庸》中所讲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中的“审问、慎思、明辨”就是批判性思维。笔者认为,批判性思维过程主要包括如下四个环节。

审问(质疑)。审问的要义是质疑,或产生疑惑。质疑并不是否定,而是不能确认、肯定。古希腊哲学家认为,惊奇是智慧之母,怀疑是智慧之父。中国哲学也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警句。从人的认识发生上讲,未经审问、质疑的认识难以形成真正的认识。美国教育家杜威十分重视“反省思维”,他认为在整个反省思维的过程中,居于持续的和主导地位的因素是解决疑惑的需要。他提出的“五步教学法”,将学习者面对问题情境时产生的疑惑,视为教学的首要环节。

慎思(反思)。批判性思维是“思维的思维”,慎思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审慎地询问、慎重地思考、自觉地反思”是慎思的基本含义。南宋理学家朱熹主张读书需“切己体察”,“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一个人对自己的思维活动不断地进行省察和监控,以及对客观事物进行谨慎地分析、阐释的过程,就是“慎思”的过程,其目的在于防止认识偏离事实,违背规律。

明辨(判断)。在经历了审问、慎思之后,人的批判性思维便进入明辨、判断的环节。审问主要指学习者产生疑惑、质疑,慎思主要指学习者思考、分析产生疑惑的影响因素和根源,明辨则是学习者基于众多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形成独立判断和见解的过程。我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认为,判断力对人的发展至关重要。要想养成判断力,一要有相当的常识,二要有专门的智识,三要有遇事能断的智慧。

求证(推论)。著名思想家胡适所主张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已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种方法论。求证旨在寻找各种相关的、有力的证据,以检验、印证某种观点和结论。求证过程即是推论过程。推论是学习者根据已掌握的事实和已有的经验判断,去探究尚未形成的观念和尚未确认的事实。同时,推论可以巩固和强化求证,以认证、评估已形成的判断和结论。事实上,当我们对已形成的判断和结论进行求证、推论的时候,就是在进行批判性思维。

二、为什么要培养批判性思维

人是有思想、有梦想、有灵魂的生命体,能思考、爱思考、会思考是人的本质特征。人类拥有了这样的禀赋和才能,才会优于、高于动物,并且不断地保持人之为人的优势水平。在人的各种禀赋和才能中,批判性思维是人的思维中的最高形态,它具有引领、统摄其他思维的地位,对于人的发展具有引导、鉴别和评价功能。

当前人们之所以高度关注批判性思维,主要是因为教育中的诸多问题与批判性思维的缺失有关。如:书声琅琅、秩序井然的课堂表象之下,掩盖着学生思维的贫乏、思想的贫困以及才智的消磨;对部分学生而言,学习、读书是一种巨大的外部压力和负担,而非个人精神成长的需要,等等。这些问题或顽疾,恰是需要通过培养批判性思维予以解决的。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指出:知识必须自我认识,自我认识只能被唤醒,而不像转让货物。只有导向教育的自我强迫,才会对教育产生效用,而其他所有外在强迫都不具有教育作用,相反对学生精神害处极大,最终会将学生引向对有用性世俗的追求。

学校教育之所以必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主要有这样几点理由:一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好奇心是学习者对学习对象表现出特别注意的认识倾向性,以及主动探究不了解的事物的心理活动,这种内驱的、积极的心理活动,就是求新知、去无知的欲望和冲动。培养批判性思维旨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习者长久地保持独立思考、勇于探究的学习动力和习惯。二是引导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生成智慧。书本知识若要真正进入人的认识视野和精神世界,一定要靠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塑造。学习者理解、习得知识的过程,就是他们主动建构知识、生成智慧的过程。知识并不会自动地对个体发展产生价值和意义,当学习者将知识转化为个体的经验、思维、思想、方法和习惯时,他们所掌握的知识才会产生价值和意义。批判性思维是学生建构知识、生成智慧最有效的工具和方法,借助这个“杠杆”,他们才能摆脱“枷锁”,成为学习的主人。三是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品质和核心竞争力。一个人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形成正确的结论,做出明智的决定,是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表现。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在理智方面的任务是形成清醒的、细心的、透彻的思维习惯。” 正是这样的思维习惯,使人在任何时候都能恰当地形成正确的结论,做出明智的决定。

三、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首先,确立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育人目标。既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十分重要,那么学校就应该将其纳入育人目标。例如,近年来,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着力培养高中生的“关键能力”,在“批判性思维、自主学习、有效沟通、自我管理”4个关键能力当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位居首位,发挥着引领和统摄其他关键能力的作用。

其次,建构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课程范式。好的课程范式一定是学科知识体系与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机统一。指向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课程设计,一定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关联性、迁移性和转化性,如此才能减轻学生的认知负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湖南师范大学张楚廷教授提出的“5I”课程范式,即基于信息(information)、兴趣(interest)、质疑(inquiry)、智慧(intelligence)、直觉(intuition)的课程范式,对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再次,探索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方式。江苏省常州市高级中学欧阳林老师经常运用通识教学和学科渗透式教学,开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教学实验。例如,他设计的批判性思维写作教学案例:“世界上有很多东西看得见,也有很多东西看不见。它们的关系很奇妙:花草树木看得见,春天看不见;水果蔬菜看得见,营养看不见;嫁妆婚礼看得见,爱情看不见;书信问候看得见,思念看不见;论文文凭看得见,水平看不见……”你怎样理解“看得见”和“看不见”?请认真思考,结合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写一篇作文。

最后,树立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评价导向。学校教育评价既要紧扣学生发展的“三维目标”,又要关注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目标及达成度,如思维的自主性、开放性、灵活性、系统性、创造性、伦理性等发展目标及达成度。理查德·保罗等在《批判性思维工具》中将人的批判性思维发展划分为6个阶段,即鲁莽的思考者、质疑的思考者、初始的思考者、练习中的思考者、高级的思考者、完善的思考者。学校教育可以建立多学科、多类别、多层次的批判性思维发展指标,并通过教育评价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

责任编辑  姜楚华

靖国平

湖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北中小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特邀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院校评估专家、中小学校长国家级培训专家、“国培计划”专家,担任中国教育学会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伦理学会教育伦理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教育学会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曾任湖北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哲学、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智慧教育,享受湖北省人民政府专项津贴。

猜你喜欢

思考者慎思批判性
罗思敏:城市复兴的设计思考者
华淮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慎思
让高中生成为历史课堂学习的思考者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不爱运动,是因为太爱动脑
博学慎思 明辨笃行——从《傅雷家书》看傅雷音乐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