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颂文:戏如人生,贴地而行
2020-09-10美亚
张颂文
豆瓣词条对张颂文的介绍是:目前国内最负盛名的表演老师,擅长讲解和传授“方法演技”,因担任众多明星的私人老师的张颂文因此被誉为“明星教父”。毒sir曾评价他有“连亲爸妈都认不出的演技”。《隐秘的角落》原著作者紫金陈在也微博上赞赏:“张老师的表演是最让我惊讶的,真实且生动,比小说生动太多。”
另一方面,他“45岁还买不起房”,曾有近十年“年薪不超过2万”的事儿也广为人知,以至于《南都周刊》特约撰稿人美亚在微博说要采访他时,一堆粉丝过来留言:“别为难颂文老师!”““什么时候买得起房?““ “有没有想过换个安稳职业?”
那么,张颂文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采访他,是一件棘手的事情。他像一个莫比乌斯环,有自己完全自洽的逻辑体系,顺着走就是闭环。他也像一个演员里的乌托邦,撕开了自己一个类似喜剧之王的面目,你很难不对他所拥有的现在,保持一份敬畏心。他也像这个网络时代的旁观者,对一切的扶摇直上保持警惕,不对抗又不投入,清醒得没有一丝罅隙。
缺点?没有
所有写张颂文的文章,都涵盖了上文所说的完美。完美,对这个时代的演员来说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像玩Jenga,口碑堆得越高,一个墨点从下层抽开,就是全然坍塌。
所以我上来第一个问题就是:您有缺点吗?
接受采访的那天,刚好是《隐秘的角落》最后两集播出的日子。本来约好两点的语音通话,因为一些配合宣传的事宜,推迟到了三点半。急急忙忙加入群聊的张颂文,声音有些疲惫。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第一个问题,他本能谦逊地说:“当然有缺点,人都有缺点。”
举例的时候他思考了一下,缓缓地说:“比如熬夜。你知道早睡早起身体好,但还是忍不住熬夜。”
同样也熬夜的我,好像被打了一个耳光。我说张老师,这不叫缺点,顶多算一个生活坏习惯。这里的缺点,更多是面向外界面向人群联接上的缺憾。
张颂文想了一会儿,他说:“那可能是孤僻吧,有社交恐惧症。”他从来不参加剧组的聚会,以及朋友唱K、Party的邀约。更多时候,他是一個被动者,遁世在北京顺义,在那个著名的小院子里,朝升看花开,幕落把酒欢。
然而,他20年的好兄弟,演员林家川并不这么认为。后者评价,如果张颂文是社交恐惧的话,那么全中国70%的人都不会讲话了。他举例说,如果他们几个朋友一起出去吃饭,张颂文会在入座的5分钟之内就摸清楚这桌人的底:心情、性格、职业、来意。他会在接下来的55分钟之内控场,让话题和愉快的气氛都从他手指尖里流畅地穿过,从不落地。
跟了张颂文近一年的工作人员证实了此事:他们外出一起谈工作,如果自己的社交探测器敏感度达到80%的话,张颂文能达到200%,100探测到对方的情绪,另100是自己给出满分的情绪反馈。
我也感受到了这种能量,张颂文对本次云采访的情绪反馈,一是特地给了我一些“没在其他地方说过的事情”,这是对于媒体工作者的体贴;
二是仅仅是语音采访,他都充分调动了自己的技能:在讲自己只身一人,懵里懵懂去北京寻梦的啼笑皆非时,他一人分饰两角:咨询处老师字正腔圆的不耐烦,和他广东愣头青平翘舌不分的窘迫。此处是情景喜剧。
他在讲“我与父母亲二三事”时,又转入了散文诗频道,用漫长的耐心,描述具象的场景和感受。在整场采访结束后,我对一个人既往苦难与温暖的回忆是丰满的、值得反复咀嚼的、有自我观照价值的。这是他对一个倾听者的温柔。
我想社交恐惧和长袖善舞,这两者在张颂文身上大概并不冲突吧。张颂文对交际,不是圆滑,是修养。对交往,不是孤僻,是门槛高。平日里,张颂文的处理,大概有一点“王子猷夜探戴逵”的即兴趣味,不主动不扎堆。既来之,则兴之,则圆之。
曾有记者团队去他家采访,他在院子里如数家珍介绍完他的植物,灵光一现说:“我带你们去森林里面看二月兰吧,就这么几天,蒋雯丽曾来找我,就为了看二月兰。”于是那个下午,临时组建的二月兰旅行团,开着张颂文院子里各式各样的摩托车,到森林堤畔做了一场有香气,有颜色的采访。
我看到这篇采访稿时,嘴角忍不住地上扬。我觉得那份任达和恣意,和荧幕形象里郁郁不得志的中年男人,和社交平台上,谨言慎句回复粉丝每一条评论的张颂文,不太一样。
留意观察,就会发现张颂文对留言里那些不怎么友好的评论,依然能四两拨千斤地化解。我问张颂文,你这么温柔的人,和你身边最好的两个朋友吵过架吗?张颂文说没有,我们从上学开始,我就是年龄担当,所以会像大哥哥一样,对他俩包容。
这两个好朋友,一个是前面提过的林家川,另一个是周一围。林家川的说法是:“确实没有吵过架,但是他那个人太爱研究,演技就不说了,花花草草也长性。只是有一次,张颂文迷上了催眠,抓住身边任何一个人试验,我没办法,只能装睡。”
周一围则对吵架有不同的看法,他笑着回应:“我也有包容他啊。”周一围说张颂文与他互为镜面,只要有一日,张颂文坚持自己的坚持是对的,他就能理直气壮把那些奉劝他跳进洪流的人拒之门外。
150分钟的云采访结束,最后的总结里,张颂文唯一的缺点是讲父母的故事时把我讲哭了。他自述的所谓缺点,无非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缺失任何一面,硬币就失去价值,也无法流通。
惨吗?不惨
张颂文有两个著名的故事,一个他在《演技派》里曾经和学员讲过:年轻时,他曾和周一围一起去见组,刚好导演和煤老板在一起,大家在讨论什么样的人能做演员。
他俩进来,立刻成了送上门的反面教材。他们指着张颂文说,矮,大脑门儿,一看就是广东人,做不了演员。周一围呢?香肠嘴,半斤八两。两个人在奚笑中落荒而逃。进入电梯后,两人沉默了5分钟,没有人想起要按楼层。
第二个故事是买房,张颂文说他今年45岁了,在中国大地上仍没有一处房产。进而谈到演员的收入,他说中国99.5%的演员跟他一样穷困,他曾经有10年的时间,年薪不超过2万。
两个故事叠加在一起,塑造了一个为梦想抛下尊严和生活的戏痴形象,得到了广大网友的线上心疼。但在采访中,我不认为过了20年苦行僧生活的张颂文,内心有凄风苦雨的委屈。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我认为张颂文是幸运而快乐的。
一是他身边的人,都以自己的方式支持他,纵容他,保护他。张颂文的母亲是一名中医,从小带着他走街穿巷,救死扶伤。他印象里最深的一件事,是母亲带着他跋山涉水去半山腰,探望一位老婆婆。给老婆婆检查完身体之后,母亲愉悦地说,您恢复得很好,药可以停了,多晒太阳很快就能康复。
回去的路上,母亲告诉他,老婆婆病入膏肓,快不行了。张颂文问,那你为什么让她停药,多晒太阳?母亲说,人多晒太阳会快乐。
母亲传承给他的,是悬壶济世的慈悲心。这或许能够解释,为什么他能在白手空拳的20年里,即便不能演戏,还能舍弃些许的自尊,在自家小院儿开设演技辅导班。既能迂回地触碰梦想,又能以共情之心,给那些有相同梦想的人赋能。
母亲在他年少时去世后,张颂文在那个睹物思人的家里无法自持,16岁就踏上去东莞的火车谋生。60个青少年的绿皮火车车厢,站台上站满了两三百个家长,衬得张颂文的父亲形单影只。火车停靠的5分钟,别的家庭都在见缝插针互诉离殇,只有张颂文和父亲面面相觑,车轱辘讲着那些「注意安全、跟同学搞好关系」类似的话。
火车开了,窗外家长的泪涕横流,与火车上哭声一片交相辉映。张颂文如释重负,他想站台上的父亲也应如是。当其他同学已经在吃瓜子啃鸡腿时,张颂文却开始泪如雨下。他又想,父亲应该亦如是。
这是中国父与子的典型模式,张颂文和父亲失去了母亲这道桥梁后,关系大致就是如此的克制、寡淡、眉目不清。但父亲在他人生所有的选择上,表达了沉默的支持。他要去读旅游职高,父亲不言,他辞去导游工作,去北京考电影学院,父亲不语。
在张颂文最孤独的那几年里,父亲赶在退休前给张颂文打了个电话,说要不你回来吧,我可以找找关系,帮你找个稳定的工作。父亲想在退休前,为他发最后一点光热。遭到张颂文拒绝后的父亲,日夜筹划,想到了另外一个让儿子余生安妥的办法。他说:“我存了点钱,要不你先买个房子吧。”父亲存了13万,不够买北京的一方阳台。但张颂文感受到的,是天庐地席般的爱意。
父亲给予他的,是放任自流的宽容和托底。
张颂文其他的家人也如此。有一段时间家里出了意外,急需用钱。他们就试探着问张颂文,可不可以出去接两部戏?张颂文就选了片酬最高的两部。首映礼上,每个主创可以带6个人去观看。那是部喜剧,他的学生们,捧场地前俯后仰,张颂文却泪流满面。学生们问他,老师,你都笑哭了啊?家人在旁边轻描淡写地说:“这种戏,下次咱不接了。”
他對生活,有宠辱不惊的稳健,得之失之,都不会改变他的系统运行方式。他能在怀才不遇的长年累月里,得到生活本身的生趣。他没有我们臆想中那么惨烈。
家人递给他的,是甘之如饴的懂得。
张颂文目前在顺义住的平房里,办公桌和床是周一围的,其余的家具都是林家川的。而他和周一围这二十年来,哪怕是凌晨两三点拿起电话,拨给对方,几乎都会接通,这对他俩来说,很重要。
铁打的兄弟,流水的浮沉,朋友与他交换了信任,织成了一张牢不可破的信念被,包裹着无数不问前程的夜。
世间成败,横看成岭侧成峰,评判角度各不同。除去死亡,人间最公平的事就是情感。廊庙贵胄,草莽村夫,都逃不过人生八苦带来的伤痛与纠缠。张颂文在各种亲密关系里得的,也许他人终其一生,沽名钓誉,都摸不着边角。我认为他是真心的快乐。
第二,张颂文是宿命论,他既已愿意贴合命运的曲线,就会竭力创造自己局部的、快乐的、安定的波动。《隐秘的角落》爆火以后,张颂文前年的采访被翻出来过度解读,微博收到了很多关于「房子」的心疼留言。他在微博上作出了回应:
“很苦吗?抱歉我并没有。来过我家的朋友都知道。我租的平房,宅子虽然质朴,但被我收拾得非常舒适,都是我种的花花草草,周围的集市各种蔬菜瓜果也很划算,很多朋友来我家小院做客,我猜他们是真心喜欢的,这样的生活气息给了我很大的安抚。”
这不是在逞强。林家川用三句话形容张颂文:脑子里有方法,心中有梦想,身体上有坚持。最后一个?“身体上有坚持”,是在苦难面前体面的坚持。张颂文无论如何穷困潦倒,每顿饭都要做到四菜一汤;无论住陋室还是华宅,底线是一室一厅;无论有没有戏可演,他每日都要看片学习琢磨。
他对生活,有宠辱不惊的稳健,得之失之,都不会改变他的系统运行方式。他能在怀才不遇的长年累月里,得到生活本身的生趣。他没有我们臆想中的那么惨烈。
戏和人生,贴地而行
他对演戏的心态也如此。
张颂文这些年的角色雷同,几乎都是心事重重的落魄中年男人,他纪录片式的表演,又会进一步褪去人物的色。他早年出演的《春风沉醉的晚上》,电影声名在外,但可能大多数人都会忘了那个庸常的广东小老板。
被问及如今选择多了,是否会去接一些人设有魅力的角色。张颂文说他不在乎,每一个角色他要的只是相信,他对角色所有的加成,都在人物心理范畴之内,而不会去考虑这个角色是否对观众有吸引力,更不会作出违逆角色性格的修改。
他选剧本,经常与公司背道而驰,他只看剧本,只认角色,对与市场紧密相关的项目书,扔在一边。那不是一个演员要了解的部分,张颂文对公司说。《隐秘的角落》恰巧有剧本优质、角色丰富的基础,爆火在张颂文眼里,是喜闻乐见的附属品,但那并不重要。所以,除了要应付纷至沓来的媒体和活动,他认为自己的生活毫无变化。他反过来和工作人员「洗脑」:不要飘,什么是红?我去菜市场买菜,依然没有人认出我,我的邻居们,依然扯着嗓子喊我「小张」。
张颂文认为世界是断层的,社交网络、热搜、评分的维度,只是置锥之地的狂欢。人对自己的自我认知,应该扔进广袤的生活里。而他所有对演技的独家方法,也取之于市井,《风中有朵雨做的云》里去机关上半个月的班,《隐秘的角落》里提前几天去湛江居住,这些都是张颂文的习惯。张颂文的体验,是长期的、沉浸式的。他无时无刻不在观察、记录、模仿,生活里见到的任何一个人,并把彼时彼刻保存得纤毫毕现,湿度、景致,每一寸的心情。
《隐秘的角落》里,有一场和朱朝阳在车上的戏,因为张颂文不会开车,所以他在大脑储存里,翻出了对开车朋友们的记忆,他抓到的重点是:我不能在后视镜观察朱朝阳太久,真正开车的人不会那样做。他对这场戏也甚不满意,因为他事后发现,他的肩膀太紧张了,而开车的人,肩部是放松的。
他对以往所有的表演,也都不满意,因为「总是能挑出点毛病来」。
和张颂文聊天是愉悦的,这份愉悦不仅仅来自于他营造的气氛,更多的是来自于:我们也终于有了一个「买菜市民张先生」这样的演员。
我不再杞人忧天地想找一点他的缺点来帮他避险,我们也无需为明珠蒙尘的昔日落魄而耿耿于怀,我相信45岁的张颂文,早就有了自己的信奉,大概是: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张颂文
内地男演员,代表作有《春风沉醉的晚上》《风中有朵雨做的云》《隐秘的角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