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图书馆藏明沈延铨本《盐铁论》版本价值探析
2020-09-10樊佳琦
樊佳琦
(山西省图书馆 山西太原 030021)
《盐铁论》为西汉宣帝时庐江太守丞桓宽所作,是根据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发生在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为代表的朝廷当局与贤良文学之间、以“问民所疾苦”为主题的一场策论“议文”整理而成的一部著作。该书广泛涉及西汉前中期之经济、政治、思想、军事、司法、外交、社会等问题,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是了解这一段历史的重要资料,其中蕴含的经济学、史学和文学价值亦为后世所重。自汉代诞生以来,《盐铁论》一书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版本。
1 《盐铁论》版本体系概述
《盐铁论》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作六十篇,未分卷。《隋书·经籍志》始作十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崇文总目》《宋史·艺文志》及《通志·艺文略》《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经籍志》等袭之,可知隋、唐、宋、元间,该书均作十卷六十篇。据载,十卷本《盐铁论》最早刊刻于宋代,有淳熙本和嘉泰本,但今所不传。现世所见最早版本为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涂祯覆刻宋嘉泰本,世称“涂祯本”,为最古最善;后世各本皆从之出,而更易行款,失其旧观。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华亭张之象为《盐铁论》作注,析为十二卷,此为十二卷本之始。纵观如今流传之版本,以十卷本和十二卷本为众。此外,尚有二卷本《盐铁论》,包括清光绪元年(1875年)湖北崇文书局刻子书百家本、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上海鸿文书局石印续二十五子汇函本和民国八年(1919年)上海扫叶山房石印子书百家本;四卷本《盐铁论》,仅明天启五年(1625年)沈延铨刻本;还有《盐铁论》明崇祯香谷山房刻汉魏别解本和采隐山居刻增订汉魏六朝别解本[1]。
2 沈延铨本《盐铁论》版本特征
沈延铨本《盐铁论》(以下简称“沈本”)见诸著录不多。傅增湘《藏园群书题记》云:“相其版刻,似在万历以后”[2];王利器《盐铁论校注》云:“《盐铁论》四卷,明天启五年东吴沈延铨桥西草堂校刊本,……此本从张之象本出”[3];劳干《盐铁论校记》云:“今案其书款式及用字十九与张之象本相同,则出自张本无疑,而其改字又往往更出于张本之外蓋即所谓校者也。”[4]据上述诸家言论可知,沈本应是以张本为底本,却又校以其他版本。然而同为沈本,傅氏之版本描述却与王利器先生存在差异,前者是一种推断,后者则更加明确。几年前,笔者在山西省图书馆古籍书库中发现了一部四卷本《盐铁论》,其版本与王利器先生描述一致。傅氏藏本现藏于国家图书馆。通过对比两书发现,山西省图书馆藏四卷本《盐铁论》(以下简称“晋图藏本”)中所包含的版本信息不曾出现在国家图书馆藏本(以下简称“国图藏本”)中,这也正是二者在版本认定上存在差异的原因。
2.1 晋图藏本与国图藏本之异同
2.1.1 两书在装帧、版式、字体、分卷情况、刻印风格等方面完全相同
晋图藏本为竹纸印刷;因未能目验原书,故无法确定国图藏本的用纸。除此之外,两部书均为线装,长方字体刻印,半叶九行,行二十字,白口,左右双边。框高约20.2厘米,宽约14.7厘米;书高约25.2厘米,宽约16.3厘米。全书为四卷六十篇,本议至忧边为第一卷,园池至孝养为第二卷,刺议至世务为第三卷,和亲至杂论为第四卷。卷一卷端题“汉汝南桓宽纂 明东吴沈延铨校”。通观两书之版刻,整体呈现出来的刻印风格一致,是典型的明末刻书风格;其版框和单个字的细节也基本一致。所谓“望气而定”,两部书确定为同一版本。
2.1.2 两书在内容、载体形态方面存在不同
晋图藏本与国图藏本的不同主要体现在:
其一,除正文内容之外,晋图藏本尚有书名页(版权页)、目录页和卷末叙文等内容,国图藏本无。书名页(版权页)题“盐铁论/桥西草堂藏板”,卷末为明天启五年(1625年)李元鼎叙。国图藏本为傅增湘先生旧藏,国家图书馆将其著录为“明沈延铨刻本 傅增湘校并跋”,在年代上未作明确,蓋因缺少书名页(版权页)和卷末叙文,而《藏园群书题记》对其版本做出“似在万历以后”的推断,也体现了傅增湘先生在版本鉴定方面的独到眼力。
其二,晋图藏本卷三、卷四末均有尾题,分别作“盐铁论卷之三终”和“盐铁论卷之四终”,而国图藏本无。除此之外,这两行字所在的版片并无其他差别。
其三,国图藏本为傅增湘批校本。在卷一卷端,傅氏批“用明太玄书室本校 原本九行二十字”,可知傅氏是以太玄书室本对沈本进行校改,全书共校改365处;卷四末傅氏批“岁在庚午(1930年)五月五日书潜校毕 明刊本 半叶九行 每行二十字 白口 单阑 版心上鱼尾 上标太玄书室四字 前有都穆序 则亦出于涂祯矣”;此外,傅氏亦批注太玄书室本分卷与沈本分卷的对应情况,如卷二“地广第十六”前,傅氏批“卷三终/以下卷四”。晋图藏本亦有批校。全书朱墨两色批校,墨校居多。朱校直接题于眉栏之上,共20处,多以“公一作父”“下之一一本作以”等形式呈现,大多是参考徐仁毓本而校;墨校则书写在白色或红格签条上,并粘贴于眉栏之上,部分已脱落,现存96处,其内容是以涂祯本、张之象本、徐仁毓本与沈本互校,如“涂祯本郡中下有卒字,徐本张本同此本”等。两色批校为何人所作、何时所作皆不可考,通过对比二者对同一字句的批校位置,仅知朱校应早于墨校。
2.2 晋图藏本与国图藏本的关系
傅增湘先生在《藏园群书题记》中亦提到:“余藏有一本,前似失去序文。”按照傅氏的说法,他认为沈本《盐铁论》原应有序文,晋图藏本的存在恰恰印证了傅氏的推断(序文在卷后)。但傅氏并未进一步阐述作出这一推断是依据其书本身的细节还是有其他佐证,因此这缺失的“序文”以及书名页(版权页)、目录页是在印刷时直接撤掉还是在传世过程中遗失,原因尚不得而知。不过,这些对判定二者为同一版本并无影响。
通过对晋图藏本和国图藏本的印刷、断板情况进行细致对比,可以断定两书均为后印本,但几乎同时印刷。以下两组对比图可以清晰看出,两书在断板处呈现出极高的一致性(如图1—图2所示)。
即便如此,仍有一些细节体现出二者的先后关系。首先,“盐铁论卷之三终”和“盐铁论卷之四终”的尾题应当是在之后被剜除,而不是补雕。因为根据雕版的特点和惯习,在原本无刻字的行格内再进行文字补雕,是比较困难麻烦的,而相比之下,将原有字迹直接剜除则比较便于实施。其次,少数几处断板痕迹的差异能够证明晋图藏本应先于国图藏本印制(如图1—图4所示)。
图1-1 晋图藏本
图1-2 国图藏本
图2-1 晋图藏本
图2-2 国图藏本
图3-1 (上)晋图藏本
图3-2 (下)国图藏本
图4-1 晋图藏本
图4-2 国图藏本
3 晋图藏本的版本价值
因书名页(版权页)和卷末李元鼎叙文的保留,使晋图藏本的内容更为丰富,版本认定也更为明确。而晋图藏本的版本价值,更多体现在其钤印和批校价值上。
3.1 钤印价值
晋图藏本目录首页钤朱文“野间氏藏书印”和白文“飞青阁藏书印”“杨守敬印”“宜都杨氏藏书记”等印,卷二末及叙末钤朱文“白云书库”印,卷三卷端亦钤“野间氏藏书印”。在入藏山西省图书馆之前,曾藏于山西交城县图书馆。
“野间氏藏书印”和“白云书库”为日本藏家野间氏之藏书印,在日本学者涩江全善、森立之的目录学著作《经籍访古志》及其补遗中有所提及。《经籍访古志卷第五·子部下》论及明孙矿刻《老子道德经二卷》时提到“尾有‘白云书库’印”,另有《经籍访古志补遗·医部》论及元版《类编经验医方大成十卷》时提到“又野间氏白云书库及福井榕亭所藏……”[5]。“飞青阁藏书印”“杨守敬印”“宜都杨氏藏书记”均为清末民初我国版本目录学家杨守敬之印。从钤印信息可知此书曾由日本野间氏白云书库和杨守敬收藏。杨守敬曾于光绪庚辰至甲申年间(1880—1884年)在日本访书,期间以《经籍访古志》为重要参考,寻访到大量我国流传日本的珍本古籍,晋图藏本应是杨守敬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由日本收购并带回国内。
杨氏藏书颇丰,归国后在政府的保护下也得到了较好的保存,然而在经历数次迁徙和战火之险后,部分藏书也因此散佚或流失。杨氏在世时多次有整理藏书并编撰目录的想法并付诸实施,但始终未编成完整目录。后世所编杨氏藏书目录现共有9种,此不赘述,这些目录因种种原因也均非完整,皆无法窥杨氏藏书之全貌。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的抄本《邻苏园藏书目录》为杨守敬之孙于20世纪60年代捐赠,记事年代最晚至民国三年(1914年),著录杨氏藏书4 600余部[6],是目前所知最原始、最全面、编撰时间最早的一部杨守敬藏书目录,该目录中有一部书著录为“盐铁论 二本”。1919年,杨家后人欲向当时的政府出售杨守敬观海堂藏书[7],时任国民政府教育总长傅增湘先生主持接收并亲自查验,当时杨家提供的抄本《观海堂书目》中已无《盐铁论》一书,说明彼时该书已流失。
因著录信息过于简单,且无书影参考,故无法断定《邻苏园藏书目录》中的“盐铁论 二本”是否为晋图藏本。但无论晋图藏本是否入过《邻苏园藏书目录》,它都应是流失在外的杨氏藏书之一,亦能补《邻苏园藏书目录》和《观海堂书目》之阙。至于它是如何辗转入藏交城县图书馆,又是如何藏于山西省图书馆,尚有待更多史料的发现。
3.2 批校价值
晋图藏本批校所用底本至少有涂祯本、张之象本和徐仁毓本三种,此三种版本分别形成于明代前、中、后期,均为《盐铁论》一书颇具代表性的版本。晋图藏本的批校价值在于,首先,与国图藏本的直接校改不同,其批校多以标注与上述三种版本之异同的形式呈现,如针对“本议第一”中“防淫佚之原”和“将何以赡之”两句,分别批注“徐本张本防俱作坊”和“张本徐本赡作澹”,因古时“防”通“坊”,“赡”通“澹”。其次,晋图藏本的批校通过参考其他版本,从而论及彼此之正讹,取其所长,弃其所误,如针对“禁耕第五”中“大校皆依山川”一句,批校曰“大校涂祯本误作大傲 徐本张本同此本”;针对“非鞅第七”中“峭法任刑”一句,批校曰“任刑当从徐本张本涂祯本作盛刑”;另如针对“国病第二十八”中“丞相史曰穷巷多曲辨”一句,批校曰“丞相史涂祯本误作贤良”,这与现国家图书馆藏明冯知十跋、清毛扆校并跋、清冯武抄补并跋的涂祯本《盐铁论》将“贤良”校为“丞相史”的意见一致;针对“散不足第二十九”中“怨思者十有半”一句,批校依徐仁毓本作“半一作九”,其依据则是黄丕烈、顾千里校并跋,海源杨绍和旧藏,现国家图书馆藏一旧抄本。又如“地广第十六”中“家不满[左‘禾’右‘詹’]石者”一句,所见版本均作“家不满檐石者”(沈本所用之字疑为“檐”字误),批校曰“[左‘禾’右‘詹’]一作甔”。甔,音dan, 通儋,陶制罂类容器。《史记·货殖列传》有“浆千甔”,唐陆龟蒙《京口与友生话别》诗云“国计徒盈策,家储不满甔”,《前汉书·蒯通传》有“守儋石之禄”,又《扬雄传》有“家无儋石之储”。据此,《盐铁论》中的这一句应作“家不满甔石者”或“家不满儋石者”。
4 结语
综上,在今之所存众多《盐铁论》版本中,历代藏家和学者鲜有对沈延铨本的研究,但沈本其独特的版本价值不应忽视。首先,存世稀少,目前仅见于国家图书馆和山西省图书馆。其次,明天启年间刊刻,具有鲜明的明末风格,是典型的明末刻书,且刻印精审,其刊刻所用的字形稍长、笔划较瘦的方体字,也是明天启之后新创的一种字体[8],颇为清朗醒目,其分段刻印的方式,也使整部书更便于阅读。山西省图书馆所藏沈延铨刻《盐铁论》中独有的版本和批校内容,蕴涵着版本学和校勘学方面的价值;日本野间氏和杨守敬先生藏书印的存在亦勾勒出书籍的递藏轨迹,也赋予了该书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