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0《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2020-09-10黄守宏,李稻葵,朱克力

中国外汇 2020年11期
关键词:政府工作报告赤字报告

总体理解和把握《报告》

黄守宏

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

《报告》在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对今年下一阶段的工作,做出了全面的部署和安排。就我个人体会而言,理解和把握《报告》下一阶段的政策和部署安排,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注重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

01 把握常态化疫情防控这个大前提。疫情是下一阶段影响我国发展的最大变数。当前我国的疫情已经从前一段时间的应急性防控转向了常态化防控,这种局面可能要维持相当长的时间。《报告》提出的判断和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政策举措,都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这个前提下部署和统筹推进的。

02 把握“六保”这个着力点。今年,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挑战,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六保”,即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其核心就是稳住经济基本盘、兜住民生底线、实现脱贫目标。“六保”是针对新情况提出的积极的、进取的而不是消极的目标任务。

03 把握脱贫攻坚这个硬任务。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指标。我国贫困人口已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为决胜脱贫攻坚决战,按照党中央的部署,《报告》提出了针对性强、力度大的重要举措。今年我国的脱贫目标一定能实现,这意味着要比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提前10年实现了脱贫。这是我国对全球减贫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04 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我国有14亿人口,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居民消费正在优化升级,且拥有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同时,中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阶段,有效投资需求潜力很大。这二者结合就是巨大的内需潜力,是我国经济的最大优势所在。只要把这个潜力发挥出来,就能形成拉动经济增长的持久而强劲的动力。所以《报告》提出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这既考虑了当前应对疫情冲击的需要,考虑了保持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也考虑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05 把握改革开放这个大逻辑。改革开放是过去40多年推动我国取得巨大成就的制胜法宝。这么多年来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这一法宝均屡试不爽,现在同样也不例外。《报告》中提出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举措包括“六稳”、“六保”,可以说念的还是改革开放的“经”、用的还是改革开放的“招”,走的还是改革开放的路。

目标:不提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

李稻葵

全国政协常委、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

虽然没有提出一个增长的目标,但实际上目标非常明确,即保就业和保民生。在国际疫情形势仍然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如果用GDP增长目标来约束实际工作是不合适的。相反,把目标放到更基本的指标上,与百姓和社会稳定更加密切相关,如新增900万个就业岗位等目标,会更加牢靠,更加基本,也会和经济社会运行的底线贴得更近。

朱克力

国研新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

《报告》中淡化或模糊GDP增长预期目标,是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一环,是在速度与质量之间选择了质量的结果。这会变为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积极因素。

管清友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

今年的《报告》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的具体目标有三个原因:一是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过往GDP目标的设定导向作用明确,容易导致各方重视速度、不重视质量。二是今年疫情对经济的冲击非常大,今年一季度GDP增速同比为-6.8%,是史无前例的数字。所以今年设定GDP增长目标也是比较难的。三是从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到就业优先的政策,根本要保就业、保民生,所以不必纠结于GDP增长的具体数字指标。

何立峰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从目前执行情况看,有一些指标已经提前实现,包括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等,大部分指标正在按照时序进度推进。到年底,通过努力,有一部分可以超额完成,有一部分可以全面完成,极少数可以基本完成。今年只要增长1%,就相当于2010年GDP总量的1.91倍;如果增长3%,就相当于1.95倍;如果增长5%,就接近1.99倍,都非常接近预期目标。人均收入这个指标,如果增长1.75%,就可以实现预期目标。

方正固收研究团队

在《报告》中并未给出2020年的GDP增速目标,但没有目标并不等同于对于2020年的GDP增速没有预判。比如,我们可以根据就业数据和经济增长数据的关系,利用失业率和就业人口目标等数据推算GDP的预期增速。更为直观的方法是,可以利用赤字的相关数据推算GDP的预期增速。2020年赤字率设定为3.6%以上,相对比去年赤字规模增加了1万亿元,规模约为3.76万亿元。利用3.6%和3.76万亿的对应关系,我们倒推出的GDP名义预期增速在5.4%左右。再考虑到CPI的目标设定为3.5%,2019年GDP平减指数为1.6%,由此可推断GDP的实际增速预期在1.9%—3.8%之间。

就业目标:今年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

李迅雷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今年设置城镇新增就业目标是900万,所对应的GDP大概是在4个百分点左右。虽然今年没有设GDP的增长目标,但是根据900万的就业目标,按照我的估算,1个百分点的GDP增长可以解决200万—250万人的就业问题。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要靠各个地方政府全力以赴来解决,要继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能够吸纳大量就业人员的中小微企业的发展。

温彬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

根据《报告》的内容,就业目标位于各项目标之首。与去年相比,今年城镇新增就业下调了20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上调了0.5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上调了1个百分点。这主要是由于疫情导致就业压力显著加大。随着我国疫情防控形势逐渐向好,以及企业复工复产全面推进,国家通过稳定中小微企业、增加就业岗位、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等多种方式缓解就业压力,全年有望完成就业目标。

张瑜

华创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

受经济增速下行的影响,今年就业压力较大。工作报告中对就业的表述大概有四点值得关注:一是新增城镇就业目标为900万人;二是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在5.5%左右;三是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四是支持农民就近就业创业,扩大以工代赈规模,让返乡农民工能打工、有收入。我们认为,这背后的潜台词是,今年新进入就业市场的人群中可能有200万—400万人面临就业压力;同时,存量城镇就业人员中可能有100万—344万人面临新增就业压力。两者合计在500万—600万人。通过高职院校扩招的方式为200万人提供去向,剩余的300余万人或将影响失业率0.8个百分点左右。

李奇霖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尽管放松了就业目标,但完成任务需要多方面发力。今年4月,城镇调查失业率已经到了6%,而海外疫情扩散对中国出口的影响还没有完全体现。我国出口直接和间接相关的就业人数达到1.8亿,如果海外疫情长期持续,出口产业链将面临很大的保就业压力。根据《报告》内容,政府在直接稳定和扩大就业的同时,还将通过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推动企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和强化金融支持等方式保市场主体,从而间接稳定和扩大用人需求。

沈建光

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数字科技首席经济学家

今年财政赤字增量1万亿元(赤字率3.6%以上)+抗疫特别国债1万亿元+专项债增量1.6万亿元(全年新增3.75万亿元)。共计3.6万亿元的增量,将全部用于地方政府,主要用于“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以及“两新一重”(新基建+新型城镇化+重大工程)。这意味着下半年地方政府每月将比去年多增5000亿元左右的资金,地方财政比上半年有明显改善。

宋宇

高盛高华首席中国经济学家

今年目标财政赤字率设定为3.6%以上,高于去年年底设定的目标,高于2019年的2.8%,同时也略高于市场预期的3.5%。“以上”一词是以前从未使用过的新表述。这可能表明,如果政府认为有必要,愿意在今年晚些时候提高这一水平。但如果新冠肺炎疫情得到遏制并且经济随后迅速恢复,那么这个选项可能不会被使用。

徐洪才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

我国的财政赤字是非常稳健的。从《报告》制定的发行规模看,说明政策还有很大空间,使用这么大的力度已足以应对当前的困难。相比之下,美欧情况则严重得多,前期企业纾困规模就已超过GDP的10%了。显然,我国的情况并不像市场上想象的那么悲观。

财政政策定位: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

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这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上述2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包括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等;同时,强化公共财政属性,决不允许截留挪用

颜色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副教授、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财政政策一大亮点在于在财政收入在受减税降费和疫情冲击而明显下降的情况下,更加积极有为,但仍保有节制,优先支持民生与社会保障,继续为中小微企业减税降费,以实现“六稳”和“六保”;同时,仍注重对经济结构的调整,重点支持“两新一重”,以稳住中国长期经济基本盘。

钟正生

原财新智库莫尼塔研究董事长兼首席经济学家

今年赤字率大幅上调至3.6%以上,由此新增了1万亿元赤字规模。而“以上”则意味着为后续财政政策发力预留了空间;1万亿抗疫特殊国债,比此前市场预期的3万亿元左右的规模低很多。由此传递了两个信号:一是中国并未“亦步亦趋”地跟着西方发达经济体机械、简单地按10%以上的GDP规模,来量身规划今年的财政刺激规模。中国政府依然珍惜正常的财政政策空间,注重财政资金使用的针对性、适时性和有效性;二是赤字率预留了空间,并不纳入预算赤字的抗疫特殊国债则有所节制,则充分体现了即便更加积极有力的财政政策,也要走透明、规范、问责道路的诉求。这也是对近期甚嚣尘上的中国要不要“赤字货币化”的一个定论:中国在赤字安排上仍然有节制,遑论可能孳生无节制倾向的大规模赤字货币化!

李奇霖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财政政策是市场关注的焦点。两会前,市场存在较强的财政预期,普遍预计规模在10万亿元以上。但从实际公布的数据看,财政刺激规模远低于市场预期。1万亿元特别国债、3.6%的赤字率和3.75万亿元的专项债,更多是为了应对疫情冲击下潜在的财政缺口,是为了保存量,并不是旨在刺激多大的增量经济规模。当然,上述财政刺激规模要显著高于去年同期,这意味着市场债券供给会大幅扩容。为了防范利率债扩容的挤出效应,货币政策可能要做出些配合,尤其在对冲特别国债供给方面。

货币政策定位: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

综合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

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基本稳定

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务必推动企业便利获得贷款,推动利率持续下行

易纲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人民银行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创新货币政策工具,通过货币信贷政策的结构化、精准化,缩短货币政策的传导链条,提高企业融资的“直达性”。一是设立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支持金融机构向重要医用物品和生活物资防疫企业发放优惠利率贷款,也就是支持保供。二是增加再贷款再贴现专用额度1.5万亿元,加大对有序复工复产、脱贫攻坚、春耕备耕、禽畜养殖等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并向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旅游娱乐、住宿餐饮、交通运输行业的小微企业提供普惠性融资支持。三是实施中小微企业贷款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加大了对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下一步,人民银行将认真落实《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加大货币政策创新力度,提高金融支持的针对性和精准度:一是延长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二是加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力度,三是改进政府性担保机制,四是加大债券市场融资支持,五是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

钟正生

原财新智库莫尼塔研究董事长兼首席经济学家

今年M2和社融增速明显高于去年。在今年名义GDP增速走低的背景下,意味着今年M2和社融增速会明显高于名义GDP的增速。M2和社融增速相当稳定地领先中国名义GDP增速半年左右,这就为后续中国经济在可能面对外需断档的“二次冲击”时,在新平台上修复企稳,奠定更加扎实的货币金融基础。后续继续大幅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防范化解经济放缓背景下的系统金融风险,将成为货币政策的重中之重。在强力的一揽子宏观政策,特别是超预期的大规模减税降费的助推下,居民和企业资产负债表的持稳可以夯实,货币政策“强马饮水难”的挑战可以缓解,后续消费和投资修复的势头可以加强,中国经济在全球化新逆风下的行稳致远可以期待!

伍超明

财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货币政策方面,“量”和“价”的力度有望继续加大。在流动性供给上,《报告》提出要综合运用降准、再贷款等手段,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因此年内全面和定向降准可期,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将持续高于名义GDP增速;在资金价格上,《报告》提出降息,且提出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务必推动企业能便利地获得贷款,推动利率持续下行。预计央行将继续下调政策利率,降低LPR利率;同时银行也要让利,降低费率水平。

孙明春

海通国际首席经济学家

《报告》要求今年的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长要明显高于去年,是要确保货币政策的宽松要落到实处,进入实体经济,展现了政策制定的务实精神。

明明

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

《报告》首次提出“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直达实体经济”意味着缩短货币政策的传导路径,提高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参考美欧央行的经验,可以在缩短企业融资路径的同时加大对企业融资的支持,也就是说支持企业加大直接融资比重。但是在风险偏好低的市场中,低评级企业直接融资的难度较大,即便能融资也需要承担较高的融资成本。鉴于低评级企业债券风险较高、流动性较差,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定向支持低评级企业债券的流动性,降低其风险溢价。这一方面是增信,另一方面也是提高流动性。

猜你喜欢

政府工作报告赤字报告
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圈定今年重点
报告
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诞生记
《政府工作报告》里的潜台词如何驱动中国
互信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