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岁月中的文艺尖兵贺绿汀
2020-09-10孟红
孟红
贺绿汀,湖南邵阳人。当代著名音乐家、教育家。在他76年的音乐工作生涯中,共创作3部大合唱、6部歌剧、近200首歌曲、25首合唱曲、5首钢琴曲、7首管弦乐曲、27部电影音乐和一些器乐独奏曲,他的许多作品享誉世界乐坛,更被中国人民耳熟能详、喜闻乐见而传唱永久。他是在民族救亡图存的烽火岁月中成长起来的“人民音乐家”。
灵动琴心。被民间艺术感染拨动
贺绿汀从小就颇有音乐天赋,极勤奋、肯钻研、悟性强。1923年,20岁的贺绿汀被长沙岳云中学艺术专修科录取,专门学习音乐、绘画。毕业后,他回到邵阳县城,踌躇满志当了一名音乐绘画老师,以期为教育救国尽上一份心力。
1926年左右的湖南大地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农民运动风起云涌。在家乡教书的贺绿汀又以一颗纯朴真挚、向往革命的爱国心,积极参加了邵阳一带的工农革命运动,还参加了支援北伐革命军的义演活动。同年10月,贺绿汀以积极向上、追求真理的坚定姿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7年5月21日,革命运动在轰轰烈烈地进行中,不料马日事变骤起于湘江,瞬间摧毁了湖南的党组织。事变后,国民党疯狂逮捕和屠杀共产党人。随后,贺绿汀参加了广州起义,并随起义部队来到广东省海丰,在彭湃领导的中共东江特委宣传部工作,创作出《暴动歌》,音乐才华崭露头角。
1928年3月16日,贺绿汀不幸被捕入狱。1930年1月2日,刑满出狱。重获自由后的贺绿汀,决定去上海闯荡。当年夏,贺绿汀报考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小提琴科。虽未被录取,但他不气馁,1931年春再次报考该校。鉴于他的钢琴与和声两科成绩很好,黄自先生(早年在美国欧柏林学校和耶鲁大学学习作曲,是首位在中国音乐教育中系统引入西方体系的人)叫他放弃考小提琴。于是,贺绿汀开始师从黄自学习和声,师从查哈罗夫学习钢琴。
这一期间贺绿汀结识了他音乐事业最重要的伙伴——聂耳,他们于1932年在武汉相识,并引为知己。当聂耳得知贺绿汀因经济拮据而准备辍学回家后,他把原本已列入自己创作计划的两部影片《船家女》和《马路天使》,请贺绿汀来作曲配乐。这样既解决了他的经济来源,得以在音专继续学业,又能使他开辟一条新的音乐创作之路。经聂耳介绍,应明星影片公司之聘,贺绿汀进入电影界。
在此后数年间,贺绿汀陆续为《十字街头》等20余部进步影片谱曲,社會影响广泛。特别是贺绿汀谱曲的电影《马路天使》一炮打响。片中两首插曲《四季歌》和《天涯歌女》由田汉作词,周璇演唱,一时轰动上海,街头巷尾妇孺皆会唱。1936年,贺绿汀出任明星影片公司制片部音乐科长兼作曲股长,成为左翼电影工作者中的一员。
值得一提的是,民间艺术潜移默化地启迪了贺绿汀那颗灵动的“琴心”。
1934年5月,俄罗斯著名作曲家兼钢琴大师齐尔品,委托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的校长萧友梅,出面举办一次有奖“征求有中国风味之钢琴曲”的活动,要求“来稿者必须是中国人”“需有中国风味”“曲体不限、作法不论”,但“长度不得超过五分钟”的钢琴小品。
贺绿汀获悉后,觉得这是一个机会。由于经济拮据,贺绿汀租住的房子十分简陋,一入夏,房间如同蒸笼一样煎熬难受,更不可能放一架钢琴来试奏作品的效果。因此,他只好一大早趁东方刚露鱼肚白之际,就从晒台爬到瓦面上写作……就这样,经过多日的断断续续,一首清新脱俗、卓尔不群的钢琴曲,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呼之而出。自己最熟悉也最难忘的生活,莫过于他年少时在家乡村野牧牛的悠闲时光,这也成了他此次创作的题材。贺绿汀经过反复斟酌,把新作定名为《牧童短笛》。数日后,又陆续创作出钢琴小品《摇篮曲》和《思往日》,便用这3首曲子去应征。
同年秋,这场西风一统的钢琴大赛揭晓时,贺绿汀的《牧童短笛》一举夺魁,《摇篮曲》也获得名誉二等奖,从此为世界乐坛瞩目。
这一轰动成就,对贺绿汀本人甚至整个中国音乐界意义非凡。翌日,上海各大媒体盛况空前地对这首一分多钟的钢琴曲进行报道。齐尔品也从此将《牧童短笛》这首曲子列为他音乐会的必演曲目,在巴黎、慕尼黑、维也纳、阿姆斯特丹、纽约等欧美乃至世界各大城市巡回演出。每到一市,当地的媒体对此作好评如潮,于是它的乐谱也在各国出版。《牧童短笛》的成功,也开创了中国音乐创作“洋为中用”的先河,奠定了贺绿汀在中国乐坛的地位。
抗战歌曲,受昂扬军魂鼓舞谱就
1937年,淞沪会战打响前后,在上海音乐和电影圈已大名鼎鼎的贺绿汀,放弃优越的生活,毅然加入上海文艺界抗日救亡演剧队一队,赴武汉、郑州、西安等地演出,用音乐、文艺的形式宣传抗日,唤醒、鼓舞国人纷纷起来,加入到抗日救亡洪流中。
作为演剧一队献给八路军全体将士的《游击队歌》,是贺绿汀在山西临汾八路军办事处的煤油灯下,激情豪迈地写词谱曲创作出来的。这首抗日歌曲一扫以往同类歌曲那沉闷、悲愤、低缓之气,节奏鲜明,清新轻快,朝气蓬勃,生动地刻画了游击队员的英勇无畏形象。歌曲诞生的1937年,正是淞沪战场节节败退、太原落入敌手的时候,读懂这段历史,便能知晓贺绿汀的创作在那哀鸿遍野的年份鼓舞了多少中国人的爱国情与革命斗志。《游击队歌》除那段熟知的歌曲外,原来还有一段歌词:
哪怕日本强盗凶,
我们的兄弟打起仗来真英勇。
哪怕敌人的枪炮狠,
找不到我们的人和影。
让敌人横冲撞,
我们的阵地建在敌人侧后方。
敌人战线越延长,
我们的队伍越扩张。
不分穷,
不分富,
四万万同胞齐武装;
不论党,
不论派.
大家都来抵抗!
我们越打越坚强,
日本的强盗自己走向灭亡。
看那最后的胜利日,
世界的和平现曙光!
在炮火声中,贺绿汀指挥着救亡演剧队,为八路军将士第一次唱起《游击队歌》。歌曲节奏轻巧活泼,旋律欢快流畅,更有演唱者感情充沛、气势高昂的锦上添花,全场人无不为之振奋。一曲终了,朱德总司令紧紧握住贺绿汀的手,大声赞叹“写得好”。
《游击队歌》不胫而走,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和大后方得到广泛流传,并且迅速风靡苦难中浴血奋战的中国。
1938年春,贺绿汀来到武汉,进入中国电影制片厂工作。之后,随该制片厂内迁至重庆。先在中央广播电台音乐组任职,后与妻子来到离重庆50多公里的乡下,到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办的育才学校任教。这一时期,贺绿汀的音乐生涯迎来了第二个创作高峰。
从武汉到重庆以后的两年间,贺绿汀除了为影片《中华儿女》《胜利进行曲》《青年中国》等配乐之外,还创作了气势磅礴的合唱曲《胜利进行曲》(之二)、无伴奏合唱《垦春泥》、歌曲《嘉陵江上》《阿侬曲》,以及笛子独奏曲《幽思》、管弦乐《晚会》等。这些音乐作品充满战斗热情,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而成为中国抗战音乐经典。
1941年,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后,重庆局势严峻。周恩来关心贺绿汀的安全,要他离开重庆去延安。可是虑及国民党对去延安的道路封锁得太紧,贺绿汀让妻子带上女儿先去,自己则在周恩来亲自安排下绕道香港,辗转抵达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当年6月,贺绿汀来到盐城新四军军部,受到刘少奇、陈毅等领导同志的热烈欢迎。
在苏北,贺绿汀先后在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部、新四军鲁艺文工团和新四军二师政治部抗敌剧社等处工作,创办并主持音乐干部训练班工作。其间,他的抗战作品时有推出。特别是他谱写的混声四部大合唱《1942年前奏曲》,热情歌颂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磅礴气概,后来在部队演出时产生强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的士气。在新四军军部一次演出晚会上,陈毅军长莅临。演唱开始前,警卫员送上一杯茶给陈毅。正当他举杯要喝时,合唱开始了,首句即一个震撼人心的长音“啊……”。陈毅被深深吸引,举到唇边的水杯停在了那里,只顾聚精会神听下去。20余分钟的演唱结束时,陈毅仍端着那只一口水也没喝的茶杯。演出拉上帷幕后,陈毅握着贺绿汀的手喜不自禁地直夸:“很好很好,谢谢你!”
久经磨砺,成就音乐事业新高峰
1942年春,毛泽东致电新四军政委刘少奇以及华中局,指示抽调贺绿汀等一批知名度很高的文化战士,来到延安从事学术研究。
1943年夏,贺绿汀才辗转到达延安,与妻女团聚,并任教于鲁迅艺术文学院。这年8月的一个周末,在王家坪八路军总部礼堂举办的一场文艺晚会上,贺绿汀见到了仰慕已久的毛泽东。当节目进行到一首陕西民歌曲终之后,时任鲁迅艺术文学院的副院长周扬,将贺绿汀领到了毛泽东面前,热情介绍道:“这是音乐家贺绿汀,湖南邵阳人,在新四军工作过,刚来延安。”毛泽东微笑着一面同贺绿汀握手致意,一面和蔼地说:“噢,还是老乡哟,欢迎你!”接下来,毛泽东兴致蛮高地又问:“贺果(又名贺培真——引者注)这个人,你认识吗?”贺绿汀连忙回答说:“认识,他是我三哥。”毛泽东闻后惊喜地说:“啊,贺果是我在长沙第一师范的同学!”贺绿汀暗自感叹世界之大却又如此之小,他非常激动地握紧了毛泽东的大手说:“是吗?真没有想到。我真为我三哥高兴!”毛泽东接着又问贺绿汀的音乐创作,夸奖说:“你的《游击队歌》写得很好啊,你为人民做了好事,人民是不会忘记你的。”这种备感鼓舞的相见,使贺绿汀久久留在记忆深处。他后来曾经深情地回忆:毛主席的话像一股暖流,流淌在我心中。想不到我仅仅写了《游击队歌》等歌曲,毛主席就这么鼓励我。他的话一直记在我心里。这件事让我更进一步明白了前进的方向,懂得了一条千真万确的道理:活着,就是要为人民做事啊!我拿起笔,我写,我拉琴,我指挥,都想着人民,要为人民做事。
随后,贺绿汀积极响应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的“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的号召,深入到南泥湾热火朝天的军民大生产与基层生活中,认真体验,用心捕捉,以期创作出更多军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不仅如此,他还背着自己的小提琴,不管风吹雨打,走村串乡深入群众中进行文艺演出,竭尽所能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鼓动大家更加坚定必胜信念,焕发更多同敌人战到底的精气神。
1946年,贺绿汀奉命返回延安,筹建了延安中央管弦乐团。其间,贺绿汀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音乐知识积累与丰富创作经验,奉献给广大音乐工作者,倾心尽力培训音乐干部,并深入火热的战斗生活中汲取营养与灵感,创作出一些反映解放区人民生活和斗争的作品。
1947年,国民党胡宗南的部队大举进犯陕甘宁边区,妄图“吃掉”中国共产党的中央领导机关。对此,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理智长远地研究良策,决定主动撤离延安。
在撤离前夕,毛泽东在听取转移情况布置安排的汇报时,还心细地询问道:“还有一个贺绿汀呢,怎么安排的?”在毛泽东的亲自过问下,身染肺病的贺绿汀躺在担架上,跟随中央办公厅的“老弱病残”人员一同有条不紊地撤离了延安。在这人生最困难之际,贺绿汀在炮火硝烟中的担架上,仍谱写出了《新中国的青年》等歌曲。
1948年秋,贺绿汀奉命负责组织华北人民文工团,并担任该团副团长。随后,任过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新中国成立后,贺绿汀回到母校,一直担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还创办了上海音乐学院附中、附小,为国家培养初、中、高级优秀音乐人才。他的音乐创作也进入新的高峰期,谱写了大量的好歌曲。他著有《论音乐的创作》《民族音乐问题》,出版了《賀绿汀歌曲选》《贺绿汀合唱曲选集》《贺绿汀管弦乐曲7首》《贺绿汀音乐论文选集》等书。贺绿汀一生创作的音乐作品,流淌在人民的心里,留在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宝库中。
(责任编辑: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