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四军中的革命作家丘东平

2020-09-10张俊梅

世纪风采 2020年3期
关键词:东平新四军

张俊梅

编者按:1930年3月2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左联盟员从起初的50多人,发展到数百人,包括作家、学校师生、职员等。1936年2月解散。在其存在的6年里,粉碎了国民党当局的文化“围剿”,有力地配合了中央苏区军事上的反“围剿”斗争。左联培养了一支坚强的革命文艺大军,为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甚至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文艺事业准备了一批骨干人才。抗战爆发后,曾经的一大批左联文化战士奔赴新四军,投笔从戎,使新四军不仅是一支沙场抗日的铁军,而且也是一支文化劲旅。为纪念左联成立90周年,宣传铁军文化,特选刊两篇新四军中的左联文化人的故事,弘扬他们从青年时代开始就把个人命运融入大时代,始终向往光明,奋进不止的崇高精神。

革命作家丘东平,一生且挥笔且挥抢。提笔创作,丘东平奏响了抗战年代的时代强音。他的多部作品已成为中国抗战文学的经典代表作,其记录新四军行军作战的多篇作品,文学和史料性兼备。作为革命作家,他挥枪战斗,奔赴前线,深入战地,历经战火硝烟,却始终理想坚定,保持着最为激昂澎湃的战斗热情。

丘东平,原名丘谭月,号席珍,东平是他的笔名,1910年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梅陇镇马福兰乡的一个农民家庭。兄弟姐妹共9人,他排行第六。少年时代,丘东平和大多数农村孩子一样,一边读书,一边帮家里放牛放羊,也做一些其他力所能及的劳动。

1924年,丘东平考上了位于海丰县城的陆安师范学校。该校的前身海豐中学是彭湃的母校,革命气氛浓厚。1921年5月,彭湃留学回国后任县教育局局长,曾多次到校讲演,宣传共产主义。丘东平在这里受到革命思想和进步文化的熏陶,不久加入共青团组织。1925年10月,周恩来率国民革命军举行第二次东征,讨伐陈炯明,后周恩来主政东江,担任东江各属行政委员,举办东江工农运动讲习所,为东江的工农运动培养骨干。于是,海陆丰、潮汕各地的农民运动蓬勃发展。丘东平受革命氛围影响离开学校,参加海丰县委干部训练班,并加入海丰农民协会,参加农会的各种革命活动。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海陆丰等地农民在彭湃的领导下,连续发动了几次农民起义。丘东平参加了这几次起义,在武装斗争的严酷考验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丘东平还出席了彭湃主持召开的海丰工农代表大会。会后不久,他调到中共东江特委,担任彭湃的秘书。期间,丘东平参加了共青团主办的《海丰青年》的编写工作,开始文学创作。

1928年,海陆丰农民第三次武装起义失败后,丘东平和一些参加起义的同志,在亲友的帮助下辗转来到香港。在香港,他各处打零工,在小木船上捕过鱼,当过街头小贩,也曾在轮船上充任水手,还做过天主教会报纸的校对。生活与革命的低谷,没有消磨丘东平的意志,反而激发了他读书写作的热情。丘东平阅读了大量高尔基的作品,多年后,他跟友人说:“高尔基的作品,给我显示了多么美丽的远景啊!它唤起了我的理想和力量!它使我们那几个逃亡者傲慢地生活在脏污的渔夫宿舍里,忘却了蚊虫的吮吸,忘却了疾病的传染,忘却了饥饿的煎熬,我也怀着高尔基少年时代的苦力者的心情,写了不少的文稿。”

九一八事变后,他响应中共抗日救国的呼吁,与香港一些进步人士,组成抗日联盟,开展抗日宣传。不久,丘东平在二哥丘国珍的引荐下,来到十九路军中担任一五六旅的文书,后随军调往淞沪地区。

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一五六旅打响了中国军队反击侵华日军的第一枪。丘东平作为旅长翁照垣的秘书,一直奋战在这场震撼中外的国际战事的第一线。同时,他还负责部队的政治和民运工作,担任战地记者,出版《血潮》等战地刊物,宣传抗日救国,鼓舞官兵斗志。后十九路军被迫退出防线并撤至福建。丘东平愤懑之下来到东北抗日前线,参加热河抗战,“驰骋于古北口外的冰雪风沙之中”。

几个月后,丘东平回到香港,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办起《新亚细亚》月刊,进行抗日宣传。在这份月刊的创刊号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小说《梅岭之春》。然而刊物只出版了3期,就被香港当局勒令停办。

通过友人的介绍,丘东平结识了党在上海文艺界的相关负责同志和左联的一些同志,经常聚会谈论文艺及抗日宣传等问题。丘东平遂由香港来到上海,参加了左翼文艺运动,开始在左联及其外围刊物上发表作品。

1933年11月21日,震惊中外的福建事变爆发。十九路军为了联共反蒋抗日,在福建成立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丘东平得讯回到福建十九路军总部。十九路军想与苏区红军及中共中央联系。因丘东平和上海文艺界党组织有直接联系,他便接受委托从福州返回上海,寻找党组织,通报十九路军反蒋、抗日、联共的意图及其计划。后因“左”倾路线影响,丘东平无功而返。在蒋介石强大的军事压力和政治分化瓦解下,十九路军倒蒋失败,被迫解散。

丘东平回到上海,专心致志地从事革命文化活动,写下十余篇反映海陆丰农民运动、淞沪抗战、热河抗战和福建事变的短篇小说与战地报告。

1935年春,丘东平前往日本东京,希望在这里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充实自己,更好地认识中国的问题。学习之余,丘东平参加了左联东京分盟的组织、出版工作,并经朋友引荐认识了当时居住在东京的郭沫若,从此,两人建立起了亲密的友谊。丘东平几次将新作送给郭沫若,请求指导。郭沫若这样评价丘东平的作品:“我暗地感着一股惊异”“我在他的作品中发现了一个新的时代的先影,我觉得中国的作家中,似乎还不曾有过这样的人。”次年,丘东平的二哥托人为他求得一个进日本士官学校学习的机会,但被他拒绝。因为丘东平已经得到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的消息,决定回国与党内同志并肩战斗。可当他回到上海的时候,党组织和苏区的交通线已遭破坏,只得在此滞留。

1936年2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解散。在此前后,丘东平先后出版了3本小说集:《沉郁的梅冷城》(1935)、《长夏城之战》(1937)和《火灾》(1937)。此外还有若干作品散见于《文学丛报》《东流》《质文》《小说家》等左翼文学刊物上。这些作品以小说笔法反映社会现实,洋溢着浓郁的以抗战为主题的时代气息,体现出他对生活苦难以及人性的深刻洞察。

1936年6月1日,丘东平与鲁迅等63人一起,共同发表了《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坚定地表示:“一种伟大悲壮的抗战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在,我们绝不屈服,绝不畏惧,更绝不彷徨、犹豫。”宣示了中国文坛的抗战决心。

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后,丘东平毫不犹豫地投身抗战之中。他与欧阳山、草明、邵子南、于逢合作,由他执笔创作了中篇小说《给予者》。《给予者》是中国文艺界最早反映“全民抗战”这一时代主题,最早直接描写中国人民在前线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文學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开拓意义。

1938年1月,新四军军部在南昌成立。丘东平将欧阳山、于逢夫妇及自己的妻女送上回广州的征程之后,只身奔赴南昌,找到叶挺,请缨从戎,获准到军部战地服务团工作。加入新四军使他欣喜万分,丘东平也由此展开了生活与创作的新篇章。他在给欧阳山的信中说“此行所见足称伟大”。

丘东平在南昌做了一些宣传工作以后,随军部转移到安徽岩寺,新四军一、二、三支队也在这里会师,进行整编。

这时,军部命令粟裕组成先遣支队挺进江南敌后,实行战略侦察、寻机歼敌。丘东平主动要求参加先遣支队。他先是向粟裕提出要求,栗裕没有同意,理由是:“东平是一位小说家,没有战斗经验;这次行军是第一次深入江南沦陷区,危险可能随时发生,优秀的小说家是民族的光芒,不必轻易牺牲。”丘东平表示:“我将不仅是小说家,我坚决要做一位人民的战士”“一切艰苦险恶都非所计。”他继而去找陈毅,因没能见面后留下一封信,信中写道:“说明我的志愿,我正式地表明我是一个通讯员,我负有‘重要任务,有伟大的历史使命的先遣支队的出动及它以后如何在敌人前后左右进行工作的情形,我非常迫切要求着了解。”并提出自己懂得日语,可以做对敌军的宣传工作。见这位知识分子执着地要去前线,陈毅见到他时,笑着对他说:“不错,你这个通讯员实在非跟着走不可”“天子重英豪,文章靠尔曹,你此去江南和士兵们一起战斗,定会有大作品问世。”

丘东平随先遣队出发,开展敌后宣传和组织群众的工作,还参与了新四军挺进江南的第一战——韦岗大捷。不久,先遣队并入陈毅率领的新四军一支队,丘东平被任命为一支队敌工科科长,兼陈毅的对外秘书和战地服务团随军记者。他继续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工作:为陈毅起草文稿、记录重要会议的纪要以及其与重要人物的会谈记录;利用懂日语的优势,将对日军宣传和战俘教育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继续主动要求上前线,参加包括黄桥战役在内的多场战役,边战斗边收集新四军抗日的生动素材。

如他所承诺,亦如陈毅所期待,丘东平出色履行了战地通讯员的职责,创作了一系列极为宝贵的纪实文学,及时向外界传递了前线信息,深刻且翔实地反映了新四军和抗日根据地人民与日伪军的斗争。他记录新四军先遣支队行军过程,写下《向敌人的腹背进军》;他通过报告文学《截击》,及时向中国人民报告了新四军进入江南敌后对日军第一次作战所取得的辉煌胜利;他参加拔掉京杭要道上日军顽固据点东湾的战斗,根据战斗实况写了报告文学《东湾——日军据点的毁灭》。1939年,新四军军部将丘东平这一时期的8篇报告文学,以《向敌人的腹背进军》为题刊印出版。报告文学集的出版引起强烈反响,书籍远销海内外,他也被称为“人民的作家,一位正视现实的武装的战士”。

1940年11月,中共中央华中局决定在盐城筹办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丘东平担任鲁艺华中分院的筹委会主任。在刘少奇、陈毅的直接关心和指导下,丘东平和筹委会成员为学校校址、办学方针、学科设置、招生名额以及师资和干部配备等事情忙碌。1941年2月8日,华中鲁艺正式成立。刘少奇兼任院长,丘东平担任教导主任,并以丘东平为主,由何士德、陈岛、孟波、莫朴、刘保罗等6人组成院务委员会负责学院的日常行政、教学工作的领导。

由于刘少奇工作繁忙,丘东平以教导主任身份代表院长刘少奇实际主持全院工作。并且,他还兼任文学课教授。他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给同学们讲授小说创作。他从苏联十月革命前后的革命作家的英勇战斗事迹讲起,告诉学生文学创作不像机器生产那样,仅仅掌握一定的技术是不够的,而是要使自己像粮食作物一样,扎根于泥土面向太阳生长,吮吸大地的营养,才能茁壮成长,开花结果。

作为实际主持华中鲁艺工作的人,丘东平常常想的是作为一个领导者,应该有领导者的影响。所以,他爱革命,爱人民,爱师生。面对危险,他也更加英勇无畏。有一天,丘东平和几个同志在小镇的一家茶馆喝茶,天空突然想起了飞机的轰鸣声,周围的人一边呼喊一边快速躲藏。可是他却神色自若继续喝茶。战友拉着他的胳膊往外走,丘东平推掉别人的手,严正地说:“别惊慌,我们是新四军,是革命军人,我们惊慌失措,老百姓对新四军会是什么印象?”

1941年4月17日,苏北文艺界协会在盐城成立,丘东平当选为理事。工作任务显然比以前繁重很多,但是他始终在创作,他希望写好抗战题材,拿出无愧于风雷激荡时代的作品,他一直没忘记自己作为拿笔的战士的职责。根据前期在茅山抗日根据地的生活和战斗经历,他开始紧张地搜集材料,整理和构思长篇小说《茅山下》,并于1941年7月初步完成这部长篇小说的前五章。

然而,1941年夏,1万余名日伪军对盐城地区进行大“扫荡”。7月23日下午,丘东平奉命率200余名华中鲁艺师生转移,当晚他们通过敌人的封锁线后,来到北秦庄一座庙中宿营。24日凌晨,师生一行遭敌军袭击。丘东平迅速带领几名战斗人员守住一座小桥,掩护大家撤退,却不幸在战斗中牺牲,年仅31岁。人们在收殓丘东平遗体时发现,他的挎包里装着《茅山下》小说手稿,但已浸透了鲜血。

丘东平牺牲后,新四军领导人刘少奇、陈毅和广大群众无不悲痛万分。陈毅在《革命烈士纪念文集》中写道:“丘东平、许晴同志等,……年事青青,前途讵可限量,而一朝殉国陨身,人才之损失,何能弥补,言念及此,伤痛曷极!”延安《解放日报》、重庆《新华日报》及全国各抗日根据地的主要报刊,均登载作家丘东平殉国的消息。

在他的未完成的作品《茅山下》序诗中,丘东平说:“莫回顾你脚边的黑影,请抬头望你前面的朝霞;谁爱自由,谁就要付出血的代价。”仿佛是他凄美的绝唱,亦是他一生的写照。丘东平一生辗转于战斗之中,最终用他的血写下了作为作家、作为战士的英雄诗篇。

(责任编辑:时攀)

猜你喜欢

东平新四军
艾东平
瞻仰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塔
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油画作品
垦荒
种丝瓜
“新四军与新中国”征文与研讨活动参考题
诗四首——东平之《春》、《夏》、《秋》、《冬》
A Comparative Study of Buddha in China and God in Western Countries
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向百家图书馆赠送《新四军全书》弘扬正能量
The Story of Be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