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利年鉴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2020-09-09傅菁

海外文摘·学术 2020年7期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思考

傅菁

摘要:当前,我国信息化正向第三阶段迈进,作为新发展阶段的新兴社会生产力,将以大数据、物联网技术、云计算等方式和载体,发起并推动一场计算机、信息内容、通讯等方式控制和监管的4C革命,社会生活和社会各行业的正常运转中,都会用到网络功能。各行业的运行总是相似的,在水利年鉴的发展中,信息化建设也是必然趋势。

关键词:水利年鉴;信息化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TV21-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177(2020)07-0104-02

1信息化时代下水利年鉴面临的困境

水利年鉴的权威性和资料性,为该系统各层级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为水利工程设计、施工等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数据。水利年鉴的特点集知识、信息、资料于一体,为社会各界研究并了解水利行业情况,提供了有价值的、有支撑意义的信息和资料,是一块水利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也是水利文化建设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但在信息化时代下,水利年鉴自身的特点已成为限制其传播的缺点。

1.1传播形式单一

由于编纂体制的客观局限,年鉴多采取赠送的方式,少于发行创收,发行量普遍不高。年鉴多为精装书,发行少,书店中很少开设专柜。年鉴没有太高的市场占有率,多数年鉴主要通过紙质印刷本进行传播,少部分随书配有电子版光盘,通过网络传播的年鉴数量较少。

1.2信息时效过短

年鉴编写一般都要收集很多资料,从资料整理到出版往往要花费很长时间。许多年鉴涵盖范围较广,体量也大,内容相对丰富,多的字数超百万,编写流程和编辑周期比较长。由于年鉴编纂的低时效性和迟滞性带来的影响,使许多年鉴编纂出版后除了作为资料保存在图书馆或资料室里,往往积压库房,发挥不了其工具书的作用。

1.3编纂内容受限

目前年鉴编纂内容局限于文字、表格和图片。部分年鉴实现数字化,也是在传统纸质年鉴的基础上直接扫描。一方面编纂内容单调枯燥,缺少生动活力,没有互动,另一方面读者的阅读习惯已经全面变化,社交阅读、电子阅读已成为主流阅读方式,人们更倾向于通过网络搜索或者网站问答,来解决困惑。在信息化时代下,快速发展的数字超媒体技术使信息得以在声音、文字、图像间实现自如转换,这给其他媒体传播提供了便利,给年鉴带来壁垒和阻断。

2大数据时代对年鉴工作的启示

修鉴为用,是体现年鉴价值的方式,更是年鉴发挥作用的主要途径。新时期年鉴工作,就要着眼于大数据时代,树立大数据思维方式,统筹谋划、综合施策。

2.1树立创新办年鉴的思维

开放性是大数据的一个鲜明特征,其数据来源和使用对所有的有效数据和合法用户保持开放,为我们探索并了解现实和研究未来事物发展方向规律、超前谋划、科学思考提供了必要的支撑和条件。当前,年鉴工作在规定的某个时间点采集,到某个时间点结束,能及时做到当年编辑当年出版。但在大数据时代,这些数据一经产出,就意味着已成历史数据。为国存史是年鉴的重要作用之一,但也要积极为当今社会服务。这要求我们突破纸质介质的传统,参与到大数据时代中来。年鉴具有成熟而强大的来稿途径,能打破单位间的壁垒,建立起数据库。

2.2树立互动办年鉴的思维

大数据时代,人们可以收集、处理和运用海量数据,实现从较高的层次,较广的范围,较深的程度看待事物,形成以大数据网络为总体思维的惯性。年鉴工作者往往更重视组稿、供稿、编辑、出版、发行等工作,但发行后谁在看,看了哪些内容,看后有什么收获都没有关注,没有关于读者的跟踪和反馈,因此难以掌握读者的心理,忽略读者体验。年鉴只能依靠内容来与读者沟通,不具高度黏性。大数据时代,年鉴可通过与各种团队的融合,了解读者兴趣所在,并推送一些内容来研究读者,增强黏性。

2.3树立开放办年鉴的思维

在目前的大数据时期,各种事物组成要素间,已由线性因果关系变成非线性相关关系。通过对数据变化的分析研究,可以反映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很好地避免我们的思维方式陷入因果关系链,较为便捷地发现事物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方式,为准确找到解决问题的渠道提供更便捷途径。全方位、多视角记述社会实践,可大大提高年鉴“鉴”的意义,有利于向读者传达多维度的相关信息,反映事物多面性。

3水利年鉴信息化的对策与思考

3.1年鉴信息化发展方向

目前,年鉴信息化是指以信息化手段运用到资料收集、出版发行、编辑整理及推广应用的全过程。从根本上改变旧的修志模式,有利于促进工作的机构转变职能,提高效率;对进一步规范管理、完善工作机制有利;还对创新载体手段,提高质量大有裨益。

3.1.1年鉴内容需要深度与广度

目前阶段,年鉴资料来源还是单位供稿为主,资料也是被动收集,相关信息来源利用极少,这与海量的大数据相比,其深度与广度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按照新时期年鉴编纂要求,应拓宽资料搜集渠道,通过查阅报刊、档案和对网络信息的提炼,及访问调查等形式搜集。信息化时代使得存储和获得数据变得方便而且简单,因此使用大数据作为年鉴资料的关键来源成为当前最为重要的一种手段。

3.1.2年鉴时效需要提升与增效

在大数据时代下,数据的搜集与传播具有及时化、全时化的特征,一些数据能达到迅速传播和实时更新的程度。尽管记录和存史是年鉴的主要功能,但年鉴出版时很多数据已经过时,参考性不大。增强时效性,就要充分使用到大数据,迅速及时获得编纂所需要的资料和数据,加快年鉴编纂及出版的节奏。大数据时期,年鉴的传播媒介必将整合化、多样化,传播范围也更加全空间化,通过物联网、互联网、各种社交媒体软件、移动智能终端等技术手段,都可以是年鉴的媒介,同时通过媒介互动,共享相关互动数据。

3.1.3年鉴编纂需要改进和升级

信息化技术手段为年鉴编纂部门和机构提供有效并先进的数据输送方式,不仅能实现远程信息的传递,还能进行网上沟通、数据自动分析分类和系统归档。信息化时代就要打破现有的资料提供者、编辑、读者各自为战的封闭局面,资料收集整理点与点、线与线的弊端。通过网络实现在线编辑和数据处理,具有极大的优势和作用,能实现更加方便及时的供稿,更加完整准确的信息,也能让采编双方互动更频繁,减少人工合成书稿环节,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3.2年鉴信息化发展的基础

面对迅猛变化且复杂纷繁的世界,年鉴工作者需要改变传统的编纂模式,借鉴吸收现代科技发展的成果,改造或扬弃传统的编排模式和记录方式,及时有效地提供延续性资料和数据等信息,以便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做出反应,才能使年鉴具有时效性和价值。

3.2.1前提是系统化

科学开发、有效利用年鉴信息资料,不能仅仅将其与编纂过程和资料征集数据化划等号。年鉴的编纂一直都以手写记录,再使用网络完成年鉴电子稿件的上传及对年鉴文档深度处理。年鉴信息化在本质上是年鉴信息网络化、标准化和集成化的共同体。以后的定位应该是“四库一书”。

3.2.2基础是标准化

没有标准化作为年鉴信息化的基础,将没办法实现各种信息的数据共享和交换,也发挥不了信息资源应有价值,会因此导致信息资源流失、无法利用、分散、低水平重复等后果。全国各地统计年鉴框架结构基本上按照国家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来进行设置,每个表格的规范都是统一的。同一标准,使不同年份的年鉴与各地的年鑒都有较强可比性。

3.2.3保障是网络化

网络化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信息共享和交流的革命,与传统的发行渠道和出版载体比较而言,它的变革几乎是颠覆性的,产生信息复制和传播成本缩减的结果,并且不受地域、空间等因素限制;传统办公方式也将网络化作为巨大改革,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对年鉴的信息开展采集、流转、编辑、审核等工作。

3.3水利年鉴信息化发展的展望

3.3.1分步建立数据收集建库机制

推进水利年鉴信息化,需要统筹谋划,分步实施,稳定推进。囿于人员经费等条件,做好大数据分析的基础工作是现在的当务之急,必须建立机制,确保实施。一是规范数据的标准。目录文件结构标准,年鉴数据存储目录规范,是以时间断代的年鉴编排整理,并与年鉴内文保持一致。二是数据收集与建库。收集整理行政管理区内历年年鉴实体数据,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和整理,确保数据入库有清晰的批次。三是数据加工与归档。电子格式存储的年鉴资料直接归档,纸质年鉴需录入成数字化后再完成归档工作。四是数据表现形式和深加工使用。用户能在数字化应用平台上随时在线浏览每年的水利年鉴,应用平台能提供科学合理的检索和查询,能迅速找到各类所需的历史数据,给年鉴资料基础应用提供可能。

3.3.2逐步创建数据利用交流平台

大数据时代年鉴简单地把纸质书籍PDF数字化已远不能满足开发和日常使用的需要。我们年鉴工作者,应该利用云计算技术和各类移动设备,以年鉴资料数据资源为核心,构建适应所有年鉴编纂和年鉴使用者的大数据平台,这一大数据平台,应不受地域限制,并且具有开放性、共享性的特点,方便使用者检索,加强双方的互动。

3.3.3同步发挥年鉴自身存史特性

大数据是通过探索海量数据间的关联来进行预判预测,年鉴资料的功能则是通过全面性、连续性、系统性地对某个地域或某个行业发展进行详实完整地记录,以此厘清历史发展的脉络,探究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所以,在大数据时代的当下,年鉴工作者更加要强化这项特性。清晰定位年鉴自身的特点,大数据只是信息时代的一种手段,合理使用大数据手段,才能推动年鉴这一传统载体体现新的价值。在当今这个大数据时代,年鉴编辑应该主动应对,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伴而生的数据收集、分析、政策决策、社会经济运行等各方面的重大变革,研探这样的大数据时代,综合年鉴的编辑如何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社会功能的新路径。

(责编:陈静姝)

猜你喜欢

信息化建设思考
数字化校园的整体构架及技术分析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策略研究
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
对于少儿英语教育的几点思考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