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旅游式”家庭农场多能性开发研究
2020-09-09管琼斯
摘 要:家庭农场模式作为农业新形式在台州蓬勃发展,但其多能性涵待开发。本文在解读了“现代农业旅游”的概念后,构建出家庭农场和现代农业旅游交互模型,在满足城市居民精神需求和帮助农民创收的基础上,为台州的家庭农场设计了“亲子互动之旅”、“自然教育之旅”、“农研之旅”、“爱农之旅”等四大创新旅游项目。促进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是突破两大产业发展瓶颈的有效路径,对台州家庭农场的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家庭农场;现代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多能性开发
一、现代农业旅游概念的提出
农业旅游最早起源于经济发达的欧洲国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外农业旅游就已步入成熟阶段;我国的农业旅游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才开始,但发展非常迅速。关于农业旅游的概念,国内外学者认为农业旅游不仅需要农场环境,更需要与农民互动、参与农场体验、从事与农业相关的活动,它是乡村旅游这一宽泛概念下的特殊子系统,农业旅游与乡村旅游是有区别的。农业旅游作为一种旅游新业态,顺应现代化、高科技化、服务化的发展理念,不断进行转型升级和产业优化。与传统农业旅游相比,现代农业旅游更具备了高成长、高附加值、高科技化、高关联性、低成本的显著特性,是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发展趋势。
二、目前台州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国内外乡村旅游的模式大体可以分为二种。一种是“景区带动式”,是指以当地的某个景区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带动建立不同形式的农家乐;第二种是“综合带动式”,是指传统种养殖业再结合风景营造、农家体验等多种产业形成综合式的旅游产业。
(1)农家乐的问题
台州市新发展市级农家乐特色村13个,累计建成农家乐特色村89个,直接营业收入达23.9亿元[3],成果显著。但绝大多数游客来农家乐仅停留在吃农家饭、住农家房、买农家菜等物质需求层面。而且,依托景区带动的乡村旅游很容易出现趋同性,因为管理理念落后、盲目模仿、缺乏创新、自然资源相似,旅游产品没有特色,农民和游客没有过多互动等原因,未能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模式,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也仅停留在粗浅的表层,使得乡村旅游业应有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不能完全发挥。
(2)觀光农业的困境
在台州温岭、临海、天台等多家家庭农场开始瞄准观光做农业,种植了一些热带水果
供游客亲自采摘,也有创建原生态旅馆、垂钓水库、农家生活体验区等基础设施。但农场面临着游客增加、设施不完善、价格畸高、发展定位不明确、文化内涵不足、欠缺创意与科技含量低等问题,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家庭农场与现代化农业旅游的交互模型
经过乡村旅游初期的发展,农民已经知道通过农家乐、观光旅游等形式吸引游客前来,城市居民也乐于在业余时间来乡村放松身心,亲近自然,供求关系渠道已初步搭建。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家庭农场与现代农业旅游的交互模型,旨在依托“现代农业旅游”,帮助台州家庭农场走上多能性经营之路。
1. 现代农业旅游为家庭农场引流客源
现代农业旅游强调了市民在家庭农场这个特定环境中,要通过实践、认知和情感交流,付出时间和精力,获得不同于传统乡村旅游的差异化体验。农场主可以针对城市居民设计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再由农场主或委托第三方旅游公司向城市潜在客户群宣传推广该地区有可进入性的“家庭农场”,重点介绍“亲子游”、“自然教育”、“研学”、“自种田认领”等项目,该项目主要针对家中有老人小孩的白领家庭,或与幼儿园、中小学签订旅游订单,也可为高校、科研院所提供校外实训基地。这种新型的旅游模式为农业的推进和发展带来了客源和动力,为农民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
2. 家庭农场为现代农业旅游提供平台
现代农业旅游对科技要求较高,需要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而且,与传统乡村旅游相比,现代农业旅游更强调以现代化、科学化的方式利用农业资源,避免商业化、城市化,将农业本来的面貌传递给城市消费者,满足他们寻求真正田园生活的需求。家庭农场提供了一个现成的完美平台,农业资源可以得到二次利用,节约成本,也不会影响正常的农业生产过程,符合现代农业旅游高附加值、低成本的要求。
3. 互动和协同
农业旅游需要以农业资源和生产基础作为素材,设计出具有独特乡土文化的产品项目,增进城市居民的兴趣和参与意愿。在旅游的过程中,市民与农民会进行深度互动,农场主将自己农场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性通过讲解传递给游客,使得游客尤其是孩童、学生对农村旅游不再是一次性印象,而是富有启发和思考的环境教育。
从协同层面讲,通过在家庭农场开展农业旅游,还可以打通产销渠道,使农民直接面对市民,去除了中间商和物流环节,节约成本,甚至还可以让市民认领田地“自己种,自己吃”。既解决了最为困扰农民的“销售”问题,又满足了当代城里人对原生态农产品的消费需求,体现了正向协同作用。
四、“旅游式”家庭农场多能性开发研究
针对现阶段农业旅游市场面临激烈竞争的现状,以用户年龄进行市场细分,为台州家庭农场设计了“亲子互动之旅”、“自然教育之旅”、“农研之旅”、“爱农之旅”等四大创新对策,进一步满足城市居民精神层面的需求。产品设计上要紧抓目标客户的需求,突出自身优势,又要注重差异化的体现,彰显品牌效应。
1. 针对幼儿的“亲子互动之旅”
(1)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亲子教育市场受到空前的热捧。儿童研究表明亲子互动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形式,孩子的认知、情感、社交等各方面能力都在亲子互动中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城市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中年人普遍工作压力较大,导致与孩子之间沟通、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缺失,急需唤起人们对亲子教育的重视。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化的加剧,现代的儿童缺少对自然的亲近与了解,因此,市民们“返璞归真”重返田间乡野的渴望不断加强。根据谭敏儿的调研显示,在具备有一定的经济能力且文化水平较高的城市居民中,想要携带孩子参与农业亲子活动的占85.50%,其中体验类的占85.3%,互动教育类的占83.9%。针对3-8岁的儿童,家庭农场中可以设置一些操作简单又充满乐趣的活动,如:蔬菜水果采摘,小宠物乐园,私家厨房等。
2. 针对中小学生的“自然教育之旅”
中小学生在课本上已经学到了一些有关动植物的自然知识,但由于缺乏实地教育和亲身体验,这些印象仅停留在课本抽象的文字和零星的图片中。农场可以对家长和老师进行食农教育的宣传,引导他们带学生来农场实地操作,加深对自然知识的感悟。针对9-18岁的中小学生,农场中可以设置一些具有教育意义又需要动手实践的项目,如:农耕常识、时令常识,试验田种植,农场生态设施参观等。
五、总结
“家庭农场”模式在台州推行几年来已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也得到了广大民众的认同,一致认为这是我市农业发展的重大机遇。但家庭农场的多能性还可以进一步深挖,本文在提出现代农业旅游概念之后,建立了两者的交互模型,在满足旅游者“返璞归真、体验农活、研习农事”的精神需求基础上,实现城市居民与当地农民“交流、互动、劳作、学习”全流程之旅。通过设计新型农业旅游项目,用差异化、创新性营造农业旅游新风尚,为务农人员带来更多收益,促进农业与旅游业深层次、高质量的融合。
参考文献:
[1]林源源.国外农业旅游的运行经验及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09(12):101-103.
[2] 张瑜,杨晓霞.国外农业旅游研究综述[J].人文地理,2011,121(5):15-23.
作者简介:
管琼斯(1987-) ,女,民族: 汉,籍贯: 浙江台州,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 讲师。毕业院校: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乡村振兴、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