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列宁的国际体系观探析

2020-09-09韩宇坤

科学与财富 2020年18期
关键词:帝国主义列宁

摘 要:基于列宁对帝国主义的认识,即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突出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瓜分世界、一些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瓜分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本文通过内外互动这一概念,探析列宁的国际体系观,发现三点内容:国际体系与行为体的内部结构有关;国际体系与行为体的国际互动有关;国际体系是一种上层建筑。

关键词:列宁;帝国主义;国际体系观

国际关系理论学派不同,因而国际体系的内涵也不尽相同。根据以往研究,解读多从权力、制度、文化三个角度赋予国际体系以内涵,但是从马克思主义出发解读国际体系的文章相对少见。为了弥补这一缺憾,基于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笔者尝试梳理出列宁的国际体系观。

列宁对帝国主义的认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夜,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生产出现集中和垄断,银行日益与工业融合在一起,实际上“这就是金融资本产生的历史和这一概念的内容”[1]p362。以此观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生产方式发生变化决定了社会制度性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因此,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或帝国主义转型。

对外行为是内部结构的体现和延伸,确立帝国主义生产方式势必导致对外交往行为发生同样的变化。列宁指出“资本家的垄断同盟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首先瓜分国内市场,把本国的生产差不多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国内市场必然同国外市场相联系……这些垄断同盟就‘自然地走向达成世界性的协议,形成国际卡特尔”[1]p381。但即便形成了“国际卡特尔”这个协议,各国实行重商主义政策以维护自己在国内的垄断地位,迫使各国进一步加剧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以获取更多的“经济领土”,以扩大市场规模的方式推迟收益递减规律的到来。

因此,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1]p401,即“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突出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瓜分世界、一些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瓜分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1]p401。帝国主义具体有五个特征:(1)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形成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垄断组织;(2)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已经融合起来,形成“金融寡头”;(3)资本输出具有突出意义;(4)瓜分世界的国际垄断联盟已经形成;(5)世界已被瓜分完毕。

列宁的国际体系观

基于列宁对帝国主义的认识,引入“内外互动”这一概念,并突出内部结构对国际体系的建构作用,列宁的国际体系观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 国际体系与行为体的内部结构有关。内部结构可分为三个部分,即生产方式、社会观念、社会制度。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来看,生产方式是社会的物质形态也是经济基础,生产方式的变革必然引起社会观念的变革,其中必然推动社会制度与生产方式相适应,无论其方式是渐进式或革命式的。

自由竞争企业,由于追求规模效益或应对经济危机,企业选择了集中以追求更大利润或分担成本。为了保证的利润的稳定,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等垄断组织应运而生,或采取定价,或采取定额生产,国内市场为垄断组织所“霸占”。原本分散的市场主体,通过生产集中走到了一起,并采用了垄断式的生产方式。因此,行为体内部结构发生了变革。

内部结构,即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朝帝国主义模式变化,必然巩固和促进垄断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发展,进而影响到行为体的交往模式。

2. 国际体系与行为体的国际互动有关。行为体内部结构发生变化,意味着社会实践也会发生变化。在此过程中,“行为体之间的社会性互动实践确定身份”[2]p139,而后“正是这样的实践活动构成了互主意义,即形成了关于自我和他者的共有观念或集体意义,集体意义建构行为体身份,也建构了与行为体身份相吻合的利益”[2]p139。这也就是在相互交往中形成温特所言及的共享文化,这种文化即是社会习得的共识。

行为体内部结构发生帝国主义转向,意味着行为体内部生产方式从自由竞争到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在国际上的互动,其对自身的身份和利益的认知也发生同样的转变。因此,国际体系内涵成为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占领殖民地,实行资本输出,实行国际垄断的“争权夺利”的“竞技场”。。正如列宁所言“毫无疑问,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过渡,即向金融资本的过渡,是同瓜分世界的斗争的尖锐化联系着的。”[1]p391

这也表明国际体系内涵与行为体内部结构相对应的三部分。内部结构为生产方式、社会观念、社会制度,与之分别对应的国际体系内涵是行为体互动、身份利益认知、体系内涵。

3. 国际体系是一种上层建筑。国际体系的内涵是由行为体的互动建构的,因此,国际体系为了适应行为体实践的发展,也会发生变化。在国际体系内涵中,行为体的相关行为得到巩固和增强。这类似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能动的反作用一般,国际体系对行为体互动也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帝国主义论》指出“瓜分世界,就是由无阻碍地向未被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大国占据的地区推行的殖民政策,过渡到垄断地占有已经瓜分完了的世界领土的殖民政策”[1]p401。虽然这段论述依旧锁定行为体的互动,但是已经点明了当时的国际体系的内涵为“瓜分世界就是垄断地占有已经瓜分完了的世界领土的殖民政策”。

上层建筑要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做出必要调整。列宁认识到了殖民政策的两重性,即殖民政策的破坏性和建设性作用,破坏了殖民地当地旧的社会形态,引入了较为进步的资本主义形态,使得当地建设了民族资本主义,这在国际交往中,具有重塑国际体系的作用。

综上所述,帝国主义国际体系的建构是和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向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转型分不开的。通过“内外互动”,可以看到行为体对国际体系的内涵具有建构作用,而国际体系的内涵反过来影响行为体的行为或实践。

参考文献:

[1] 列宁全集(第二版)(第27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 秦亚青. 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读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J]. 美国研究. 2001(2):135-145.

作者簡介:

韩宇坤(1995-),男,汉族,河北深州人,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大国关系与国际安全。

猜你喜欢

帝国主义列宁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托马斯·曼《死于威尼斯》中的帝国主义寓言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帝国主义教唆国民党军发动第四次“围剿”
准备与日本帝国主义直接作战
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历史原创性与当代性研究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
纪念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