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文化与北京农业会展融合的创新机制与发展对策

2020-09-09李艳婷

安徽农业科学 2020年16期
关键词:会展农业文化

摘要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北京的农业会展近些年发展迅速并且在发展区域农业会展和国际性盛会上趋势明显。地域文化在助推动农业会展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结合北京农业会展的现状和特点,研究地域文化融入农业会展发展的作用机制与创新驱动模型,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二者的逻辑关系,而且更有利于从深层次把握农业会展的管理和运营。同时,深入探寻地域文化与农业会展结合的途径与方法能够从宏观和微观运作上提高会展质量,进而促进各产业的提质升级。

关键词 地域文化;融合;农业会展发展;创新驱动模型

中图分类号 F 713.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0)16-0232-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0.16.065

Innovation Mechanism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ntegration of Regional Culture and Beijing Agricultural Exhibition

LI Yan-ting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Beijing  102442)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Beijings agricultural exhibition developed rapidly in recent years, especially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agricultural exhibition and international fair. Regional culture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Therefore,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Beijing agricultural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this paper studies the mechanism and innovation-driven model of regional culture integrating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it not only helps to understand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but also helps to grasp the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of agricultural exhibition from a deeper level. At the same time, a thorough exploration of the ways and means of combining regional culture with agricultural exhibition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exhibition from the operation of the macrocosm and microcosm, and thus promote the upgrading of the quality of various industries.

Key words Regional culture;Fusion;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exhibition;Innovation-driven model

基金項目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人文社科研究项目(XY-SK-19-01)。

作者简介 李艳婷(1977—),女,山西大同人,副教授,博士,从事农业会展、中国文化研究。

收稿日期 2020-02-04;修回日期 2020-03-04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形势下,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关注农业会展,广泛参与农业展览和农业旅游。农业会展是以会议、展览、节庆为主要形式,通过各种市场经营主体与消费群体共同参与,进行集中展销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展示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和交流农业相关信息,从而使供需双方获得大的发展商机和经济利益的农、经、商贸类活动,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农业部2016年《农业部展会工作管理办法》[1]和2017年《“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农科教发〔2017〕4号)2个连续发布的文件,不仅给农业会展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而且提出了集中向产业融合、农业功能拓展、休闲观光农业等方向发展的思路。2019年农业农村部等部联合印发《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2018—2022年)》,更着眼于加快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包括加快农业绿色发展、促进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培育提升农业品牌等7个方面重点任务,表明农业会展的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并上升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当前,文化创新被提升到新的高度,地域文化的创新发展关系到乡村振兴的步伐,而在这个过程中,农业会展的兴办与地域文化的传承创新不可分割,地域文化在促进各产业间的融合发展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不仅契合了农业会展的文化特质,也给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那么,各种形式的农业会展在举办中借助地域文化要素和资源,不仅有助于深化产业链各部分的农业文化内涵,而且在推动农业文化创意、发展休闲农旅、优化农业生态环境、推动全国农业的发展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1 地域文化与农业会展融合的重要意义

首先,地域文化助力农业会展向高质量发展。会展提供了一个综合性的展示平台,不同地区的农业经济的发展可以有效地通过会展这个展示交流交易的平台寻求合作、展示特色、创造机会。在当前文化创新创意的新时期,农业会展可以通过体现文化的地域性特色和内涵,进而构建和提升竞争优势。其次,地域文化能够加速各产业间的融合发展,给农业会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再次,从区域经济发展角度看,提升地域文化价值,也将有效提升北京会展农业的发展空间,具有引领带动周边各产业的发展。尤其是会展旅游在培育旅游文化消费新热点、提升旅游文化产品品质、建设新型休闲文化旅游功能区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总之,地域文化和农业会展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也势必带动双方共生发展。

2 北京农业会展发展现状与趋势

北京农业会展近些年发展较快,每年举办的农业会议、展览活动数量众多,形成较大和相对稳定的规模效应。北京现已形成草莓、籽种、食用菌、花卉、西瓜和葡萄六大支柱会展农业产业带,农业产业正在以会展农业为导向加快产业聚集,全面促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近些年各郊区县在发展区域农业会展和国际性盛会上趋势明显,通过举办国家级、世界级的农业展会,提高地区的知名度。北京的农业节庆活动也发展迅速,多集中在京郊各区域举办,2013年以来农业会展进入爆发式增长期。北京农业会展近几年呈现以下主要发展特点:

第一,展会细分题材和属性、内容均发生变化,专业展成为主体,科技、绿色、健康为题材的农业展览增多,有关农业机械、灌溉技术及装备的展会缩减趋势明显。

第二,在产业发展方向上,主办方致力于打造农业会展综合体,实现产业集聚效应[2]。

第三,发展趋势上,农业展会的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区域化趋势较为明显,市场竞争加剧。

第四,辦展主体日益多元化,渐趋发展成“政府推动,协会、企业组织运作”的模式。

第五,在展示交流的基础上,地域上主要形成2类农业会展模式:一类是选址在北京市内大型展览馆、会展会议中心举办的展和会,多倾向于农业器械、农产品生产技术、餐饮、健康产业类等内容,重在交易和展示研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另一类是分散于北京各郊区县举办的展和会,重在发展区域经济和培育京郊特色农业市场,其文化性、观赏休闲内容较为突出,多为展示园林园艺、农业景观和绿色生态,将发展北京休闲农业、全域旅游、振兴乡村作为重要的发展目标。

3 地域文化融入农业会展发展的作用机制与创新驱动模型

地域文化应该如何与农业会展相融合,这需要关注影响地域文化的核心要素,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这3个要素中物质文化主要体现在展会场景、展会物质设施、展位展品设计与现场活动、宣传营销等方面,它们都是文化的载体;精神文化是指围绕会展活动开展的主办方形成的核心价值取向和思想意识方式,如农业文化、企业文化与地域文化精神等;制度文化主要包括一些展会制度所能体现出的地域人文特色和文化思想。一个地域的制度文化,较为灵活,可能是行政支持,也可能是当地人们长期积淀的行为习惯、俗成的规则,它是推动社会有序前进和发展的基本保障。有的研究者把制度文化归入到精神文化范畴内也是可行的,因为制度文化属于非物质文化,用二分法也可涵盖之。

结合前期的实证调研与梳理分析,从文化的角度找出影响农业会展质量和水平的各种因素的逻辑关系,或者说以地域文化推动会展发展为核心内容,作用于农业会展创新发展的驱动机制。围绕这个内在核心,考虑到外部推动地域文化与农业会展结合的经济主体要素,绘制出以文化为灵魂、以文化为驱动力的农业会展发展的创新驱动模型(图1)。

图1所示,驱动模型代表参与会展活动的两个经济主体要素一是政府、行业协会,二是组展方(策展方),他们在举办农业类展会时要考虑地域文化的这些核心要素内容并付诸展会运营实践。政府和行业协会能够整合各种资源,为实施会展提供行业法规、产业扶持政策、健全的准入机制,特别是行业协会,在规范行业行为、实现行业自律、进行行业协调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对农业会展起到扶持发展的作用。组展方成为会展产业与文化融合的重要载体,组展方可以是会展企业,也可以是参展商。组展方(大部分是会展企业)在办展内在理念上应有意识地融入地域文化,在制订展会实施细则时,应整合会展产业链上尤其是下游企业行业的资源,体现落实地域文化三要素。参展商在展品选择、展示设计、服务模式、推广营销等各方面体现地域文化三要素[3]。

需要说明的是,地域文化的三要素中制度连接着物质和精神两维,并且它们是动态地相互作用,在制订展会细则与地域农业政策、会展业政策、文化制度时,会与两大会展经济主体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良性循环,内外机制相互作用;在动态过程中,地域文化提供能量动力和展示素材,经济主体加以运用和发展,呈现出来的便是一个兼具文化内涵和经济价值的会展产品[3]。

4 地域文化与北京农业会展融合的创新对策

在举办农业会展的过程中,地域文化与之深入融合才能增加展会的吸引力,提高展会的举办水平和质量,但在现实展会运行中仍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展会文化特色不够鲜明、对举办地农业文化的内涵挖掘不到位、大型会展活动营销和文化软实力深入开发不足等。那么,主办方就应该在立项策划前认真思考,广泛调研,依托举办地的软硬件环境资源,尤其是农业文化丰富的资源,有意识地促进文化要素、文化产业与各方资源及各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农业产业的发展[4]。地域文化与农业会展结合的途径可以有很多方面,归纳起来,从农业会展项目的操作过程、运行的流程将它们之间结合的过程分为4个阶段:农业会展项目立项调研阶段、筹展布展运作阶段、现场管理实施阶段、评价反馈阶段。该研究重点解析休闲类农业会展。

4.1 创新展会主题文化

确定办展办会的核心理念和指导思想是首先要考虑的核心内容,属于地域文化中精神文化层次的内容。确立主题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创新展览主题就是创新文化。

一方面要搜集好的创意,形成明确的主题思想;另一方面要做好前期农村市场、会展市场的调研,分析举办农业会展的可行性和立项的各项条件。具体而言,两大经济主体政府、协会和组展方都应发挥作用,政府宏观把握经济形势和社会文化发展需求,研究制定并适时颁布相应的鼓励性政策,不管是文化性展会还是商业性展会,都给予它们相应的制度支持。而在现实中这两类展会并非截然分开,二者同时存在于一个展会活动中,并可以形成互相补充的关系,比如“广州国际设计周及其配套展览会”是设计+选材的博览会,这就使得当地文化融入会展活动之中形成本展会与其他地区不同的特色,在与同类展会竞争关系中也显示出各自的差异。会展协会与地方农业贸促会等行业协会在举办农业展览和会议时应与政府加强联系,完善行业自律,推进政府法规的颁布与实施,加强对地域文化要素的认知,起到引导作用。

这一阶段创立主题需要主办方(这里主要指组展方)紧扣办展的主导思想,本着市场、政策与创新有机结合的发展理念,广泛深入实地调研,挖掘当地的特色资源,如民俗、节庆文化元素、宗教、地方历史(村落文化)、特产和产业文化特点等,策划具有地域性特色的会展主题。同时,主办方应结合供给和需求,深入调研展商、观众、社会和家庭需求,给予参展商宽松的环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办展工作顺利进行。

4.2 策展、布展深度融合文化

策展阶段工作最为重要,它是会展主题的具体落实,直接关系到布展和实施阶段能否有效开展的关键。组展方与行业协会协调好各项辅助制度,也要与场馆方对接设计和经营的各项计划安排。布展阶段则是地域文化物质化的呈现。会展企业和参展商在展示设计时应融入地域特色,如选用当地特色材料,在图形符号、色彩灯光等方面融入当地特色,选用农业生产资料,在造型、布景上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加深观众的文化印象。通过农业文化象征物例如展会吉祥物、物件、举办地农业图腾等使人能辨认出是在传递和展示当地文化,对其文化遗产也能起到有效宣传展示和传承保护作用。这个过程需要组展方、参展商和举办地涉及到的相关部门和人员通力配合和沟通,达成意向一致。

4.2.1 地域建筑與景观设计整体展现文化的象征意义。

农业会展类景观设计时应传达出一定的文化主题性,融入当地特色文化语言,将地域元素合理地展示出来,因此,它所凝练出来的文化特征和景观的展现应该是为会展主题服务的。例如2019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无论是国家馆、中国馆、植物馆的各个展台呈现,还是生活体验馆、园区的几十个文化展园景观的展现,无不是借助艺术设计手段传达各国各省各地区的文化内容,诉说着国家的民族的故事,生动诠释着“绿色生活,美丽家园”的博览会主题,动静有致、虚实对比,体现着“让园艺融入自然让自然感动心灵”的理念。

2019世界园艺博览会会场位于北京延庆区,作为最高级别的世界园艺博览会,自申办以来,利用得天独厚的气候自然条件和资源修建世博园,加快发展园艺产业,会场西部紧邻官厅水库,横跨妫河两岸,南面连接着长城旅游文化带景区,空间环境和各项建筑共同形成了北京西北部的一个大花园。周边环境的优化和内部园区景观的设计与建设推动了整个世博园的生态发展。“锦绣如意”的中国馆设计中体现出端庄大气,温和自信,尽显大国风范。从五彩梯田到与天对话的一池净水,这座传递园艺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建筑,传达着“芥子纳须弥”的文化气魄和美学意蕴。再如别具一格的妫汭剧场,宛如一只彩蝶飞舞在妫湖之滨。各个国家的国家日文艺演出精彩上演在这个舞台上,游客朋友们感受来自异域艺术家们带来的传统文艺演出,足不出户,就亲身体验到了世界各地的异域文化风情。植物馆外观建筑意向为“升起的地平线”,建筑造型神秘且有力量感[5]。像这样的建筑和大小景观整个园区到处可见,每一处都值得人们驻足欣赏细细品味,人们徜徉在文化盛宴中慢慢享受心灵富足之感。

4.2.2 灵活运用微观设计手段表达文化意蕴。

承载文化意蕴的不仅仅体现在地域农林景观的营造、物化的建筑,还可以运用微观设计手段渲染和深化主题文化和展览理念,如园区和展馆内的导览牌设计、参观路线设计、展位展品设计、视听系统设计等。通过这些外在物质的呈现,引导游客在休闲中观赏、体验。设计时特别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营造光影场景,作用于人的视听,让人去感受穿越古今的时空情境,引导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进行文化俯瞰和原始无意识记忆的追溯,从而满足不同游客的游览心理,获得不同的观览体验。如世园会植物馆展厅,令人印象深刻的红树林TeamLab展厅的设计就是个代表。红树林富饶而又美丽的生态环境,循环不息的生物世界“包裹”着每一位游客,实时的互动感应,让这个光影世界更加真实。这类场景设计成为时下兴起的一种展览业态,在文创特展行业应用较多。2019年《中国文创特展行业发展报告》中就提出要推动文创特展的场景化、体验性、互动性,提倡沉浸式体验型文旅消费产品,促进商业的消费[6],这样的展览模式与会展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的追求目标高度契合。

布展阶段,导视系统中导览牌设计内容也能辅助呈现文化意象,尤其在农林园艺类展会,帮助游客理解农作物、普及科普知识。北京农业嘉年华导览图分区的几个馆都是以农业为中心设计命名的,比如在农创风情馆,由丝路农情、瓜行天下、稻梦乡愁、农耕印记、携手筑梦、爱上昌平六大特色主题展区组成,导览牌语言富含诗情、画景、意景,与各景观与实物和谐地融为一体,既增强了景观效果也普及传达了古代文化知识,接通了人们朴素自然的农耕情怀和对田园生活的寄托。风情馆以“一带一路”国际农业交流成果、瓜类、水稻、农业文化遗产、北京对口支援的兄弟省区优质资源及昌平全域旅游为主要内容,导视语言设计和表现形式突出农业文化与创意,运用农艺技术与艺术创意的表现形式,打造出100余个创意景观,汇集500余个农业品种及90余项创意体验活动[7]。

4.2.3 叙说地域历史和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内容也是展示地域文化的重要方面,会展类景观设计需要融入当地的特色文化语言,通过自然的形式将那些人们有情感共鸣的事物与景观融合,往往借助农俗农事和农谚、农业习俗,把故事讲解出来,合理地展示地域元素。那些造型丰富的景观雕塑小品,富含浓厚的艺术气息,如若合理赋予其乡土韵味和历史传说色彩,那么将具有更为丰富的农业文化内涵,不仅能增加文化的厚度,更能提升景观的精神品质和园区的文化品格。另外,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元素也可以融进活动设计当中。例如2019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参展的省市策划的各省日活动大多别具一格,其中5月23日的“吉林省日”游客共享“千人拌饭” 活动就很有特色,现场一个巨大的木桶盛放豆芽、枸杞、香菇、蕨菜等几十种食材,游客共同参与制作共同分享,现场气氛浓厚。这样的活动生动地传递了民俗文化,并使民俗文化广为人知而传承不衰。

4.3 现场实施彰显文化魅力

农业会展现场实施阶段,主办方可以将地域文化融入到现场的运营管理与服务中,尝试将地域文化元素渗透进现场活动整体设计和各环节中来增强表达效果,深化活动主题,进一步彰显举办地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活动形式尽量丰富多彩,可以举办地域文化的论坛活动、相关主题的文艺展演、展位推介活动及现场参与式体验活动等。2019北京世园会共上演3 284场中西交融、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在长达162 d的运行期间,入园参观934万人次,吸引国际友人20万余人次,实现了“月月有重点、周周有交流、天天有展示”的活动盛况。北京农业嘉年华也举办了很多特色活动,如北京市各区主题日活动、各省市旅游与农业特色产业推介活动、相关单位主题日活动、北京市中小学生社团嘉年华活动、国际马术嘉年华活动等。

4.3.1 现场的活动设计渗透文化体验。

农业类展会的游客在游览过程中除了欣赏景观外,更多需求是能够在听觉、视觉与嗅觉等方面得到美好体验,同时参与更多的体验活动,那么活动的设计就需要别具风格,尤其是休闲类的农业展会融合现代农业元素,力求营造田园休闲文化體验,通常在设计中主要运用接收式体验和主动性参与式体验的形式引导游客体验农耕文化,为传统农业展会赋予产业和文化内容。

(1)接收式体验活动。视觉是场馆设计的基本要求,主要通过植物与景致的高低错落关系、虚实关系、空间布局等方式体现,因此在设计时应使游客在规定的路线中逐渐感受景中情、景中景的美好体验,实现步移景异的效果。

触觉、听觉、嗅觉的设计也应十分考究。利用植物花草特有的味道让游客感受到不同场景和季节的差异所创设出特殊的文化意境和氛围。对于听觉的体验,充分利用展馆景观进行声景设计,人工造乐自然界虫鸣蛙叫水流声,又在不同的景观处配以经典音乐,引导游客无形中沉浸于自然和谐的环境中,从而提升展馆内的文化意境和人文关怀。北京园林博物馆举办的展览很有特色,营造的环境结合现代科技手段赋予游客不同寻常的感官体验。北京农业嘉年华通过展示昌平草莓的先进栽培技术及品种,提供科普、采摘、参观等体验活动,利用视、听、触、闻的感官体验来提升会展文化的趣味性。

(2)参与式体验活动。开展这类互动体验活动最好要考虑会展期间游客等受众群体的需求和心理特点进行设计。这类体验活动可以使游客远离都市的喧哗,回归田园,享受淳朴农家生活的乐趣,体验乡村民俗文化的内涵[8]。北京农业嘉年华期间在农事体验乐园和草莓采摘示范园设计了采摘休闲区与农作物游戏体验区,在休闲带设置5处特色休闲农庄,组织开展草莓飘香、草莓之旅骑行活动,既增加了游赏的乐趣,又增加了农业相关的趣味性体验。世园会在传统文化端午节期间,吸引上千城里游客到访位于延庆区香营乡新庄堡村的“艾蒿世园文化主题村”,在这处艾蒿种植、农业景观、主题餐厅、艾系列产品研发、艾灸疗养和中医药文化 “六位一体”的产业融合发展园区内,游客可了解艾草知识,逛花卉迷宫、戏蝴蝶、吃药膳、做针灸,可以尽情以最自然的方式躺在草坪上仰望“延庆蓝”,入夜在园内客房伴着花香入睡[9]。

参与性体验设计的关键是要根据参观者的特点,充分考虑参与其中的可操作性[10]增加游览乐趣,为游客留下美好的体验回忆,使其驻足时间更久,提高游览热度,从而提升对展会的满意度,扩大展会影响力。

4.3.2 现场的管理与服务提升文化品格。

为了提高展会的质量,现场的管理秩序与人员服务是很重要的方面,尤其是志愿者的服务水平、人文修养都是体现展会文化品格的外在因素。志愿者的仪表穿着、礼仪素质、知识水平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业会展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形象。同时,参展企业为了展示本企业形象和产品,也会把与产品技术配套的服务作为重要展示对象,也包括一些纪念品和消费品。有经验的会展运营方会在现场管理水平和服务上下功夫,使其成为彰显会展人文关怀、塑造展会文化品格、打造会展品牌影响力的重要的外在因素。北京农业嘉年华经过总结前几届的举办经验,不断提高管理服务运营水平,目前已有较强的办展办节实力和丰富的经验,在开展过程中细致的服务全力保障了游客体验,品牌特色更加鲜明,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4.4 总结反馈文化的延展能力

展后评价与总结反馈阶段可以进一步验证会展文化是否得到了大众的认可,是促进会展活动不断提高的重要环节。及时总结和评估,可以让主办方根据评估的结论和建议,调整会展发展方向、运作管理方式等,提高管理和服务能力,扬长避短,完善自己的展会品牌,从而保持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经济价值。因此,展会节后调查问卷、针对性跟踪调查和总结报告都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将成为以后举办会展活动提质升级的重要依据和参考。北京不少区县在举办会展活动历程中不断总结整改,同时借助会展平台新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延伸举办新的会展项目,如会奖旅游,休闲农业会展等。昌平区从最初的草莓节延伸举办规模较大的2012年第七届世界草莓大会,又在此举办的基础上发展成综合性的北京农业嘉年华,从2013年至2019年,成功举办7届;2014年延庆世界葡萄大会举办基础上延伸成2019年中国世界园艺博览会;大西瓜节举办十几届,2016年大兴在世界月季洲际大会基础上,延伸举办特色的庞各庄西瓜小镇、长子营湿地小镇,之后又开发出一个特色小镇即魏善庄浪漫月季小镇;平谷区从最初的桃花节演变成“以花为媒”桃花音乐节,之后结合康养,将于2020年举办平谷休闲大会。凡此种种,北京各郊区都在结合各区产业、文化特色及发展优势,以农业会展为平台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带动产业发展,延伸产业链,形成特色。

参考文献

[1] 农业部.农业部关于印发《农业部展会工作管理办法》的通知[A/OL].(2016-01-22)[2019-09-25].http://www.moa.gov.cn/govpublic/SCYJJXXS/201601/t20160122_4995315.htm.

[2] 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旅游和会展业发展规划[A].2016-06.

[3] 庞华,许悦,苏依格,等.基于地域文化的会展业创新发展研究:来自珠三角的调研与实证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7(17):80-82.

[4] 李艳婷,王琪.北京郊区农事节庆活动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8,32(1):13-18.

[5] 2019北京世园会植物馆,万科造[EB/OL].(2019-06-04)[2019-09-25].http://www.sohu.com/a/318511761_120047498.

[6] 2019中国文创特展行业发展报告发布[EB/OL].[2019-12-1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2603145362890853.

[7] 第七届北京农业嘉年华抢先看[EB/OL].(2019-03-11)[2019-09-25].http://www.sohu.com/a/300398177_120043467.

[8] 郭镇坤,张佳平,夏宜平.农业专类园的分类及规划设计现状:以浙江为例[J].华中建筑,2014(2):94-99.

[9] 曹小彧.北京世园会给延庆带来了什么?不止会场内[EB/OL].(2019-06-18)[2019-09-25].http://bj.wenming.cn/yq/syh/201906/t20190618_5154839.shtml.

[10] 孙帅.人与自然互动的参与式景观设计:社区市民农艺园设计研究[J].华中建筑,2015(2):109-112.

猜你喜欢

会展农业文化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年味里的“虎文化”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