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大麦20号高产稳产性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2020-09-09赵加涛刘猛道杨向红付正波

安徽农业科学 2020年16期
关键词:通径分析相关性适应性

赵加涛 刘猛道 杨向红 付正波

摘要 为更全面详细地了解保大麦20号的生产特性,以2014—2015年保山市大麦多点试验以及2015—2017年云南省饲料大麦区域试验结果为资料,通过产量、变异系数、产量构成因素分别对保大麦20号的丰产性、稳定性、适应性及其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保大麦20号无论是丰产性、稳定性,还是适应性均优于对照品种,属高产稳产大麦新品种。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相关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有效穗(0.641 3)、穗实粒数(0.530 0)、千粒重(-0.018 2)、基本苗(-0.137 1)、株高(-0.462 0);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直接影响由高到低依次为有效穗(0.473 3)、穗实粒数(0.326 2)、千粒重(0.025 0)、基本苗(-0.086 3)、株高(-0.304 8)。最后,提出了保大麦20号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应保证正常数量基本苗,早施、重施种及分蘖肥,促进分蘖提高有效穗,及时灌分蘖水、抽穗杨花水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关键词 保大麦20号;丰产性;稳定性;适应性;相关性;通径分析

中图分类号 S 512.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0)16-0030-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0.16.006

Analysis on the High-yield and Stable Yield of Baodamai 20 and Its Yield Components

ZHAO Jia-tao, LIU Meng-dao, YANG Xiang-hong et al (Baoshan Institu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aoshan, Yunnan 678000)

Abstrac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Baodamai 20 in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detailed manner, results of the multi-point trials of barley in Baoshan City from 2014 to 2015 and the regional trials of feed barley in Yunnan Province from 2015 to 2017 were used as data. Correlation and path of the high yield, stability, adaptability and yield components of Baodamai 20 were analyzed. Results showed that Baodamai 20 was superior to the control varieties in terms of yield, stability, and adaptability, which was an ideal new high-yielding barley variety. The major agronomic traits related to yield from high to low were in the order of effective ears (0.641 3), ears per grain (0.530 0), thousand-grain weight (-0.018 2), basic seedlings (-0.137 1), plant height (-0.462 0);direct effects on yield was in the order of effective panicles (0.473 3), grains per panicle (0.326 2), thousand-grain weight (0.025 0), basic seedlings (-0.086 3) and plant height (-0.304 8). The high-yield and high-efficiency cultivation technology of Baodamai 20 was proposed: we should ensure the normal number of basic seedlings, early application, replanting and tillering fertilizer, promote tillering and increase effective ears and timely irrigation of tiller water and heading poplar water to increase seed setting rate and 1 000-kernel weight.

Key words Baodamai 20;High yield;Stability;Adaptability;Correlation;Path analysis

基金项目 农业部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项目(CARS-05);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06BAD02B04-12)。

作者简介 赵加涛(1983—),男,云南腾冲人,农艺师,从事啤饲大麦育种与示范推广工作。

收稿日期 2019-12-16;修回日期 2020-01-06

保大麦20号系保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2009年配制杂交组合保大麦12号/保大麦14号,经系谱法育成的高产优质饲料大麦新品种,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优质、多抗、广适的特点。2013—2014年参加保山市新品种鉴定试验,产量为9 645 kg/hm2,居第3位,比对照增产2 752.5 kg/hm2,增加39.9%。2014—2015年参加保山市多点试验,7个试点平均单产7 522.5 kg/hm2,比对照保大麦8号增产576 kg/hm2,增加8.3%,居第4位。2015—2017年参加云南省饲料大麦区试,两年平均产量为5 883 kg/hm2,比对照V43增产667.5 kg/hm2,增加12.8%,居第1位。2019年1月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编号为GDP大麦(青稞)(2018)530066。新品种育成后,不仅要在优良的环境条件下測定其丰产性,而且要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测其稳产性[1-2]。同时,为更全面地了解保大麦20号的生产性能,使其在生产中能因地制宜,达到节本栽培、高产高效,应分析其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从而为保大麦20号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鉴于此,笔者以2014—2015年保山市大麦多点试验以及2015—2017年云南省饲料大麦区域试验结果为资料,通过产量、变异系数、产量构成因素分别对保大麦20号的丰产性、稳定性、适应性及其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数据材料为2014—2015年保山市大麦多点试验以及2015—2017年云南省饲料大麦区域试验结果。

1.2 方法 分析方法采用与区域试验所用对照品种相比较的方法进行。产量稳定性参照Francis提出的以品种平均产量为参数,以变异系数来度量产量的稳定性;以各参试点全部供试品种的平均产量(环境指数)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以其回归系数的大小来度量品种的适应性[3-9]。以回归系数的大小来度量品种的适应性[3-4]。采用DPS[10]数据处理软件计算保大麦20号主要农艺性状(基本苗X1、最高茎蘖总数X2、有效穗X3、穗实粒数X4、千粒重X5)的相关系数和通径系数,分析其对产量的影响和互作效应[8]。

2 结果与分析

2.1 丰产性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保大麦20号2014—2015年保山市啤饲大麦多点试验共7个试点,平均产量7 522.5 kg/hm2,比对照品种保大麦8号增产576.0 kg/hm2,增加8.3%,增产点次率为71.4%。2015—2017年连续两年参加云南省大麦区域试验,共计7点次,两年平均产量5 883.0 kg/hm2,比对照品种V43增产667.5 kg/hm2,增加12.8%,增产点次率为85.7%。2018年在保山市隆阳区板桥镇举办6.67 hm2烟后大麦丰产样板,平均产量达7 990.5 kg/hm2,比对照保大麦8号增产810.0 kg/hm2,增加11.3%;2019年在保山市隆阳区辛街乡邵家山村举办13.33 hm2核桃林下套种大麦丰产样板,平均产量达6 829.5 kg/hm2,比對照保大麦8号增产382.5 kg/hm2,增加5.9%;在市级多点试验、省级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中,水田和旱地都表现出较好的丰产性及增产能力。

2.2 稳产性分析

稳产性是品种对外界环境条件适应性的1个指标。以各品种在各区试点的产量的变异系数来衡量品种的稳定性[3],由表1可知,2014—2015年保山市大麦多点试验,保大麦20号的CV为9.5%,明显小于对照品种CV(11.7%);2015—2017年云南省饲料大麦区试显示,保大麦20号的CV为3.2%,明显小于对照品种 CV(5.9%),说明与云南省主推品种保大麦8号、V43相比,保大麦20号的稳定性均优于对照品种。

2.3 适应性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2013—2014年保山市啤饲大麦多点试验中,保大麦20号的回归系数为0.55,小于1.00,也小于对照品种(b=0.72);2015—2017年云南省饲料大麦区试中,保大麦20号的回归系数为0.77,明显小于1.00,也小于对照品种(b=0.98),说明该品种对不同的生态条件具有比较好的适应性,其适应性要好于对照品种,加之在区域试验中保大麦20号产量明显高于对照品种,说明保大麦20号是一个高产且适应性强的品种。

2.4 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对保大麦20号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显示保大麦20号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有效穗(0.641 3)、穗实粒数(0.530 0)、千粒重(-0.018 2)、基本苗(-0.137 1)、株高(-0.462 0)。有效穗与基本苗和穗实粒数呈正相关,穗实粒数与有效穗和千粒重呈正相关。有效穗与产量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是穗实粒数,千粒重居第3位(表 2)。

相关分析仅简单测定了两性状间的相互关系,而不能了解其中的相关原因和效应大小;通径分析可以将相关系数剖解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各组成部分,并可估量各分量对总决定度的相对贡献[12-15]。由表3可知,保大麦20号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贡献由大到小依次为有效穗(0.473 3)、穗实粒数(0.326 2)、千粒重(0.025 0)、基本苗(-0.086 3)、株高(-0.304 8)。有效穗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其次是穗实粒数,而千粒重、基本苗、株高通过其他性状对产量的间接效应较小。有效穗通过穗实粒数和株高对产量有一定的正效应,千粒重通过穗实粒数对产量有一定正效应。

综上所述,在目前产量水平下,保大麦20号主要以增加有效穗、穗实粒数和千粒重来获取高产,而增加基本苗和株高获取高产较困难。在栽培过程中要保证正常数量基本苗,早施、重施种及分蘖肥,促进分蘖提高有效穗,及时灌分蘖水、抽穗杨花水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保大麦20号有较好的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试验示范推广表明,该品种为春性四棱皮大麦、幼苗半直立,分蘖力强,叶色深绿,株型半紧凑,长芒、籽粒纺锤形,无花青素;穗直立,穗层整齐;高抗倒伏,抗旱、抗寒,高抗锈病、条纹病,抗白粉病。保大麦20号生育期为151 d左右,属中熟品种。主要农艺性状中与产量相关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有效穗、穗实粒数、千粒重、基本苗、株高;对产量的直接影响由高到低依次为有效穗、穗实粒数、千粒重、基本苗、株高。保大麦20号特征特性及分析结果显示,在生产推广中应充分发挥其增产潜力大的优势,保大麦20号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为:减量播种,田麦120  kg/hm2,地麦150  kg/hm2,不宜过密,防止倒伏而影响产量。合理施肥,配方施肥,多施腐熟的农家肥,氮肥适量,增加磷、钾肥施用量。播种前施农家肥22.5 t/hm2,复合肥(N∶P2O5∶K2O=15∶15∶15)300  kg/hm2,尿素300  kg/hm2作底肥,水田播种后及时灌出苗水,旱地提早至9月下旬雨季末期播种,保证基本苗225万/hm2。分蘖期及时灌分蘖水或抢雨水追施尿素225  kg/hm2为分蘖肥,促进分蘖,保证足够量的有效穗;及时灌抽穗杨花水、灌浆水,加强病虫害草害防治,保证穗大粒多,增加千粒重。

参考文献

[1] 温振明,张永科.用高稳系数法估算玉米杂交种高产稳产性的探讨[J].作物学报,1994,20(4):508-512.

[2] 包奇军,潘永东,张华瑜,等.啤酒大麦区试品种(系)的高产稳产性分析[J].作物杂志,2008(5):108-109.

[3] 杨进荣,王成社,李景琦,等.小麦新品种陕农78的丰产性稳定性及适应性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04,24(3):134-135.

[4] 黄金堂,陈德禄,李清华,等.大麦新品种莆大麦9号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分析[J].大麦与谷类科学,2009(2):16-18.

[5] 李玉發,李淑芳,何中国,等.小麦区试品种丰产性和稳产性的分析方法[J].吉林农业科学,2004,29(4):19-22.

[6] 张动敏,陈玲,梁新棉.区域试验中品种的高产性和稳产性分析方法的探讨[J].作物杂志,2003(4):47-49.

[7] 郭建秋,常丽丹,李林,等.大豆新品种洛豆1号高产稳产性及适应性分析[J].大豆科技,2019(4):6-10.

[8] 林静,景东林.应用高稳系数等方法分析小麦新品种邢麦13号丰产稳产适应性[J].农业科技通讯,2019(7):96-100.

[9] 李金霞,洪雪梅.应用高稳系数等方法分析小麦新品种新冬48号丰产稳产适应性[J].种子,2016,35(7):88-91.

[10] 唐启义,冯明光.DPS数据处理系统:实验设计、统计分析及数据挖掘[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1] 赵加涛,刘猛道,杨向红,等.保山市大麦种质资源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J].中国种业,2016(6):40-42.

[12] 杨金华,于亚雄,刘丽,等.CIMMYT不同棱型大麦产量构成因素及其对产量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08,21(4):920-924.

[13] 陈小翠,覃成,钟永先,等.长江上游小麦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J].耕作与栽培,2019(2):13-17.

[14] 梁晓伟,李林,韩战敏,等.杂交玉米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遗传相关性及通径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2012(23):1-3.

[15] 王丽芳,王德轩,上官周平.大穗小麦品系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12,32(3):435-439.

猜你喜欢

通径分析相关性适应性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小儿支气管哮喘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性分析
脑梗死与高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研究(2)
脑梗死与高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研究
湖南主要辣椒品种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与慢性丙肝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