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造社会背景下一流本科教学的课堂重构

2020-09-09张继明

大学教育科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大学教学学习能力人工智能

摘要: 大学教学创新要求观照以智能创造为标识的新社会生产对劳动者素质的新要求。在智造社会,创造性适应力将成为个体获得生存发展权的关键能力,而这需要以卓越的学习能力为基础,因而基于学习能力的创造性适应力就成为大学教学改革的核心价值导向。为此,大学教学改革应改变过度依赖外部资源的取向,重视内向型改革导向,即把教学创新的落脚点置于课堂教学的改革上,构建“基于学生自主合作研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新模式下,课堂教学经历了意义与流程的再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得以充分训练,从而具备了适应智造社会的关键条件。重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基于学习能力的创造性适应力,是一流本科教学建设中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人工智能;智造社会;大学教学;课堂教学;学习能力;创造性适应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20)04-0062-08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一直面临着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质疑。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始终是我国大学改革的主要内容。而教学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其能否取得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败。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尽管人们积极探索诸如小班化教学、研讨式教学、学生合作研究、新生研讨课、本科生参与科研等不同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翻转课堂、慕课、微课、混合学习等新的教学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教学,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系列探索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现状。正如2016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所指出的,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环节仍存在诸多问题,教学改革依旧任重道远[1]。随着“双一流”建设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一流本科教学的重要性,在建构一流本科教学之语境下,教学改革必将再度掀起高潮。大学教学改革要真正突破传统的束缚,必须以当前智造社会对新型劳动力素质结构的要求为依据,重构大学课堂教学。

一、创造性适应:智造社会劳动者的基本生存样态

(一)智造社会的基本内涵及其特征

在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的推动下,智能创造正成为新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特征。所谓智造社会,也就是以智能創造为中心来组织生产并进而影响生活方式的新的社会形态。人类社会处于不断变迁之中,而社会变迁直观地表现为生产方式的变化,智造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突出地表现在科技创新成为基础性、关键性生产要素,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科技为智造时代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提供了新的动能,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形成大大拓展了现代化的边界。德国的“工业4.0”在很大程度上就体现了智造社会的生产方式,即“一个贯穿整个企业运营以及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数字化过程”,如认知性计算和学习、人工智能以及机器自我优化和自我学习等[2]。智造社会的生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一,职业环境的变化成为智造社会的常态。在知识爆炸时代,科技进步的速率呈几何级数增长趋势,这决定了智造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新速度远超以往任何社会,从而不断创造出新的职业和岗位,就业空间越来越趋向无限;同时,传统社会的一些职业和岗位则加速淘汰。其二,终身学习成为智造社会生产的必要条件。智造社会的生产以科技为基础,要求劳动者通过持续学习不断更新思维,掌握新的科学方法和生产技术,以适应新的生产要求和急剧变化的职业环境,终身学习能力已然成为现代人获得生存权的重要工具。其三,智造社会对团队协作与组织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智造社会,个人的能力与价值得以充分释放和实现,但这并不意味着智造社会是一个纯粹的原子化社会,相反,现代科技发展和智能创造皆为协同创新的结果,故而智造社会对团队协作和组织管理的要求空前提高,组织及组织管理的价值空前彰显[3]。

(二)创造性适应力成为新型劳动力素质结构的核心

不同社会生产模式对劳动者的素质结构有着不同要求。在智造社会生产模式下,劳动者素质结构是多元智能的立体式耦合,因为“单向度”的能力类型不足以应对智造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多维化、复杂化要求;这个素质结构是高度开放的,因为智造社会是一个具有无限发展可能、充满不确定性的社会,唯有开放的素质结构才能随着生产方式的不断变化而及时有效地优化调整。相对而言,封闭性的素质结构则是僵化的、排斥改变的,是缺乏学习自觉、习惯于被动学习的,个体难以针对未来做出准确预测、进而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可见,在人的整个素质结构中,适应力是一个核心维度,在任何社会形态或社会阶段,个体融入社会并与社会进行有效交换的前提是对外部环境的良好适应。但与传统社会的适应不同,智造社会环境的持续变动使得“适应”的内涵边界大大拓展,即智造社会的适应对个体的主体性与创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是一种“创造性适应”。这表现在:其一,智造社会的生产环境是变动不居的,劳动者很难以嵌入固定结构的方式去达到社会适应,而是以自我创造的方式融入社会结构;其二,劳动者的素质结构不是完全根据外部标准预制的,而是具有基于人的主体性的主动性、能动性,在与外部标准相互协调中达到相互适应,因而智造社会的适应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建构;其三,新型劳动者的创造以知识为基础,标识着新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方向,甚至引领社会发展,这表明智造社会的“适应”内涵已经突破了原有边界,因此创造性适应是一种更高级的适应,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促进人的发展、自由与解放的本质功能。社会进步的本质就是社会结构不断地革新,富有创造性适应力的新型劳动者在推动社会进步过程中又不断拓展着自己的发展空间,概言之,以知识为基础的创造性适应活动促进了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统一。

总之,具有创造性适应能力是智造社会作为一个新社会形态对新型劳动力的客观要求,自觉培养和应用创造性适应力,成为智造社会人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这意味着,智造社会的高等教育如何培养出具有创造性适应力的新型劳动者,也考验着其存在的合法性。

(二)工业化社会大学教学的传统及其变革方向

从18世纪60年代人类最初迈入工业社会至今,大学最终适应了工业社会的要求,建立起了与工业化生产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具体来说,大学大规模招生,以适应机器大生产对产业工人的巨大需求;大学按统一的培养标准、以大班制和灌输式教学为主,为社会生产快速输送能够按照操作标准和流程实施作业的流水线工人;在专业与课程上,大学依据社会分工设置专业,按专业划分来设置课程,并随着社会分工变化来调整专业与课程;在教学评价上,强化社会标准而淡化科学标准,毕业生就业状况普遍作为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当然,大学作为一个理性的组织,具有自觉的主动性,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大学不断追求教学改革,例如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实习、实训体系建设,在此过程中积极同行业建立联系,共建课程体系,实施校企协同育人等。但反思这一过程依然可发现,基于工业生产需要的大学教学体现出了明显的被动适应特征,大学教学及其输出的人才都经过了价值预设,即每个个体都是一个既有的、封闭的社会结构的理所当然的一个分子,个体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良好的适应,因而工业化时代大学教学并不鼓励个性化,包括学生的自由学习和教师的个性化教学,都缺少必要的空间[10]。在此思想指导下,大学毕业生以“标准件”的方式嵌入工业大机器。工业化大生产的另一个主要特征是标准化的质量保障体系和基于绩效主义观的科学管理模式。这反映在大学教学管理上,就是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教学评估、基于评估数据的绩效评价与基于绩效评价的资源分配。显然这种评估与分配模式大大强化了大学教学的标准化与统一化,在很大程度上成为遏制自由与创新的制度藩篱。在此教学模式下,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意义是式微的,因而所谓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缺少必要条件,只能停留于政策话语或理念探讨层面。

社会的变迁是客观的,智造社会的来临要求更新劳动力素质结构,因而工业时代的大学教学体系必须做出革新。但现实是,除了少数精英大学在探索诸如建立新型教学组织、实施跨学科育人等教学方式改革外,更多的大学仍因循工业化的人才培养逻辑。近几年来,部分大学适应智造社会需求开设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等新专业,但新设专业仅仅是知识的更新或人才培养载体的拓展,并不必然意味着专业教学在学生思维、方法、态度、创造力的培养方式上走向创新,甚至可能仍沿袭以知识传授和技术训练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因此,大学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性适应力为导向,重构课堂教学。

四、重构课堂教学:以学生自主合作研究为基础

(一)“内向型”教学改革范式的提出

无论是基于各方问责,还是基于自身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是我国大学改革的核心内容。理论与实践界都进行了诸多探索,例如实施跨学科育人、扩大学生课程选择权、建立现代化教学治理机制等,尤其是加强校企合作育人越来越被视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11]。然而,在坚固的宏观体制和实利取向的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约束下,一些教学改革的设计都缺乏充分的实践基础。更为关键的是,大学教学改革在本质上必然是“内向型”改革,即改革须以新学校、新课堂的建构为逻辑起点。具体来说,其一,相对于社会资源的教育教学价值,充分发掘、利用学校本身的教学资源是根本,以促进学生成长为使命,组织化、科学化、专业化的学校教育体系在促进个体成长中无疑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其二,在学校范畴内,教学改革的根本在于建构有意义的课堂,因为学生、课程、教师三者间的交互是教学的本质,而有效的教学实质上也就是三者之间建立起和谐共生的共同体关系;其三,过于追求乃至依赖外部资源,容易强化人才培养中的技术主义、工具主义,这将对于学生创造性适应力的培养形成掣肘,而有效的课堂教学则长于培育学生的批判精神和价值理性等,为终身学习能力和创造性适应力的养成奠定重要基础。质言之,穷其根本,大学教学改革必须要落脚于课堂教学的改造、优化乃至重构。虽然教学改革必然是系统性工作,“外向型”探索也是有效教学、创新教学的重要路径,但脱离核心价值的“外向型”改造無疑具有舍本逐末之嫌[12]。而且,从现实来看,我国大学教学的外向型探索在新型人才培养上的成效并不容乐观[13]。由此看来,过于专注外向型的资源驱动改革,而忽视内向型教学的价值及其优化,是当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力的重要缘由。因此,大学重建课堂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具有基础性、关键性地位,必须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适应力的导向下强化内向型教学改革,打造“金课”。基于此,建构以培养学生创造性适应力为导向、凸显学生主体性及其学习能力培养的新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关键。

(二)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

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尊重智造社会所赋予“人的发展”的新内涵,并以此为基点积极促进意义与流程的再造。在教学目标上,要让学生成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的个体,他们不再仅仅是世界的索取者,更是新的世界的创造者,在学习和创造中实现自我发展。在此教学目标引导下,教学内容的产生与呈现方式、师生关系等需要进行新的建构。

1.突破传统教学内容的束缚,重构教学内容

我国高校教学改革主要以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改革为主,但教学内容改革更具有本质意义,因为最终对学生认知、情感及心灵产生触动的是他们获得了什么。而且从现实来看,高校教学内容及其建设范式束缚着教学的创新,其主要表现之一是目前高校课堂教学固守教材,但教材建设质量却普遍堪忧[14],而且又存在如别敦荣所批判的高校教学“只讲一本书”的尴尬[15],教学内容存在老化、窄化等问题。是故,陈宝生部长呼吁的“课堂革命”首先应是教学内容的革命,主要是指师生双方共同建构新的教学内容,这是新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具体来说,就是师生共同商讨确定有意义的选题,由学生自主合作研究,研究成果及学生对研究的体验本身即教学内容,这就大大拓展了传统教学内容的界域。依据学生成长的需要,选题来源应涵盖“经典读本”“当代科技”和“社会现实”三个核心领域。关注经典,指导学生对经典名著进行批判性研读,围绕对作品的疑惑展开研究,追索答案,这有利于学生从中发现伟大作品中蕴含的永恒价值,并用以反思当下和思索可能的未来。关注科技发展,即要学生关注新科技革命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从而发现并领悟科学的精神和逻辑,并反思现代科技的多重效应。科技越来越成为智造社会以及未来社会的基础,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科学素养,故引导学生思索科技命题是人工智能时代大学教学的重要使命[16]。要关注社会现实,引导学生从现实中寻找有意义的选题,以具身方式研究现实问题,以培养其审读社会现实、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教学内容蕴含着对学生关注现实并思索未来的要求,以及培育学生思想高度与思维深度的教育设计;新教学内容的研讨还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兴趣及社会责任感。而思想与思维方法的改变以及基于兴趣和社会责任感的学习观,是学生持续学习、进而形成创造力不可或缺的条件。

2.突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建构权,促使教学回归“常识”

相对于中小学,大学教学内容具有更显著的建构性,大学生具有更强的教学内容建构能力,同时这也表现为大学生的学习权。在新课堂教学模式下,在强调师生共同建构教学的同时,应扩大、突出学生的建构权,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选题在学生学习中具有关键价值,其基本要求是鼓励学生以自己的视角来选择议题,融汇学生的志趣、专长以及学习生活中的困惑、体验等。由学生依据真实需求来选题,更能调动学生学习投入的积极性;并且,通过源于自身生活的研究和学习,学生能够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具有个体价值的知识,指导生活,实现知识与人的统一、知识与生活的统一,学生由此体验到知识的“有用性”,这是学生自觉、持续学习的重要驱动力。在传统教学中,教科书知识往往脱离学生生活体验和需求,是通过专制的力量灌输给学生,难以真正触动学生内心,无法转化为学生的有机性体验,而这种“无用”知识正是束缚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根源。因此,以杜威“教育即生活”思想为依据,让教学回归生活,是新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陈宝生部长强调本科教育应回归常识[17],而所谓回归常识的本质就是让教学由脱离于人的生活需要而回归到生活及人本身的需要。学生在教学内容建构中获得主动权,成为知识的体验者和反思者,首先是对学生主体性的激发,它反映的是学生以独特视角去认识生活的一种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教学回归生活,将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反思知识的来源,包括自然、人类文明及其与人类本身间的关系等;再次,学生在反思过程中产生疑惑、质疑,逐渐生成批判意识、批判能力,从而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生活;最后,学生在与世界的互动中,逐渐建立起社会参与意识与社会责任感。而主体性、批判能力、生活感知力、价值观及社会责任感等,都是个体学习能力的重要构成,也是创造性地适应社会所必备的素养,从根本上来说,则体现了教育的终极价值,即如何引导学生学会生活。

3.以自主合作研究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新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研究为载体,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其一,加强科学方法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调查研究是最常使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因此新教学模式十分重视田野调查的教育价值。开展调查研究,首先要求学生进行研究方案设计,从中理解科学研究规范,学会科研设计;通过调查研究,学生获取第一手资料,从中理解科学的精神和严谨态度;调查中,学生需要与新的环境建立起有效联系,有时学生只有突破一些制度性、文化性因素限制,才能与研究对象建立起有意义的联系,这对于训练学生的科学态度、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尤为需要强调的是,在研究中要重视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据分析、应用能力,因为这是个体适应新科技、新生产生活样态的基础性素养。除调查研究外,引导学生利用人类特有的逻辑工具来明确概念、寻求和阐释理论基础、挖掘数据背后深层次的社会与文化因素等,也是自主研究的重要方法和步驟,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理论品质,也是个体深度学习所必需的认知基础。

其二,以研究汇报和报告撰写的方式,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德里克·博克在《回归大学之道》一书中提到,“有效表达”是美国课程改革委员会重点强调的教学目标,而相关项目则表明,“提高写作水平”被普遍认为是最重要的教育目标。所以,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在德克的大学教育目标中居于核心地位。[18]在新教学模式中,研究小组要以课堂汇报的方式呈现其研究成果,本质上这是一个教学过程,为此研究小组必须进行教学设计,以实现有效教学。面对课堂汇报,其他小组及教师进行评价、提问和诘辩,在这种互动中,参与者的交互能力、表达能力、知识组织能力、学习能力等都得到有效训练。汇报研讨后,研究小组在反思的基础上撰写研究报告,不仅要符合研究报告的科学规范以及语用规则,还应力争做到富有科学之美、建筑之美,实现“优雅地表达”。表达是个体与环境间建立联系的中介机制,是个体适应力的重要构成及表现形式。在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中,以真实与理解为前提的“语言交往”还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共识与合作、促进交往行动合理化的一个过程[19],可见表达在个体适应乃至改造环境中的重要意义。

其三,强化小组合作与管理,增强学生的团队融入、协作能力以及治理能力。在未来社会,要有效应对来自社会急剧变迁带来的裹挟力量,个体越来越需要组织的认同、支持,团队协作将是未来社会生产生活的重要组织原则。这意味着,个体的团队协作、团队建设及组织治理能力将越来越重要。在新教学模式下,研究小组成为有机的学术团队,而按照新模式的教学管理设计,研究团队建设、内外部协调和项目攻关等均由学生自主设计和执行。对于每个学生来说,不仅要成为这个团队的一员,更要与其他成员建立起有效合作关系,并通过研究贡献来巩固自己在团队中的地位,这对于部分学生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而也意味着一种有价值的训练。尤其是对于研究小组的组织者、管理者而言,要理顺成员间关系甚至是矛盾冲突,协调各自的任务分工,激发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凝聚团队力量,最终达成研究目标,就更是一种挑战,对于其领导能力、治理能力有着重要训练价值。可以说,小组合作研究中团队管理的全过程都被赋予了教育的意义,都指向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4.教师明确角色与职能定位,建构新的师生关系

在某种意义上,教学的本质就是师生交往的过程,双方交往的品质影响着教学质量。正如“交往教学论”流派的季亚琴科所说,“师生间的交往不是教学的手段,不是平行的过程,而是教学存在本身。”[20]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借助身份与知识双重权威对学生施加管控,强行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无论是教师还是知识,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冰冷、僵化而难以悦纳的。在此教学模式下,学生缺少求知的旨趣,学习过程缺乏基本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因此师生之间难以形成真正的交往。在新教学模式下,师生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得以保障和激发。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旁观者,实际上教师是以另一种方式参与教学,并在特定环节发挥主导作用。具体来说,教师在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教学环节扮演主角,通过相对传统的讲授辅之以课堂研讨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知识体系,形成关于该课程领域的基本认知图式,并初步建立起课程核心精神、核心理念,这为后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一个意义和行动的框架。在学生自主研究过程中,教师以引导者、促进者的身份有限介入,指导学生的选题和研究方法应用。在课堂汇报中,教师就涉及的重点、难点及学生的迷惑及争论进行更加专业的解答、评价,尤其是就学生研究观点的科学性、价值性等进行批判性解析,以减少建构性知识、个体化知识的不确定性和不当性,使之成为学生的有意义的经验构成。而这种有意义的经验的构成,正是新教学模式的核心价值。教师依此明确角色与职能定位,建构起新的师生关系,也是新课堂教学模式之基。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则是未来大学教学生态的基本特征,标识着智造时代的教师角色。

五、结语

目前人类正跨入智造社会,人们必须具备新的素质结构才能适应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新素质结构的核心就是基于学习能力的创造性适应力,因为它赋予了主体在适应新社会中创造新社会的能力,成为智造社会个体的核心素养。这要求大学教学以培养其创造性适应力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就此,本文强调“内向型”教学改革范式的重要性,认为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最终必须体现在课堂教学的重构上。在此基础上,本文从课堂教学这一微观视角出发,建构了基于学生自主合作研究的新课堂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真正赋予了学生以主体性和自主性,从研究选题、研究设计、研究实施到研究汇报,每个环节都被赋予了教育的意义,学生的选择能力、合作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团队治理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科学方法的应用能力以及责任意识等都可得到训练,由此最终形成基于学习能力的创造性适应力。创造性适应力是个体获得无限制工作流动性和可跨界职业生涯的基础。是故,当前一流本科教学体系的建设必须充分观照智造社会对人才的创造性适应力的要求,将教学改革的重心置于课堂教学,建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赵娜娜.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体量大,成果丰,短板多

[EB/OL].(2016-04-08)[2018-05-02].http://news.

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4/08/c_1288744

08.htm.

[2] 俞立严.德国工业4.0的大众样本[EB/OL].(2017-12-25)

[2018-05-02].http://ex.cssn.cn/jjx/jjx_hw/

201712/t20171225_3792417.shtml.

[3] 吴冠军.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三个反思[J].探索与争鸣,2017(10):10-13.

[4] 郭丛斌.二元制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在中国的验证[J].教育与经济,2004(03):7-11.

[5] 杨尊伟.面向2030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与中国行动策略[J].全球教育展望,2019(06):12-23.

[6] 贾积有.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与学习[J].远程教育杂志,2018(01):39-47.

[7] 田贤鹏.个性化教育与终身化学习:从《斯坦福2025》计划看未来教育模式变革[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7(01):57-64.

[8] 许明.当代国外大学本科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114.

[9] 邓云清.新大学运动与英国高等教育的近代化[J].高等教育研究,2008(01):85-91.

[10] 朱永新.未来学习中心构想[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17(04):15-18.

[11] 汪幼辛.从工学结合到选育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新思路[J].高校教育管理,2017(01):111-115.

[12] 肖凤翔,陈凤英.校企合作的困境与出路——基于新制度主义的视角[J].江苏高教,2019(02):35-40.

[13] 张继明,宋尚桂.后现代主义大学教学观的匡正[J].大学教育科学,2017(01):75-80

[14] 孙琛辉.大学教材:如何打造人才培养“范本”[N].科学

时报,2011-05-17(B1).

[15] 别敦荣.“一本书”的大学培养不出一流人才[N].文汇报,2019-01-04(08).

[16] 余小波,张欢欢.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观探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9(01):75-81.

[17] 陈宝生.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J].时事报告(党委中心组学习),2018(05):18-30.

[18] [美]德里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第二版)[M].侯定凯,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7-72.

[19] 单中惠,杨汉麟.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436-437.

[20] 徐继存.教学论导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65.

The Reconstruc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in the University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Society: Micro-perspective of Domestic-oriented Reform in University Teaching

ZHANG Ji-ming

Abstract: The innovation of university teaching requires considering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social production marked by intelligent creation on the quality of workers. In the society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creative adaptability will become the key ability for individuals to survive and develop, which needs to be based on excellent learning ability. Thus, creative adaptability based on learning ability has become the core value orientation of university teaching reform. Therefore, the university teaching should turn from the export-oriented reform to the domestic-oriented reform, and put the foothold of teaching innovation on the reform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construct a classroom-teaching mode based on students' autonomous cooperative research. In this new model, classroom teaching has experienced the reconstruction and reconstitution of meaning and process, and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learn and creativity are fully trained, thus achieving the potential for adapting to the society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Reconstructing classroom teaching and cultivating students' creative adaptability based on learning ability are the direc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in the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teaching construction.

Key wo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society; university teaching; classroom teaching; learning ability; creative adaptability

(責任编辑  李震声)

猜你喜欢

大学教学学习能力人工智能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探析
大学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E—learning在美国大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与借鉴
小学数学教学浅析(二)
中学数学教学方法初探
学业导师制对本科生学习能力和素质教育造成的影响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