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EA的普惠金融视角下投融资对城镇化质量水平溢出效应分析
——以山东省为例
2020-09-09刘洋君温亚楠薛羽彤
刘洋君 温亚楠 薛羽彤
(青岛大学经济学院 山东 青岛 266061)
自联合国提出普惠金融,普惠金融就成为各国关注的重点,其主要为小微企业、低收入者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与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难购住房、小微企业发展乏力等资金需求难满足相匹配。从普惠金融出发形成完整的投融资绩效评价体系,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资金不足问题,为山东省投融资机制创新和城镇化发展提供经验是研究的重点。
一、文献综述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彭克强[1]研究金融与城镇化关系,提出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和配套措施并做出宏观设计。针对投融资机制存在的问题有学者倾向创新投融资机制,建立新的投融资绩效评价体系,更好的为新型城镇化服务。现有文献就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资金不足及投融资机制不能提供稳定现金流等问题达成共识,研究集中在城镇化与投融资机制的相互作用上,对近几年受到广泛关注的普惠金融对投融资机制产生影响从而促进城镇化的研究不多见。
二、理论分析
(一)投资绩效与城镇化水平
城镇化建设离不开土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投入和发展,且将体现在公共资源的规模经济性和共享性[2]。完善基础设施是促进城市要素聚集的重点,城镇企业密集度、资金输出入等发展壮大,市场监管逐渐规范。城镇化进入成熟阶段后,投资绩效与城镇化水平互通,劳动要素逐步实现以第三产业为重心的产业结构的改进和升级。地方政府投融资能为城市要素聚集提供良好环境,为城镇化进程构建良性循环脉络。
(二)投资差异与城镇化水平
城镇化发展主要在投资规模和投资产业结构方面受到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3]。当前资本要素的数量有限,由于存在规模报酬,盲目投资会导致某地区资源冗余,而其他地区资源配置及资金需求无法满足,降低投资效率,阻碍城镇化建设的脚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渐优化,固定资产投资主体迈向多元化,个人、集体的非国有资金投入比重逐年增加,农村居民生活逐渐向城市靠拢,推动城镇化进程。
三、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数据源于2013-2017年《山东省统计年鉴》和山东省17市地方统计年鉴。构建投融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选取17市固定资产投资为投入指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要素聚集、经济和环境为产出指标,共30个三级指标,通过DEA采取基于可变规模报酬的BCC模型[4]。
表1 变量的设置及含义
(二)模型构建
构建线性回归模型:
Uit=c+β1Tit+β2Perit+β3CSit+β4Fit+εit
(1)
c是截距项,βi是变量回归系数,εit是误差项。
(三)面板回归
1.单位根检验。防止非平稳性导致“伪回归”,使OLS估计的参数非一致,需进行单位根检验。由结果知样本LLC检验、ADF-F检验和PP-F检验的p值都小于0.01,拒绝原假设,各变量二阶差分序列平稳,不存在伪回归现象。
2.协整检验。进行截面相关检验,拒绝原假设,故截面数据独立,协整检验可信。因样本数据偏少,采用KAO检验,p值小于0.05,在5%显著性水平下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
3.结果分析。回归得:
Uit=0.2778-0.1158Tit+0.0357Perit-0.0822CSit+0.915Fit
(2)
R2=0.9728,各变量P值均小于0.01,F检验通过,模型解释力强。
投融资绩效、人均财政支出与城镇化水平正相关,改善投融资绩效可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财政支出倾向于基础设施、教育建设等,增加城镇化的深度与广度。山东省加快完善投融资体制,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充分吸收利用资本,稳定城镇化进程中的资金流,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投资区域异质性、居民消费差距与城镇化水平负相关。改革开放初期,山东省实施了向东部倾斜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固定资产投资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居民收入、消费差距拉大,不利于城镇化发展。
四、结论
结果表明加快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居民生活水平、解决中小型企业及农村居民融资难问题对城镇化建设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当前分析为探究其背后运转机制及如何合理分配社会资源而加速社会城镇化进程提供基础。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统一,山东省样本数据可能无法代表整体,对研究结果有一定影响,我们将在此基础上深度研究,不断加入解释因子,准确找出城镇化的内外在影响机制。
五、政策建议
第一,完善金融支持机制,构建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加强普惠金融的发展;建立多类型的信用担保机构,刺激银行房贷的积极性。
第二,完善财政金融联动机制,合理安排政府和市场在投融资领域的定位,通过政府购买扩大融资规模,推进市政债券发行,提高政策性金融资源使用效率。构建多元融资渠道,减少对单一融资的依赖,避免结构性风险,实现对风险管理的有效控制和成本负担的代际公平。
第三,利用各区域的比较优势,加强区域间协作,采取发达区域带动落后区域发展的方式,保持东部地区平稳发展,推动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引导生产力合理布局,缩小区域间投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