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地方产业结构与其税源结构相关性
——以云南省建水县为例

2020-09-09

福建质量管理 2020年16期
关键词:建水县税源建水

尹 悦

(云南财经大学 云南 昆明 650032)

一、引言

税源是指税收的最终来源,或者说是税收负担的最终归宿。显而易见,税源来自总体经济。可以说,经济结构决定了税源的结构,经济的发展水平也界定了税源的规模和质量。地方产业结构属于地方主要的经济结构,对地方经济有着重大的影响,和地方税源更是有着密切的联系,不论是对税源的质量、结构、稳定性都有着较大的影响。一般而言,地方产业结构和税源之间有着一致性,即适宜的、有效的、稳定的地方产业结构将促进经济的发展,自然地为地方带来更多地税收收入,从而形成一个稳定的税源结构。但有的地方经济总量不断增加,产业多元化,主体产业也不断发展,地方税源结构却与其产业结构出现不匹配的现象,这对于地方财政而言并非好的现象。地方产业结构与其税源结构之间的不匹配将导致地方政府产业扶持政策对于税收的贡献率低下、地方税源结构不稳定等问题的出现,所以研究二者之间相关性并提出优化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建水县产业结构与税源结构相关性分析

(一)建水县基本情况

建水县国土面积3789平方公里,总人口54万,世居汉、哈尼、彝、回、傣、苗六个民族,是云南边陲一座钟灵毓秀的文化名城。

建水历史底蕴醇厚。建水自唐以来有1200余年的建城历史,素有“滇南邹鲁、文献名邦”之美誉,拥有“千年临安古城”“千年建水紫陶”两张亮丽名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云南多元文化融合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建水文化遗产殷实。建水文庙、朝阳楼、朱家花园、团山古村蜚声中外。建水自然资源富集。建水有着良好的光热条件,先后获得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中国果品之乡等多项殊荣。建水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建水工业园区被列为省级工业园区。建水境内鸡石、通建两条高速公路交汇,建元高速全面动工兴建,穿境而过的泛亚铁路东线使建水成为连接东南亚的重要经济走廊,是云南省“昆玉红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上的重要核心城市和“滇中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建水县产业结构

建水县作为云南边陲的一个文化名城,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2019年全县实现县域生产总值161.37亿元,同比增长7.6%;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31.66亿元,同比增长0.9%;地方财政总收入19.72亿元,同比增长14.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6亿元,同比增长6%;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1.51亿元,同比增长18.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23亿元,同比增长1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8%;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3061元、13712元,同比增长9.2%、9.8%;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220.58亿元、116.46亿元,同比增长3.9%、1.8%。

建水县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近年来都取得了更好的经济效益,各类实力企业的进驻,助力各产业创新发展。农业方面,种植业和养殖业齐头并进,培育了特色脐橙、葡萄、种猪等产品;工业方面,红河烟草公司、发电厂等大型工业企业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工作岗位和经济收益,工业园区都基本建成投入使用;服务业方面,旅游业发展较为突出,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047.0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5.98亿元,此外还与阿里巴巴(中国)软件有限公司签署电子商务发展合作协议,商贸、物流、住宿、餐饮等服务业更趋活跃。

表1 2019年建水县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及占比

从上表可看出,建水县第二产业产值在三次产业中最低,占比为21.11%,其次为第三产业,占比最高即对地方经济贡献最高的是第一产业。但也可以看到,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的差距并不大,占比差距不到5%,从数值上看差距不到10亿元。总体而言,建水县地方经济三次产业的差距都不算大,暂时还没出现某一产业产值畸高的情况,发展较为均衡。

通过数据分析和实地调研,可知建水县目前的产业结构可以归纳为:以第一产业为主,对当地经济收益贡献最多;第二产业占比较低,不断转型升级、增速放慢,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变;第三产业目前占比居于中间位置,不断多元化、专业化,近年来快速发展,对地方经济带动作用不断扩大,发展潜力较大。

(三)建水县税源结构

建水县近年来经济不断发展,税收收入也随之增加。建水县税务局工作人员编写的《2019年建水减税降费分析报告》中指出,2018年第一产业缴纳税收1002万元,占税收总收入约0.85%;第二产业缴纳税收4.8亿元,占税收总收入约34%,其中电力一项即占20%增长率;第三产业缴纳税收9.9亿元,占税收总收入约64%,其中重点纳税主体是批发零售业和房地产业,科学研究等行业税收贡献也较大;2019年上半年建水县税收收入为1.34个亿,预计全年税收收入为2.8个亿,相较2018年,2019年建水县税收收入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

表2 2018年建水县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税收贡献率

从上表可看出,建水县2018年税收收入贡献率最高的是第三产业,其次是第二产业,最后是第一产业,并且第一产业的税收贡献率与第二、三产业有非常大的差距。由此可初步断定,目前建水县税源结构为:以第三产业为主,并且税收贡献稳步增长,尤其是旅游业相关产业对税收贡献率较大;第二产业次之,尤其是电力、烟草等支柱性行业税收贡献较多;第一产业产生税收总量最少,是建水县最小的税源,并且其税收贡献率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此外,“建水紫陶”作为建水县的一张“靓丽名片”,对建水县经济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带动作用,地方政府也给予了大力的政策、财政支持。通过与建水县税务局工作人员座谈后获悉,建水县紫陶业缴纳税收额近三年持续增长,2016年113.06万元,2017年211.17万元,2018年426万元,税收收入年增长率超过100%,16年至今,平均增长率为94.3%。税收收入覆盖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契税等16个税种,其中资源税税额较少,因为紫陶所使用的原料中征收资源税的用量较小,大多按吨收税,所以对建水县紫陶业征收的税收中资源税占比不高。但比起建水县税收总收入来说,该地的紫陶产业对税收收入的贡献并不大,就2018年的数据来看,大约只占到税收总收入的0.29%左右。

(四)建水县产业结构与税源结构相关性分析

根据上文数据分析和实地调研资料,可以粗略得到结论:目前,建水县产业结构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三产业次之,第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建水县税收来源主要是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二产业辅之的结构。

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看,建水县产业总体结构与税收来源结构存在一定的不一致性,即其相关性不必然,具体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水县第一产业经济产出较高,体量较大,对于当地经济有较好的推动作用,但是对于建水县的税收收入贡献却非常低,甚至不足1%。但这其中存在一定合理性,因为农业是一个国家存在的基础,我国对于农业的扶持政策较多,除了农产品零售及其之后的流通环节,之前的生产环节基本是不需要缴纳任何税收的,需要缴纳的环节一般也适用低税率或有较多的优惠政策。所以,第一产业的税收贡献率低这一现象,即二者在经济产量和税收贡献量上的不一致是符合目前我国税法规定及税制结构设置的。

(2)建水县第三产业经济产量远低于第一产业,但是其缴纳的税额远远高于第一、二产业,税收贡献率超过50%。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分析其中原因可能主要是:建水县近年来大力发展旅游业,打造特色文旅综合体,吸引大量游客,有力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房地产、批发零售等行业,从而大幅了第三产业的税收总额。但由于大量特色农业、养殖业的存在,且发展时间较长,建水县第一产业产值较高,而第三产业是近年来发展势头较好,其经济体量基础不如第一产业,所以建水县存在第一产业产值高过第三产业但第三产业税收贡献率远高第一产业的现象。此外,第三产业整体税负高于第一产业,第三产业产品附加值、利润空间高于第一产业产品等因素也是该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

(3)建水紫陶作为该地政府重点扶持产业,对于该地税收收入贡献率却较低。经过与建水县税务局工作人员座谈了解到,紫陶虽然作为建水县发展的一个重要“品牌”、“名片”,不论是从事该行业的人员、零售店铺等的体量都在不断地增加,其贡献的税收收入也在逐年增加,但其总体的贡献率还是很低。该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以下的原因:第一,因为减税降费、小微企业等税收政策的实施,建水许多紫陶商户都选择由一般纳税人转为小规模纳税人,若销售收入超过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宁可把生产、销售等环节拆分,由一个纳税人拆分成多个纳税人来分解收入,从而达到避税的目的;第二,从事紫陶行业的纳税人较多,但大多数并未达到起征点,从而无需缴纳税收,在调研中了解到,当地950户纳税人中有900户未达到起征点;第三,该行业税收征管存在一定难度,因为目前税务机关监管税源主要还是采取以票控税的方式,而建水紫陶行业中的销售较为零散,经营管理也大多不规范,有许多在销售环节也不开票,还有许多线上销售行为,这直接导致了税务机关对其销售行为的税收征收和监管都难以有效开展。

综上所述,建水县产业结构和其税源结构之间存在一定的不一致性,二者的相关性并不如理论中设想的如此紧密。这主要与当地的发展历史、经济基础、税务机关征管效率等因素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分析也可以看出,以上的不一致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进行优化和改善的,从而提高其产业结构和税源结构的相关性,让政府对产业的政策倾斜、财政补助等能够更加有效地发挥作用,实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良性增收的“双赢”。

三、建议与总结

(一)政策建议

(1)从第一产业的角度出发,第一产业是低税产业,但可以为第二、三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是地方税收的基础财源,因此巩固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是税源建设稳定发展的前提。建水县第一产业作为当地支柱性产业,在税收收入贡献上虽然具有天然的“缺陷”,但是如果该产业不断进行特色化的发展,形成更多当地特色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将为其经济发展带来极大优势。同时,当第一产业的产品产量、销量、价格不断提高时,其在销售环节贡献的税收收入总量也必将不断上升。此外,发挥第一产业的品牌优势、总量优势,与第三产业联动发展,也将对建水县的税收收入总量提升具有发挥重要的作用。

(2)第二产业相比第一、第三产业而言,企业规模较大,经营管理更加规范,所以第二产业的税收对于建水县来说是最为稳定的税源。应充分发挥该产业的优势作用和创新能力,推动其加快向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和品牌化转变,不断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企业竞争力,重点培育产出水平高、资源能源消耗低及税收贡献大的纳税工业企业,以发展效益型税源。建水县税务机关应当建立对第二产业的税源监控体系,保证按时按量对其征税,从而稳定第二产业的税收贡献率。此外,目前建水县第二产业的行业类型业在不断多元化,税务机关应该及时关注新入驻的企业,找到其可能引发的税收风险点,及时应对风险,保障企业正常发展的同时保障其税收的稳定性。

(3)第三产业作为建水县目前税收收入的重点来源,应该是税务机关关注的重点行业。目前该产业税源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利用政策分散收入来避税的现象较严重、单个纳税人经济体量较小、税收征管有难度等,这可能导致建水县流失了许多税收收入。下一步当地税务机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改善和稳固税源:第一,进行税法宣传,培养纳税人的税收意识,打击不开票销售的行为;第二,提升税收管理服务水平,让纳税人减少纳税环节,方便纳税人开票,优化营商环境;第三,进一步构建和完善纳税信用等级评价体系,通过联合执法打击纳税失信行为;第四,联合旅游管理、国土资源、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共建信息平台,搜集第三方纳税信息,逐步打通信息平台,扩大税收监管网络;第五,打造建水县电商服务平台,规范线上销售往来的税收管理,堵住税源流失缺口。

(二)政策建议

通过本次建水县实地调研发现,地方经济中,产业结构和税源结构存在一定的不一致性,二者相关性不足,但该现象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现实原因。地方政府和税务机关可以根据现有的不足,进一步发挥地方资源优势,调整和优化产业,协调产业结构和税源结构的相关性、一致性,让产业提高产值、企业增收的同时增加地方税收收入,地方税收收入也能够更多地形成财政支出,扶持地方潜力产业,进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最终形成产业和税收良性发展的循环圈。

猜你喜欢

建水县税源建水
涵养税源
建水陶艺新观察
云南建水陶博物馆馆藏作品欣赏
浅析云南建水一季水稻生长发育的气象指标
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及其路径
建水紫陶:中国建水紫陶古陶斗美术
建水紫陶·升华
论“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可持续性发展——以云南省建水县坡头乡民族小学哈尼族《铓鼓舞》进校园为例
建水县总工会:举办女性大讲堂知识讲座
税源专业化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