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冯静:抵达“难抵极”的中国女性第一人

2020-09-09祝师基

分忧 2020年9期
关键词:远征雪橇极地

文 祝师基

冯静,看似柔弱,实则爆发力极强!她独自闯入一百多年来一直由男性探险家主导的南极探险领域,两次徒步征服南极大陆:第一次,历时52 天,徒步穿越1130公里南极大陆成功抵达南极点,成为完成此路线的中国女性第一人!第二次,于2020年1月25日,历时80天,徒步1800公里,成为仅仅依靠双脚就抵达南极大陆“难抵极”的第一人,创造人类徒步穿越历史!

抵达南极点的中国女性第一人

1982年出生在北京的冯静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专业,是一名独立环球旅行者和探险者,曾以背包、自驾、帆船等方式深度旅行,足迹遍布一百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4 年年底,冯静正在进行一次去南美洲的长线环球旅行。在车上,有人不断在讲述关于南极大陆的旅游信息。极富吸引力的讲述,极大地吸引了冯静的注意力。当车到达终点后,冯静做出了决定,一定要对南极大陆来一次深刻的穿越体验,以此满足自己多年来对南极大陆的好奇心。

当她把这个决定告诉亲友时,遭到一片反对:大家一致认为冯静身高只有164 厘米,从来没有滑过雪,怎能去那样终年冰天雪地的地方呢?但执拗的冯静决心已下,一定要去南极看看。

面对现实,冯静制定了详细的计划。没有资金赞助,自筹!不会滑雪,从零学起。但是,光有决心还远远不行。其中,最关键的环节就是找到最专业的极地探险导师来训练指导自己。可是,对于零基础的冯静来说,现实很尴尬,前后共有14 位专业极地探险导师直接拒绝了她的请求。最后,她的执着感动了一位加拿大籍的退休极地探险导师PAUL,人家答应帮她。

PAUL在极地探险领域非常知名,带队完成过很多次极地远征项目,其家族公司专门提供极地探险服务。他给了冯静一个建议:先远征南极点,获得极地经验后再考虑更远的事。冯静接受了他的建议。

此后,PAUL 带着冯静在挪威训练了两次,每次两到三周。在此期间,冯静还两次到新西兰训练,一次是找专业登山教练学习“冰隙救援”:落入冰隙后如何克服恐慌心理,配合同伴救援或自救。还有一次到新西兰自训,做模拟雪地环境的训练。

有了一点基础后,冯静开始考虑去南极。关于去南极的路,PAUL给出了两条线路供冯静选择,一条近,一条远。冯静很果断:既然是实战演练,越接近实战越好,当然选远的。

2017 年年底,在教练兼向导PAUL 的陪同下,冯静从南极大陆海岸线的大力湾出发,历时52天5小时,以越野滑雪的方式成功抵达南极点。这一举止,使得冯静成为中国完成此线路的第二人、女性第一人!就是这一成就,让她入围当年的中国户外金犀牛奖最佳户外奖。

“难抵极”梦想的召唤

一次,冯静了解到南极大陆有一处“难抵极”,简称POI,是距离南极大陆所有海岸线最远的点。这里,不仅位置偏远,而且海拔3715 米,高出南极点近900 米,氧气含量和气温都大大低于南极点,因此被冠名为“难抵极”。至今全世界仅有8 名男性探险者,都是依靠风力以风筝滑雪的方式成功抵达“难抵极”。

面对此,她很是兴奋,决心做全球第一个到此的女性探险者,而且要依靠双脚到达此地。“我心中真正憧憬的是远征南极大陆‘难抵极’——那个更偏远、更荒凉、更具挑战的地方。”冯静说。

但是,要想抵达“难抵极”,事情并不顺利。上次远征,冯静失去了经济支持,但并没有动摇她的远征决心。承办南极探险的公司要求提前一年付费,当冯静向签约的经纪公司要求打款时,经纪公司却不肯。为了集中精力备战远征,冯静主动解约,其费用最后通过借款筹集。

远征需要每天拖着雪橇行进十个小时以上,体能消耗极大。为增强体能,保持核心肌肉的力量,冯静创造了一套自训方法:在街上拖个大轮胎负重十公斤前行。为避免惊扰路人,冯静每天凌晨不到一点出门,四五点结束,每次拖行三个多小时。

经过近两年的训练和各项准备,冯静正式开始第二次南极远征,目的地就是“难抵极”。2019年10月31日,冯静飞抵南非开普敦。在此期间,她经历了发烧、呕吐、腹泻。待到一切准备停当后,已是年底,但顽强的冯静还是按时启程。她们一行三人,另两人分别是向导和助理。冯静给这个合作团队起名“行则将至”远征队。远征队计划从南极大陆的俄罗斯新拉扎列夫考察站附近的海岸线出发,采取越野滑雪方式,穿越1800公里外的“难抵极”。

在这趟历时80 天的“难抵极”行程中,最艰难的路段出现在初期的第二十天到第三十天之间,海拔从两千多米上升到三千多米,连续爬升路段每天都是六七级的狂风。当拖着雪橇顶风爬升时,身体必须一直保持脖子向前探的姿势,就像马拉车的样子。狂风卷来大量松软的雪,雪橇陷入雪中,往前拉雪橇时一顿一顿的,有时突然一股强风呼啸而来,把她直接拍倒在冰面之上。

零下三十多度的气温,风寒效应将体感降到了零下五十多度,狂风卷来大量松软的雪屑,使沉重的雪橇陷入其中,令每一步都成为厘米之战。因为腿短,只能提高步频;因为体重不足,会被大风吹成倒行;因为不够强壮,翻越障碍时常被比自己还要重的雪橇拽倒……面对这些要命的困难,冯静安慰自己:恶劣环境也是动力!

期间,她的手腕磨出了硬茧,脚掌的水泡全部踏成了血泡。肩颈肌肉劳损,最严重时不仅头部无法转动,连吞咽口水都会牵发疼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冯静剪了一块睡垫,卷起来做一个颈托,用一根带子系在脖子前面,卡在下巴和锁骨之间形成一个颈托,一天24小时连睡觉也戴着。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颈部肌肉得以短暂休息。

途中,由于戴手套戴面罩吃饭不方便,冯静就用斜劈开来的竹筒作为吃饭工具。这些小改进对冯静来说至关重要,提高了极地生存质量。对此,PAUL 也连连夸赞她很聪明。

当然,冯静也有沮丧的时候,甚至一度充满挫败感。每天拖着雪橇行进10到11个小时,加上休息和扎营拔营,暴露在极寒环境下时长12到13个小时。休息时间需要处理水泡、肌肉损伤,修整不断损坏的装备。这些,都在不断透支着信心。

尽管如此,每天醒来后,冯静跟自己说的第一句话是:“起来拼了!”有一次,冯静把右手拇指卷到了裤腰里,因为是六条裤子的裤腰缠在一起,风一吹,竟把右手拇指拉劈叉了,虽然没有骨折,但右手已经无法动弹了,撑雪杖只能靠左手。

在快抵达“难抵极”时,冯静看到了一尊带基座的列宁塑像。这是苏联考察队六十多年前建立的考察站,塑像有五六米高,露在外面的约只有1.5米,大部分已被冰雪掩埋。

冯静拿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和“雪容融”,将中国国旗展在列宁塑像基座旁,合影留念。她想用坚实的脚印,把祖国的骄傲永远地镌刻在极地探险史上。

2020 年1 月25 日19 点18 分,远在南极大陆的“难抵极”终于传来了冯静的声音:“远征已完成,祖国是我的骄傲。”

此时的冯静已经完全抵达“难抵极”,她完成了人类第一次依靠双脚到达此地的壮举。

要有拼上一切的决心

冯静现在已经是北京冬奥组委滑雪战队的一名特邀队员。虽然她因为备战南极远征,经常不能与其他三百多名队员一起训练,但她却期盼能在冬奥赛场上参与服务。她表示,“我愿意用自己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技能去服务冬奥。我将和滑雪战队的伙伴们一起,积极备战北京冬奥会的赛事服务。”

她通过亲身体验告诉大家:“远征的成功是由每一个细节组成的。只有把所有的小事情都处理好,通过无数微小的努力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在面临重大选择时,要坚持走那条难走的路,才有机会穿越人生的窄门,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冬奥会训练营里,几位小队员在训练中接连负伤,情绪不免产生较大波动。领队找来冯静,期望冯静的事迹能使队友受到启发。冯静告诉大家:“冰雪运动对于人类的意志品质磨炼胜于一般运动。在恶劣的环境下工作,要有拼上一切的决心,方能成功。”

猜你喜欢

远征雪橇极地
极地恐龙生存赛
可怕的极地雪融
小雪橇
做雪橇
滑雪橇
自制的雪橇
怒放的石头
极地之星
远征一号甲——升级版太空摆渡车
三十六计之打草惊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