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黄格胜山水线描有感

2020-09-08刘畅

理论与创新 2020年12期
关键词:文化性

【摘  要】以線造型的绘画语言贯穿山水画学习的始终,线是造型的基础,是画面最纯粹的表现语言,不仅中国人物画强调用线,中国山水画中“线”的地位也不容小觑。黄格胜的山水线描作品,用线老辣又质朴,富有真趣,分析黄格胜的山水线描作品对于学习山水画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即是从黄格胜的山水线描入手,通过分析其用线的特点从中探究山水线描对山水画学习的具体现实意义及对黄格胜山水画艺术表现手法的影响。

【关键词】黄格胜;山水线描;文化性

引言

广西当代山水画家黄格胜在对景写生体察自然之时,擅用线描速写的方式去描绘山水,线描速写是一种可以及时反馈情绪所思于纸上的绘画方式,它能最快速度的捕捉体察之感,有种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意味”,但线描速写并不只是创作小稿这么简单,它同样是艺术家自身修养的外化,画面中疏密、虚实、动静的安排需要艺术家自身的艺术造诣与美学感受力去促成,黄格胜则是其中的佼佼者,其山水画线描的艺术功底和积累对于他山水画创作有着不可磨灭的启发与指导作用,同样对于我们山水画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1.山水线描中线的文化性

1.1以线写形

黄格胜是众所周知的“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具有“写生精神”的画家,他深入自然寻求笔墨呼应,创作了大量山水画和山水线描作品,笔下的万物因其书写而赋有了生命,承载了精神文化内涵,因此具有深厚的文化性。

线条的文化性是之于塑性而谈的,塑性的线条少有观看价值,仅仅是对客观物象的机械照搬,虽然也对物象进行线性的归纳总结,但其线条本身仅仅只是记录外在轮廓,没有更多的精神内涵,也就无更多的观赏价值。而赋有文化性的线条,它不仅仅是艺术家对景写生的主观归纳,而是借助“线”的造型去抒发更深层次的性灵体会,从黄格胜的山水作品和线描山水画作品中,能深刻的感受到这一点。不可否认,黄格胜的山水画线描仍跳脱不开物象的束缚,但他长久的“格物”活动使得他笔下具象的景物有着不一样的内涵哲思。

观黄格胜的山水画线描作品,他的描绘对象多取自具有沧桑岁月感的民居古村落,其间穿插着形态各异的树木、山石,同构成一幅质朴真趣的作品,画面整体黑白对比突出,疏密把控恰到好处,留白的处理使人多了许多想象的空间。多年对景写生的经验使他对物象的取舍有着非常的敏感度,画面中的草垛、片瓦、干柴、吊脚楼、巨树、木栅等等都起着传情达意的桥梁作用。其次,不同于西方的风景画,通常用线面结合的方式去表现物象的质感,黄格胜的线描作品中仅仅用线就能精确捕捉到物象的质感,如他画树干时运用长线刻画树的挺拔,用一波三折的曲线、短线、折线表现树的年龄感与虬结的伤痕感,在刻画树皮时用短小灵动的线去做纹理和质感,刻画树叶时用整齐划一又处处有笔迹可寻的短线,排列出向阳处的生机感。从黄格式的画中可以感受到线条的魅力,进而感叹这种看似简单乏味的单一语言居然能创造出如此感人又有气势的画面。

1.2以线写情

有学者评价黄格胜的山水画“充满乡土生活气息”“不媚俗而又通俗”,这在我看来是十分认同的。乡土生活气息,在当代山水画的认知中似乎不是那么高级,很多当代艺术家更倾向于描绘带点未来科技感的东西以求突出当代性,但我认为黄格胜这种取之于生活的艺术作品则更为感人。

曾去过广西柳州融水县的“石上人家”,这里景观十分特别,木质的吊脚楼看起来单薄却又坚韧,牢牢竖立在硕大的石头上任凭风吹雨打也不为所动,吊脚楼的屋顶多是层层片瓦,有的年久失修,缺了一大块;屋子的阳台外大都是村民们晾晒的玉米和粮食,还有悬挂的簸箕和斗笠。再观黄格胜的山水画线描作品集《石上人家》,从他对景物的取舍、对画面的经营,最主要的是从他的线性语言里都能看出对这里的热爱之情,“不媚俗而又通俗”的确是对于黄格胜作品很到位的形容。

2.山水线描之于山水画的意义

黄格胜的山水画作品是在山水画线描基础上的深化,中国山水画的线条更是文化性深厚,山水画中的“皴法”其实是“线”的另一种表现程式,披麻皴、解锁皴等等以线为主的皴法在山水画中占有重要地位。

黄格胜的山水画线描画法对于学习和理解中国山水画用线有着一定的启发意义,线描速写可以帮助山水画初学者更快的“明理立意”,通过线描速写的方式对描绘物象进行结构的反复剖析,用线的方式对物象进行感知,反复大量的线性语言的练习会增加绘画的手感,这样在进行山水画创作和笔墨语言的转化时就能更加得心应手,此过程对于理解中国山水画用线的造型手法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3.结语

本文从黄格胜的山水画线描作品入手,通过剖析作品中“线”性语言的形象特点与精神意趣,肯定其作品中的文化性,通过对其“形神兼备”的线条的赏析以及对民俗物趣的选取分析,肯定其绘画语言的当代性特点和对中国山水画用线的贡献。分析学习黄格胜山水画线描作品,对创作中国山水画、体会中国山水画中“线”的文化性内涵都有着重要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格胜山水线描写生教程[M]. 广西美术出版社 , 黄格胜, 2009

[2]融情入笔的“山水线描”——黄格胜对传统写生技法的突破[J]. 覃春铭.  艺术探索. 2015(02)

[3]梁桂宁.黄格胜主要学术成就(2007-2008)[J].艺术探索,2009,23(01):1.

[4]王明国.黄格胜艺术观浅析[J].艺术探索,2008(02):58-60.

[5]陈明.论黄格胜的绘画形式、语言和风格[J].艺术探索,2007(01):118-123+143.

[6]左剑虹,梁振中,李向辉,张康贵.“黄格胜与漓江”学术研讨会纪要[J].艺术探索,2007(01):124-137.

[7].著名山水画家  黄格胜[J].文史春秋,2006(08):67.

[8]陈见东.凌超逸格  胜揽气韵——黄格胜山水画艺术的辨证美学结构[J].艺术探索,2006(02):130-133.

[9]丁薇薇.梦萦漓水三百里——论黄格胜的山水世界[J].艺术探索,2006(02):137-140.

作者简介:刘畅(1994-),女,河南驻马店人,上海市闵行区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画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文化性
T恤设计中创意图案的探究
论民族服装设计的审美特征
中国传统工艺的文化性在环境设计中的融合与发展探究
文化自信:凸显英语教学的时代特点
例谈“变教为学”的文化性
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研究以大足石刻为例
从《丽水金沙》看民族歌舞发展中商业性与文化性的博弈
新课改后的语文教学探讨
论新型技术环境下电子游戏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