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导向下中职语文课程思政的策略
2020-09-08刘睿琼
刘睿琼
【摘 要】“立德树人”是所有教育者的共同使命。中职语文新课标在内容上增加了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等思政内容,也使得中职语文如何开展课程思政成为贯彻落实新课标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对照新课标,结合教学实践,从对标核心素养、从“微”入手、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三方面探讨了中职语文课程思政的策略。
【关键词】新课标;中职语文;课程思政
引言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提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作为中国诗歌的源头,诗经的道德教育作用受到孔子的重视,强调诗歌内容的纯净无邪,符合道德规范,因此为他所推崇。“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是序。”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篇》中也提到,文学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高尔基也说:“文学使思想充满肉和血,它比哲学或科学更能给予思想以巨大的明确性和说明性。”可见,无論古今中外的文学家都认为,文学经典具有非常突出的育人功能。以文学经典阅读为基础的语文学科,除了具有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外,也具有明显的思政属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创新协同育人新模式。2020年中职公共基础课新大纲颁布,明确了继承和传承中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核心素养目标,对如何落实中职语文课程思政,强化语文育人功能,给了更明确的指引。然而如何结合语文的学科特点,在中职教育阶段,进行语文课程思政,仍然是一件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1.当前中职语文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1.1教学观念上忽视
目前对语文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针对中职阶段进行的研究较少。在知网文献查找中输入“课程思政”和“中职语文”两个关键词,搜索到的篇目为0。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职语文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还不强烈,存在观念上忽视课程思政的问题。一些语文教师认为思政和语文老师没有关系,思政应该是政治老师的事情。在某次教研会征集语文课思政案例的活动中,也了解到部分学校提交的案例为0。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中职语文教师对课程思政不够重视,存在教学观念上忽视课程思政的问题。
1.2教学内容上窄化
语文教学内容中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比如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无论是《诗经·小雅》中的《采薇》中那位吟叹着“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边疆战士,还是《秦风·无衣》中那些歌唱着“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爱国军人,都带给我们强烈的舍弃自我,为国牺牲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无论是鲁迅的“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记念刘和珍君》),还是朱自清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荷塘月色),都让我们感受到一位爱国主义作家的愤懑和担当。更不要说语文来自生活,广阔的社会生活五部可以为语文所用,是语文老师能在提高学生语言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同时,把思政悄无声息地灌输进去。但是,大多数老师没有充分挖掘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一定程度上窄化了语文教学的内容。
1.3教学方法上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思政课要增强亲和力,课程思政也同样要遵循这一方向。学生本来就反感生硬说教,如果不能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职语文课程思政自然难以取得理想效果。当前中职语文课堂存在的一些弊病如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手段僵化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劣化了课程思政的效果。
2.中职语文课程思政的策略
2.1对标核心素养明确中职语文课程思政落点
这次2020新大纲明确了中职语文核心素养,强调语文素养是语文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因此,开展中职语文思政,有必要梳理“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之间的层次与关系,找到中职语文四大核心素养与思政教育的对应点,以明确课程思政在中职语文课堂中的落点。以2020年开年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为例,笔者就对标中职语文核心素养目标和思政教育目标,将教学目标进行拆解,开展的教学活动既立足语文学科,又涵盖德育目标,润物无声地开展了课程思政,起到了较好的效果。(见图1)
2.2中职语文课程思政宜从“微”入手
中职学生普遍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较弱,自信心缺乏,对于参与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语文活动,存在着一定的畏难情绪。因此从“微”入手,,开展“微阅读”、“微写作”、“微表达”等语文教学活动,能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帮助他们“见微知著”,从“微”起步,集腋成裘。而思政教学内容庞杂,涉及生活方方面面,过于宏大复杂的内容,也容易引起学生学习上的退避情绪。因此也有学者强调课程思政可以从“微题材”着眼,开展“微思政”。因此,在中职语文课堂中开展课程思政,不妨话题小一些,篇章短一些,以“微”促学,以“微”促教。如课程资源中,可以选择一些微题材,开发一些小微课,打造一些“微空间”。活动开展中,可以开展一些微创作,微写作、微表达、微视频、微阅读等,这样的做法,降低了学生创作的门槛,有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日积月累,春风化雨。如疫情期间,利用直播课,我让学生每次课分组轮流分享一个三分钟抗疫小故事,既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任务简单,学生也没有畏难情绪,在润物无声中,让学生受到了抗疫精神的鼓舞。
2.3中职语文课程思政要重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利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型课程。”中职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在积极的言语实践活动中,逐步认识和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并运用到专业学习和社会生活中。”在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重点任务工作方案》中提出,“要推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由此可见,综合实践活动不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课程形式,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形式,也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形式。比如疫情期组织的“国宝会说话——走进云上博物馆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通过在网上观看、欣赏、描述一件件精美绝伦的国宝,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强化爱国主义情感。再比如组织开展“战役歌曲歌词评选活动”,让学生们通过欣赏战役歌曲,分析歌词的写作手法,提高阅读理解及写作能力,同时也接受了“战役精神”的洗礼。这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以课本为主线,以培育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心理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活动的策划。活动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让学生有参与感,尊重学生体验,激发情感共鸣,营造润物无声的德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高德毅.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_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国高等教育,2018.
[2]钟启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教育发展研究,2007。
[3]陈蔚.课程思政导向下的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探索,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