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阴囊皮肤钙沉着症1 例及文献复习
2020-09-08李美材王顺德王澍弘龙腾博
李美材 王顺德 彭 燕 王澍弘 龙腾博
文家渝 谢孟凌 刘 涛 余清霞 孙 迪 向 双
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重庆三峡中心医院(万州 404000)
临床资料
患者男,31 岁,表现为阴囊多发结节10 年。 10 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阴囊数个大小不等结节,为类圆形,较坚实,表面光滑,未见局部不适,近3 年自觉结节逐渐增多、增大,且伴部分结节融合,最大约花生大小,曾于结节处挤出白色石灰样物质,其外观严重影响患者生活, 为进一步治疗于我院就诊。 患者既往体健,无代谢性疾病、内分泌疾病史,无甲状旁腺疾病史,无肾脏及骨骼疾病史,家族无类似疾病史,局部阴囊无外伤史,无睾丸附睾炎病史。
体格检查: 阴囊皮肤表面可见多个米粒至花生大小结节,突出皮肤,为半球形,质地硬,砂石样手感,边界清,表面光滑,活动差,无触痛,无局部皮肤破溃。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肾功能未见异常。血清钙、磷浓度、免疫学检查正常。组织病理提示:阴囊真皮下块状钙盐沉积,边界清,未见明显囊壁,少许炎症细胞(见图1)。 诊断:特发性阴囊钙沉着症(Idiopathic scrotalcalcinosis,ISC)。 治疗:采取硬膜外麻醉病灶单纯手术切除治疗,术后1 年随访未见复发,目前继续随访中。
图1 特发性阴囊钙沉着症(ISC)病理
讨 论
皮肤钙沉着症是各种原因所致不溶的钙盐沉积,主要是磷酸钙、少量碳酸钙及羟磷灰石沉积,引起皮肤组织产生的一种疾病, 表现为坚硬的丘疹、 结节或肿块,或单发或多发或融合,一般无明显症状[1]。 本病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生,20~40 岁男性多见, 病变可累及多处皮肤,好发于四肢,少见于阴囊。 本病大体可分为四类:特发性皮肤钙沉着症、转移性皮肤钙沉着症、营养障碍性皮肤钙沉着症、医源性或创伤性皮肤钙沉着症[2]。 特发性皮肤钙沉着症指血清钙正常, 原因未明的皮肤钙化类型, 其中一个亚型称为特发性阴囊钙沉着症为常见类型, 为一种少见的良性疾病, 最早于1883 年由Lewinski 报道,通常为阴囊丘疹、结节或肿块,单发或多发或融合成片, 病损可随着时间增大, 数毫米到数厘米,数目1 个到数百个,可发生多个病损融合,大部分发展缓慢,少数发展迅速,进展为融合的巨大肿块[3]。 目前虽认为致病机理为“特发性”,但多数学者认为欠妥,并指出致病病因包括外分泌管性粟粒疹、表皮囊肿、外分泌性上皮囊肿、阴囊肉膜营养不良性钙化,局部炎症引起继发性钙盐沉着, 甚至是纳米细菌通过皮肤微小创伤引起骨外钙化, 表明该病形成可能与多项因素相关[4]。
本病临床上需注意与阴囊多发性脂囊瘤、 表皮囊肿、阴囊疥疮结节进行鉴别。 阴囊多发性脂囊瘤常伴家族史,皮损局部橡皮样硬度,内部有油状皮脂样物质,病理可见皮脂腺结构; 表皮囊肿内多为豆腐渣样内容物,病理见囊壁厚薄一致的复层鳞状上皮,无皮脂腺组织;阴囊疥疮结节多伴有明显瘙痒,可出现特征性褐色结节;ISC 为无诱因下出现阴囊皮肤多发结节,质硬,无家族史,触诊结节明显时可触诊有砂石样感,无钙、磷异常,无甲状旁腺素、内分泌疾病、自身免疫疾病、家族类似疾病, 病理为皮损组织真皮下特征性钙盐沉着[5]。此外还注意与淋巴管瘤、 钙化上皮瘤及汗管瘤等相鉴别,主要依据病理进行鉴别[6]。 该病为良性病变,复发率低,一般预后良好。 对于ISC 治疗,目前有随访观察、口服药物治疗,激光或冷冻治疗、手术治疗等,随访观察、口服药物治疗等保守治疗疗效差, 激光或冷冻治疗病损治疗不彻底, 而外科手术治疗是ISC 唯一推荐的治疗方式。该病手术指征为有临床症状(瘙痒症状、出现白色物质排出等) 者和/或患者对不良外观有所期待者,对病变轻者采取手术切除, 病变严重者采取阴囊重建成形术[4,7]。 目前本病缺少大量的临床病例报道,其病因不明确, 致病机制尚不清楚, 手术治疗后如何预防复发,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因此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