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45 例非传染性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与分析

2020-09-08贾波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预防性传染性红细胞

贾波

(济源市中心血站质控科,河南 济源459000)

输血治疗是急救生命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同时也可能引起多种输血并发症和副作用,甚至危及患者生命[1],包括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了除外溶血反应与输血传播感染,用原来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症状或体征(第三类输血风险)[2],如发热、寒颤、呼吸困难、皮肤症状等,提示可能发生了非传染性输血并发症[3]。 为了解本地区非传染性输血并发症特点,本研究对近10 年临床输血病例发生的非传染性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调查,并进一步探讨了输血不良反应特点及预防策略,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 年-2018 年本地区输血病例70674 例,年龄16~85 岁,其中男性34979 例,女性35695 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145 例。

1.2 方法 统计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并按照反应病例的性别、年龄、血型、输血史、孕产史、科室分布、预防性用药、血液成分种类、输血量、症状、分级、救治用药、好转时间进行调查分析。

1.3 纳入标准 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NHTR):输血中或输血后1~2h 内,体温升高1℃以上,以发热、寒颤为主要临床表现。 过敏反应:轻度过敏反应表现为全身皮肤瘙痒、红斑、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重度过敏反应可出现支气管痉挛、喉头黏膜水肿、呼吸困难、哮喘,更严重者出现过敏性休克。 循环超负荷:输血中或输血后1h 内,突发呼吸困难、咳大量泡沫样痰,头痛、血压升高、烦躁不安,两肺布满湿罗音,颈静脉怒张等。 迟发性溶血反应(DHTR):输血24h 后出现原因不明的发热、贫血、黄疸等临床特征[4]。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17.0 统计软件分析,对计数资料采用率、构成比等指标进行描述,对计数指标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009 年-2018 年输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0.21%(145/70674)。 其 中 男 性 发 生 率0.21%(74/34 979),女性发生率0.20%(71/356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7,P>0.05)。 见表1。

3 讨论

输血是抢救危重患者必不可少的手段,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5]。 随着血液核酸检测技术的应用,输血传染性疾病逐年减少并得到有效控制,影响输血安全性的主要因素 “非传染性输血不良反应”受到广泛关注[6]。 调查结果显示,2009 年-2018年本地区输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0.21%(145/70 674),低于文献[7,8,9]报道0.51%、0.52%、0.66%。分析与以下有关:⑴输血例次统计标准不同,本次统计按照受血者不同时间段的输血申请统计为1 例,有别于输血人次;⑵本地区建立并实施“供血一体化”管理模式[10],输血前血型血清学检测技术得到统一规范与管理;⑶实现“临床用血科室←→输血科←→血站”输血不良反应联动机制,使得不良反应的监测救治、鉴别核查、后续输血指导等有效实施,医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不断提高;⑷成分输血技术的推广应用对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起到重要作用。

表1 145 例输血不良反应构成比调查分析结果(n,%)

145 例输血不良反应主要以过敏反应[53.79%(78/145)]和FNHTR[40.00%(58/145)]为主,其他包括输血相关循环超负荷、呼吸困难、低血压和迟发性溶血反应等相对较少。 不同性别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血型的发生率与人群中血型分布情况基本一致,年龄分组则以46 岁以上较高,可能与该年龄段患病率有关。 受血者输血史、孕产史与反应发生率关系密切,输血和妊娠可诱导产生不规则抗体[11],亦可产生HLA、IgA、IgE 等抗体[12],导致FNHTR、过敏反应等几率增高。 输注不同血液成分引起的反应类别差异较大。 其中,过敏反应以单纯输注血浆所占比例最高,红细胞联合血浆输注次之,发生FNHTR 则以输注红细胞为主。过敏反应在外科的较高发生率与血浆的不合理输注有关,患者术中/术后出血需补充红细胞制品时,临床医师习惯性按1:1 比例进行红细胞搭配血浆输注[13],外科系统相比较内科系统对输血指征把握不严[14],而此类患者输血目的主要是为了纠正低血红蛋白。调查过程中时有发现“血浆输注完毕,输注红细胞过程中监测到不良反应”的描述,在采取停止输血和救治措施同时,间接又导致未输注完毕的红细胞成分浪费。 FNHTR 在血液科的较高发生率,与血液病患者反复、多次输血的特点有关,有报道[15]对血液科发生的FNHTR 病例进行追踪,在排除细菌污染并征得受血者/监护人同意, 重新采集血液标本进行复核验证试验, 其中9 例受血者、1 例供者检出HLA/HNA 抗体, 证实与白细胞抗体有关。 此外,本次调查发现有12 例(8.28%)反应者在输血前采用预防性用药措施,而有关预防性用药存在争议。 刘丽娟等人报道,输血前预防性用药不能有效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仅对已发生的输血反应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16],因此对预防性用药应持谨慎态度。

145 例输血不良反应中,70%的反应具有典型症状特点,60%的反应发生时伴200ml 以上的输血量,典型症状结合输血量分析有助于诱因调查。 过敏反应常见于受血者多次输血产生抗-IgA、抗-Gm抗体,或受血者属于过敏体质、供者有过敏性抗体随血转移给受血者等[17]。有多次免疫史的受血者输注小剂量血浆发生过敏反应,前者可能性较大,无免疫史的受血者输注多个供者血浆,其中某一供者血浆引发过敏反应多与后者有关。FNHTR 以“输血1~2 小时内,体温升高1℃以上的发热、寒颤”为主要症状,对于小剂量输血引起的体温升高<1℃的发热反应,排除FNHTR 的诊断则更为合理。 循环超负荷多伴有大量/快速输血/液史, 调查的1 例外伤受血者急救输血6040ml 和1 例心功能不全受血者输血600ml 后出现呼吸困难症状, 在救治的第一阶段应用地塞米松、异丙嗪无效,第二阶段应用呋塞米后症状渐缓解,第二阶段治疗有效性证实对循环超负荷的诊断。 1 例有多次输血史(13 次)患者输血800ml 后出现发热 (39.3℃)、 寒颤典型症状,31h 后出现腹痛、深色尿、皮肤粘膜黄染症状,诱因分析与该受血者产生HLA 抗体 (致发热)和IgG 抗体(致血管外溶血)有关。

145 例输血不良反应救治好转率100%。 其中严重程度分级为3 级占1.38%(2/145),分别是过敏性休克、输血相关低血压各1 例。 救治用药2 种以下占90.34%(131/145),3 种及以上占9.66%(14/145),120min 内症状好转占83.45%(121/145)。 救治用药品种、症状好转时间与不良反应类别、严重程度等存在一定联系,但也可能与发生不良反应后医、患双方面临的无形压力有关。 调查中发现,救治1 例重度不良反应使用了抗过敏、抗惊厥、升压、纠正酸中毒等多种药物,而在救治1 例单纯荨麻疹时同时应用了3 种不同的抗过敏药物,后者可能存在无形压力导致的药物滥用,在以后的输血实践中应引起重视。

通过以上对本地区输血不良反应特点的综合分析提出以下预防策略:严格输血指征,降低红细胞搭配血浆的不合理输注率,加强不良反应监测,尤其是既往输血史、孕产史患者,科学合理使用救治药物,对既往反应者再次输血采用“针对性去除反应成分”等,可进一步降低本地区输血不良反应风险发生率。

猜你喜欢

预防性传染性红细胞
新生儿黄疸治疗箱常见故障处置及预防性维护实践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医学诊疗服务研究
预防性公路养护技术在现代高速公路养护中的应用
猪附红细胞体病致病机理及中药防治
高中牛物学红细胞知识总览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症状、诊断和防治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分析、诊断和防治
终末期库存悬浮红细胞引起输血不良反应调查分析
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方法研究
2015款奔驰R400车预防性安全系统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