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鲁司特联合氯雷他定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的临床效果及对IL-6、IL-10 的影响
2020-09-08蔡京京
蔡京京
(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皮肤科,福建 福州 350001)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高度瘙痒的慢性、过敏性且易复发的皮肤病,其发病机制复杂,可能与机体免疫功能失调、皮肤功能障碍、食物及吸入性过敏原等因素有关[1]。添加剂的普遍使用,使得该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全球有15%~30%儿童患有特应性皮炎,其中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患病率较高,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2]。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湿疹,慢性期皮疹常呈苔藓样变。这不仅严重影响儿童的生活与学习,还给家长带来许多困扰。目前特应性皮炎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外用糖皮质激素,但是仍有很多患者外用药后无法缓解瘙痒症状,反复发作,而且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还会发生肥胖、骨质疏松、类固醇性糖尿病、免疫功能降低等不良反应[3、4],因而寻找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法十分重要。孟鲁司特和氯雷他定对白三烯的释放有较好的拮抗和抑制作用,分别在变应性鼻炎、哮喘和特应性皮炎治疗上有较好的应用[5],但目前两者联合使用在治疗特应性皮炎中的报道较少。本研究拟通过探讨孟鲁司特和氯雷他定在治疗特应性皮炎中的临床效果以及对IL-6、IL-10分泌水平的影响为特应性皮炎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 年3 月~2018 年6 月在我院就诊的126 名特应性皮炎患儿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全部观察对象分为两组,实验组63例,其中男40 例,女23 例,年龄(3 ~15)岁,平均年龄(7.03±2.87)岁,病程(0.7 ~11.3)年,平均病程(5.81±2.98)年;对照组63 例,其中男41 例,女22 例,年龄(4 ~16)岁,平均年龄(6.13±2.68)岁,病程(0.6 ~11.5)年,平均病程(6.03±2.78)年。两组患儿年龄、性别以及病程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① 病情程度为轻、中度,病变仅限于皮肤;② 无合并其他严重疾病;③ 患儿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 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② 治疗前一月内有激素使用史;③ 对本实验药物过敏;④ 无法完成本治疗全部疗程者。
1.2 方法 ① 实验组治疗:患儿进行基础治疗,服用氯雷他定片(上海先灵葆雅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70410,10mg/片),年龄小于12 岁,体重大于30kg 者一次服用10mg,体重小于30kg 者服用5mg;同时服用孟鲁司特钠咀嚼片(杭州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47,5mg/片),(3 ~5)岁一次服用4mg,(6 ~16)岁一次服用5mg,两种药物均口服,1 次/d。治疗一个疗程(30 天)。② 对照组治疗:患儿进行基础治疗,服用氯雷他定片,年龄小于12 岁,体重大于30kg 者一次服用10mg,体重小于30kg 者服用5mg。
1.3 观察指标 两组治疗效果、SCORAD 评分、嗜酸性粒细胞数量以及IL-6、IL-10 的分泌水平。
1.4 疗效判定标准 使用SCORAD 评分进行疾病程度评分,其中SCORAD 评分根据患者皮损严重程度(a)和皮肤病变范围(b)等客观体征评价项目以及睡眠受影响程度和瘙痒(c)等主观症状进行SCORAD 评分。SCORAD 评分=7a/2+b/5+c。所有患者SCORAD 评分均由同一名医生进行,治疗后总评分比之前下降70%以上为好转;下降30%~70%为有效;下降30%以下为无效。SCORAD 评分下降指数=(治疗前SCORAD 评分-治疗后SCORAD评分)÷SCORAD 评分×100%。总有效率=(好转例数+有效例数)÷总病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资料采用SPSS 17.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比较 实验组好转31 例(49.21%),有效26 例(41.27%),无效6 例(9.52%),总有效率90.48%(59/63);对照组好转26 例(41.27%),有效20 例(31.74%),无效17 例(26.98%),总有效率73.02%(46/63)。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6.436,P<0.05)。
2.2 两组SCORAD 评分比较 实验组治疗前SCORAD 评分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SCORAD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SCORAD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SCORAD 评分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SCORAD 评分比较(±s)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t 值 P 值实验组 63 37.64±8.87 24.04±10.55 6.214 0.001对照组 63 37.43±9.32 31.67±10.30 3.154 0.002 t 值 0.147 5.175 P 值 0.814 0.001
2.3 酸性粒细胞以及IL-6、IL-10 比较 实验组嗜酸性粒细胞数量、IL-6、IL-10 分泌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241,P1=0.001;t2=7.852,P2=0.001;t3=4.521,P3=0.004)。见表2。
表2 嗜酸性粒细胞以及IL-6、IL-10 比较(±s)
表2 嗜酸性粒细胞以及IL-6、IL-10 比较(±s)
注:组内治疗前后比较,aP <0.05;组间治疗后比较,bP <0.05。
量表评分 对照组(n=63) 实验组(n=63)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EOS(×109/L) 0.46±0.15 0.41±0.16b 0.46±0.18 0.33±0.15b IL-6(pg/mL) 68.23±0.54b 45.527±1.06ab 69.12±0.43a 38.52±1.06ab IL-10(pg/mL) 36.22±3.58a 30.86±2.99ab 37.61±3.42b 26.61±3.26ab
3 讨论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好发于儿童且能引起免疫失调以及皮肤破损的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是遗传易感儿童接触环境中的致敏源,造成其自身免疫发生异常,从而导致特应性皮炎的发生,难以根治[6]。有研究显示,特应性皮炎有时还伴发哮喘和过敏性鼻炎,二者的发病机制与特应性皮炎的发生机制相似:机体发生免疫异常后,Th1/Th2分化失衡导致细胞因子分泌异常,疾病发生的时期和病程不同细胞因子的表达也有差异。特异性皮炎急性期IL-4、IL-5、IL-10 等Th2型细胞因子分泌水平提高,IgE的分泌水平也随之升高;特异性皮炎慢性期TSLP、TNF-α、TGF-β、IL-6、IL-8 等Th1型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表达水平提高,Th1型细胞主导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并抑制Th2型细胞产生IgE,刺激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等炎症细胞增多,这使得半胱氨酰白三烯分泌水平明显升高。而白三烯是一种强效的炎症介质,其在过敏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7-10]。由于近几年食品卫生和环境问题突出,我国特应性皮炎的患儿呈逐年上升的趋势[8],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十分重要。
本实验中,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两组患儿的疾病症状均得到缓解,治疗后SCORAD 总评分比治疗前明显降低,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以及IL-6、IL-10分泌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有研究显示,氯雷他定属长效三环类抗组胺药,能竞争性地抑制组胺H1受体,且对外周H1受体有高度的选择性,对中枢H1受体的亲和力弱,可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白三烯和组胺,抑制组胺所引起的过敏症状,这与本研究结果相似[11-13],且该药在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上已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14]。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儿的疾病症状缓解程度较明显,且治疗后SCORAD 总评分、血液中酸性粒细胞以及IL-6、IL-10 分泌水平均比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孟鲁司特联合氯雷他定治疗效果较好,能明显降低血液中酸性粒细胞和IL-6、IL-10的水平,使患儿的疾病症状得到缓解。原因在于:孟鲁司特是选择性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能特异性抑制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且能抑制肽素生长因子对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促成熟作用,使外周血及呼吸道中嗜酸性粒细胞减少。炎症细胞分泌白三烯和IL-6、IL-10 的水平降低,这使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协同产生的炎症反应得到缓解,从而减轻了组织器官的炎性损伤。由于该药起效快速、作用时间久、使用方便、患儿易接受,依从性良好,无明显的毒副作用,现已作为糖皮质激素的替代药[15-17]。所以二者联合用药安全可靠,而且二者还可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抑制体内炎性递质的释放,减轻体内的炎症反应,从而起到联合抗过敏的作用。
综上所述,通过孟鲁司特钠和氯雷他定两种药物不同抑制炎症的机制,可提高治疗效果,降低IL-6、IL-10 分泌水平,且未发现患儿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用药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