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影响下企业的应对策略与政策建议
2020-09-08潘亚岚胡陈琪
潘亚岚,胡陈琪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会计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一、文献综述
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人流、物流、资金流瞬间面临断流,给我国经济及企业带来严重冲击。随着疫情在全球蔓延,疫情防控和经济形势发生新的重大变化,市场格局分化,企业面临产业链恢复的新挑战。疫情对消费的影响是断点式的,滞后惯性影响小,对生产和投资的影响是连续性的,滞后惯性影响大(李成威和傅志华,2020)[1]。受疫情影响,消费、投资、生产价格指数、进出口贸易等宏观经济领域的风险共振与风险溢出效应大幅提高,并使得风险传导途径产生显著变化(杨子晖等,2020)[2]。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所特有的紧迫性与不确定性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挑战,其所造成的供应链中断使得风险在区域间传递,放大了直接与间接的经济损失(Worthington,2008)[3]。对于新冠疫情这一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产生的影响,目前许多学者采用网络分析法、调研数据分析法或是构建框架法等方法进行考察,刘世锦等(2020)[4]将网络分析法应用于投入产出体系,得出此次疫情的经济冲击路径,此次疫情重灾区湖北省偏向于“内向型”经济特征,山西、内蒙古、陕西等湖北周边地区及对湖北的经济依存度较高的省份面临直接且较大的经济冲击风险,认为对上下游影响力较大、处于核心战略位置、自身稳定性不强的三类行业应给予特别关注。夏杰长(2020)[5]对比“非典”疫情带来的冲击,通过监测相关典型行业的高频数据及企业调研数据,估算新冠肺炎疫情对消费、投资、外贸、就业的影响程度,和对旅游业、交通运输业等典型行业的影响。巴曙松(2020)[6]把全球疫情冲击下的经济学称为“大隔离经济学”,从历史与国别、全球化与经济运行、政策实施及退出视角提出了大隔离经济学的分析研究框架。
一直以来我国中小微企业面临融资难和融资贵,此次新冠疫情使中小微企业面临新的财务危机,包括商业信用效度下降、刚性支出增加、银行信用紧张、现金流量难以为继等问题(张新民,2020)[7]。疫情期间,传统财务分析指标无法反映企业经营能力,杨松令等(2020)[8]提出以“现金保障天数”指标作为企业财务预警指标,防范资金链断裂。
疫情爆发后,中央及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减税降费减息减支纾困惠企政策,对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中小微企业、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困难企业通过阶段性税费减免、延期缴纳、金融支持、水电气降价等政策工具精准施策。在疫情防控、复工复产、保市场主体、保产业链供应链、保就业方面出台的政策组合拳,对维持经济体系平稳运行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疫情危机背景下企业如何渡过难关,Didier Chenneveau(2020)[9]面对供应链挑战,建议科技型制造企业要提升集中化的供应链网络布局能力,提高供应链的韧性和敏感度,无缝整合生产与供应,以此实现对需求与供应变化的快速响应。张新民(2020)[7]提出中小企业应对疫情带来的临时性财务危机,既要具有短时间内以维持企业生存为目的的现金流量管理能力,也要具有以疫情为契机进行前瞻性战略调整的能力。外贸企业可以利用出口信用保险、出口退税、数字外贸、跨境电商等政策与手段“化危为机”。疫情推进了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成为疫情期间很多企业自救和止损的“诺亚方舟”。在疫情冲击经济面前,数字经济展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当前数字经济发展重心正在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移,互联网新业态新模式迅速发展。
二、疫情影响下企业面临的困境与政策诉求调研
(一)调研情况与分析
自从新冠疫情爆发,国家启动重大公共突发卫生事件一级响应以来,我们持续关注疫情对企业带来的影响,对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抗疫稳企政策进行了实时跟踪与分析。随着企业复工复产,我们又聚焦疫情对企业带来的滞后影响,探究企业可能采取的应对策略。为此,在对企业进行在线访谈、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以企业面临的难点、痛点问题为导向,精心设计了调查问卷,问题涉及疫情对企业经营和财务的影响、稳企政策对企业的帮扶效果、企业应对疫情的策略与措施等方面,面向企业基层、中层和高层人员发放,一共回收有效问卷205份,涉及制造业、服务业等15个不同行业,其中制造业占比最高,问卷调查对象以民营企业为主,样本规模以中小微企业为主,具体见下表1。
表1 本次调查问卷描述性统计
(二)七成样本企业业绩下降,线下服务业、小微企业受损严重
此次疫情对企业业绩影响如图1所示,总体来看,新冠疫情对七成样本企业产生了消极影响,有7.8%的企业业绩下降50%以上甚至面临倒闭,近两成企业业绩增长但增速放缓。其中餐饮、旅游、交通运输行业受损较重,小微企业受到的冲击最大,疫情下企业对优化营商环境提出了迫切需求。
图1 新冠疫情对企业业绩的影响
企业在疫情中业绩所受的影响如表2所示,各类企业受到的影响差异明显,国有企业业绩总体影响较小,现金流较为充足,抗风险能力较强,民营企业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疫情影响考验企业的生存能力,迫切需要优化民营企业营商环境,重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对此需要有关部门引起重视。
(三)企业对政策的现实诉求是降低成本与刺激需求
针对疫情期间企业面临的困难,我们从资金短缺、员工返岗、供应链中断、客户需求减少等五个方面展开调查。结果显示,对企业构成最大冲击的是客户需求减少,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应是当前国家政策的着力点。小微企业面临的困难体现在现金流不足、市场需求不足等突出问题,由于客户需求减少,订单取消或延期,库存增加带来资金成本增加与降价风险,物流运输不畅产生额外费用,同时员工工资、银行贷款及利息、场地租赁等刚性支出无法避免,降低成本支出维持企业生存成为小微企业面临的重要命题。
图2 疫情对企业造成经营困难程度
企业希望政府在社保、租金、金融借贷等成本支出方面给予补贴和流动性支持。政府短期政策旨在缓解企业现金流压力,长期来看在于刺激消费需求,为中小企业注入内生动力和市场活力。同时企业期待政府简化办事流程,提升工作效率,让惠企政策落到实处。
三、降成本、数字化转型成为企业应对疫情危机的策略选择
面对疫情带来的严峻挑战,企业及时分析研判经营环境的变化,主动调整生产模式和经营策略,争取把疫情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降薪和裁员虽然可以直接降低企业人力成本,但一半以上的受访者认为企业裁员和降薪的可能性较小,尽可能守护好企业人力资源,稳定就业岗位。同时,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稳岗稳就业的扶持政策,对疫情期间不裁员的企业返还一定比例的失业保险费和社保费,降低企业人力成本,鼓励企业稳就业。疫情期间,企业与互联网平台结合开发和创新商业模式与工作模式,有效降低管理费用,更多企业将战略重心聚焦于产业数字化转型,推进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起到了明显效果。
图3 企业应对疫情危机的策略选择
四、企业对减税降费政策的获得感最强
(一)减税降费为企业带来了切切实实的获得感
对于政府出台的一系列纾困政策,包括税收减免、社保优惠、减免利息、成本补贴、公共服务、金融支持等工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对减税降费优惠政策获得感最强,疫情发生以来,政府及时回应企业关切,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惠企稳岗政策,政策涉及财税、金融、外贸、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领域,其中财税相关的扶持政策最多,能免则免、能减则减、能缓则缓,有效减轻了企业负担,企业反映从减税和社保费减免中得到的实惠最多,获得感最强。
(二)不同类型企业对政策的获得感存在差异
对比不同的惠企政策,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对提供金融帮扶、减免贷款利息等流动性支持政策获得感较强,民营企业对社保费减免、水电气租金等降成本政策获得感相对较强。
表3 不同类型企业对政策获得感分析(平均值±标准差)
(三)企业期待惠企政策兑现更便捷
通过惠企政策兑现的便捷度调查显示,仍有10%左右的企业认为存在政策兑现难的情况。国家先后推出了8个方面90项政策措施,这些政策及时有效地促进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但有些政策如专项低息贷款项目,企业从申报到落地决策流程较长,由于监管“门槛高”,申报手续繁琐,小微企业因缺少专业人才导致兑现难。调查显示,企业规模越小,享受税费减免优惠的比例越低。企业希望进一步简化政策兑现程序,优化政府服务,提高政策落地便捷性,改善企业营商环境。
图5 政策便捷性分析
五、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政策建议
面对疫情影响下企业面临的困难和政策诉求,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要创新思维加大宏观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力度,从战略高度重视疫情对产业链带来的深远影响,帮扶企业渡过难关谋求发展。
(一)建议财税政策从阶段性优惠转化为制度性安排
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延长疫情期间出台的临时性减税降费政策的执行期限,加大重点支持受疫情冲击较大的产业和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微企业的纾困政策力度,鼓励创业投资的税收优惠,将阶段性优惠政策转化为制度性安排,如将小微企业增值税、企业所得税阶段性普惠政策制度化,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扩大失业保障范围,发挥社保基金的稳就业促消费作用,延长社保费减免期限,与企业分担复工复产复销期间及员工在职待岗的工资福利支出,放宽和提高员工因疫情影响下岗待岗的失业保障待遇。
(二)完善财税政策、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同机制
加强危机救助中财政与金融政策协调,界定财政与金融的责任和协调配合,放大财税政策的乘数效应,构建财政与金融良性互动的联动工作协调机制,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围绕保产业链、供应链加强财政与金融联动工作机制。具体包括:加大财政贴息助力银行贷款,合力对符合条件的企业贷款予以财政贴息,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创新发展,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深化“银税互动”合作贷款,助力将企业纳税信用转化为融资信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加大政策性融资担保力度,助力企业融资。加大出口信用保险等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更好地发挥出口信用保险对稳定外需、促进出口的杠杆作用,帮助外贸企业破解“有单不敢接”、“有单无力接”的难题,在“抢订单、保市场、保产业链”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加大对数字经济的政策支持力度,推进产业链向纵深发展
企业管理数字化转型,商业模式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联合实现生产方式自动化和智能化转型,成为对冲疫情影响和经济下行压力的有效途径,也是长期增加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的最佳结合点。国家要从战略高度加大数字基础设施的投入与建设,着力发展以5G网络、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平台等为代表的新兴经济,抓住产业链现代化的牛鼻子,数字经济赋能推动产业链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