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工匠精神培养与中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

2020-09-07毛杜娟

速读·中旬 2020年4期
关键词:有效融合工匠精神

毛杜娟

◆摘  要:工匠精神的内涵包括敬业、热爱以及精益求精。工匠精神和思政教育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是相互一致的,培养教师的工匠精神也同样意味着培养教师的职业素养,对实现其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有着重大意义。当前中职思政教育弘扬工匠精神需要以德为先,并且具备立德树人的工匠情怀,其次是培养专注的工匠品质,以情为本,要具备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情操。在高速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中职思政教师队伍建设要充分弘扬工匠精神,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形成一支高素质的中职思政教师队伍,全面实现工匠精神培育和中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

◆关键词:工匠精神;中职思政教育;有效融合

近些年来,工匠精神逐渐成为了社会广受关注的内容,并逐渐进入了一些研究者和有关政策制定者的眼中。对于中职教师而言,其工作重心是教学,而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决定于自身的道德情操以及职业素质,所以教师要经常性的反思、持续性的完善教学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培养自身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工匠精神,以全面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出德智体健全的综合型人才。

一、中职思政教育教师队伍的工匠精神概述

教师的工匠精神就是教师作为教学人员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和教师实施具体教学的能力。教师的基本素养也被成为教师的一般能力,也称职业素质,而后者则是教师教学水平的真正体现,可以根据教师能力的具体表现和教师所承担的教学任务进行分析,有部分学者认为,“教学能力是以认识能力作为前提,在不同学科的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一种特殊能力”,也就是老师的专业能力。教学能力的强弱和具体任教科目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并且教师教学经历、经验以及自身素质有直接相关,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培养教师的工匠精神以及提升其教学水平。此外,教师的工匠精神是自己长期受到的思想冲击以及自身素质所决定的,而教师想要在实践中不断成长、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就需要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是进入优质教学的内心世界,另一个是是由同行所组成的教师共同体,老师除去自身的教学经历之外,还能从同事那里找到自身的“影子”,相互沟通交流找出教学之中存在的不足和自身职业素養认知的偏差,然后共同商榷。而教师要“达到优质教学的内心世界”,就需要教师遵守职业理想、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操守和领悟到职业精髓,将自身的精力真正投入到教学当中去,提升自身的教学智慧,而这,正是每一位教师所追寻的最高教学目标。“由同行所组成的共同体”则更加有利于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以及培养工匠精神,因为只有这样一个由老师组成的共同体,才能让学生步入学习的共同体,最终促进中职学院思政教学改革。

二、实现工匠精神和中职思政教育有效结合的策略

1.提升思政教师的工匠精神。教学理念的转变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同样改变了老师的教学方式,这就意味着老师要时刻更新道德与法治有关知识,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不能受到非马列主义思想的影响,更不能不思进取,坐享其实,要以身作则,跟上时代的步伐,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实现智育和德育的有机统一。思政教育两大功能,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教育,那么教学就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对于思政教育而言,这点尤为重要。一方面,教师可以加强马列主义知识的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确定其正确的政治方向,明辨是非、热爱科学,保证其思想品德的形成以及工匠精神的全面发展。另外,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以及健康的情感,都能让学生不畏艰难,勇攀高峰。其次,在思政教学中,老师要坚持科学的育人观,要在反对重智轻德的同时,切实教书育人。此外,还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和特点,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开展和思政教育相关的教学活动要遵守客观的教学规律,全面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求,做到有的放矢,达到实际的教学效果。思政教育并不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要在此过程中,树立学生的道德价值观。这点而言,就需要老师坚持以“育人”为中心,不能将思政教育当作简单的“智育”教育,也正是因为如此,老师才要更加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考虑学生对思政知识的接受能力,让学生愿意主动接受知识,化被动为主动,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做到因材施教。

3.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不仅需要培养教师的热爱岗位精神,还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工匠精神,而要想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就需要一个漫长繁琐的培育过程。中职院校更多的是对理论知识的灌注,注重对于学习量的积累,但是却忽略了对学生的实践培养,要想让学生具备工匠精神仅仅只依靠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讲解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生自己去实践和探索,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切实应用到实际中,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和探索,做到实践出真知,切实体会到岗位最自身专业知识和工匠精神的需求,意识到岗位究竟何种职业素养。此外,中职院校的工匠精神培养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需要院校方面营造出这样一个氛围,在校内大力宣扬国家的各种政策以及校内师生的成就事迹,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前途光明未来可期。具体而言,就需要学校聘请专业的讲师,让这些本身就具备极高“工匠精神”的讲师讲解职业需求,受到名师的渲染,学生自然也会对工匠精神有一个系统的认知,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提升专业知识和提升工匠素养。

三、结语

工匠精神实际上是一种意识形态,它要求每一位在职人员都要具备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操守,让其在道德上和思想上都能在公认的价值范围以内,教师是如此,学生同样也是如此。所以中职院校要将两手同时来抓,不仅要让教师具备职业道德,还要对学生未雨绸缪,在给学生传输专业知识的同时,让学生能够清晰的认识到往后职业究竟需要何种基本素养。因此,中职院校首先要在思政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其次是构建出工匠教育体系,通过课堂教育的方式进行工匠精神的渗透,做到工匠精神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

参考文献

[1]闫伟华.谈工匠精神培养与中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J].中国培训,2017(02):211.

[2]费颖.工匠精神培养与中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研究[J].花炮科技与市场,2019(01):219+242.

猜你喜欢

有效融合工匠精神
新时期下精神文明建设与党建的有效融合研究
美术教学中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的有效融合
浅论中职语文教学与生活的有效融合
浅谈中职学校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效融合
数字化影视制作中的技术和艺术的有效融合
高中美术鉴赏与语段阅读的有效融合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