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外合作办学的学风建设
2020-09-07李明慧王若鲛
李明慧 王若鲛
摘 要: 优良的学风,是实施教育教学的重要保证。高校学风建设,是高校工作中关键一环。本文基于中外合作办学实例,探索学风建设成效,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学风建设提供借鉴案例。
关键词: 学风建设 中外合作办学 布莱恩特项目
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应加强大学的学风建设,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学风是一所大学所有载体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包括教师师德、学生治学、学生品行及校园文化环境的总和,创建优良学风是大学一项长期的战略性工程。全国各个大学、学院根据自身专业和学生特点对学风进行了探索,本文以布莱恩特项目为例,探索总结中外合作办学的学风建设特色,为此类办学的学风建设提供借鉴案例。
一、教师风范
布莱恩特项目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性质,师资队伍来自世界各地,这样的配置能让学生在中西方思潮互相融合的教育模式下学习。在日常教与学的工程中,我们不仅要强调学生的“学”,作为知识的传道者,教师的自我学习及完善也非常重要。布莱恩特项目的老师就在践行这一点,给学生起到了带头表率的作用。
(一)教学活动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布莱恩特項目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之余,还注重创新性地丰富教学手段。教师们组织学生到企业实地参观学习,拓宽视野,还会运用课堂翻转等教学法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无论是身处中国,还是在法国、伊朗、美国、越南的布莱恩特项目教师都实践了“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云教学模式,跨越了地域和时差界限,为每一名学生上好每一节课。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布莱恩特项目非常注重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反馈,在每学期的学期末都进行一次教学评价,学生匿名填写,结果由学术院长审阅后反馈给任课老师。疫情期间,为了更好地配合和监督“云教学”的进行情况,布莱恩特项目实施了“形成性教学评价”,相应修改了教学评价内容,能够及时反馈和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和完善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切实营造良好的教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此外,疫情期间,为加强教职工间的交流及学生信息反馈,教学主任运用办公室软件office的“team(团队)”的功能,创立了教职工交流的平台。在team这个平台上,教职工可以及时反馈学生信息,其他老师可以及时查看到,相关老师可以及时适当地介入。如任课老师可以把学生最近的出缺勤情况反馈到这个平台上,辅导员查看到后可立即与学生或家长联系,督促其学习有效进行。教学主任在疫情期间组织所有教职工在线上进行讨论学习,如对布莱恩特项目一些学术标准规定的学习,以加深所有教职工在教学活动以外对学术要求的了解。
(二)学术会议及社会实践
布莱恩特项目教职工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各项学术会议,就各类学科问题进行了学习和交流,提高学科的专业素养。自2019年5月至今,布莱恩特项目教职工参与的各类学术会议多达63场。
此外,项目外教老师依托周边企业资源,主动与本土企业取得联系,组织学生走进企业,丰富了教学形式,拓宽了学生视野,让学生们从实际中了解了相关行业的运营与发展。
(三)校内活动
布莱恩特项目全体教职工积极活跃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能够在课堂教学以外的地方,促进学生各项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可以在“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和“第四届教职工合唱比赛”等教职工竞赛中找到布莱恩特项目中外教职工的身影,而且可以在校运动会、院运动会中看到教职工陪伴着学生一起拼搏的英姿。
二、学习风气
(一)入学教育
大学新生面临生活环境的变化,离开父母、亲人、原来的朋友,许多事情需要独自处理。从独立的房间到多人的集体宿舍,他们要学会与舍友相处。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转变意味着他们要接触和认识更多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人,一些大学生会出现自我认知的偏差,产生自我怀疑,要学会积极调整自我认识。课程的多样性和学习的自主性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方式做出适应性的调整。
布莱恩特项目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角色的转换,为项目学生设立了“英语强化周”。项目新生入学比学校其他学院入学提前一周,进行适应性英语强化训练。英语强化周是布莱恩特项目的教育特色之一,是新生正式开学前为期一周的英语侵入式课程,旨在评估新生的英语水平,以确定需要帮助的学生。让学生通过阅读、写作、听力和口语等方式,通过丰富的交流机会,积极参与全英教育课程。由项目教师负责强化周课程,朋辈导师全程陪伴,建立丰富的课程文化,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强化周期间大一新生将被分为14人—15人的小组,在导师引导下开展英语听说读写魔鬼式训练,夜间大一新生们又将在朋辈导师的带领下展开妙趣横生、寓学于乐的英语“破冰活动”。英语强化周期间还将邀请16位主讲人分享经验与故事,新生们可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并参与该会议研讨。学生们分小组举行英文演讲比赛初选赛,通过小组初选赛的新生将参与英语强化周闭幕式才艺大赛一并举行的演讲总决赛,争夺最后的冠亚季军。新生们可以通过这一周的适应性学习,尽快了解周围同学,适应大学生活。
从布莱恩特项目第一届学生开始,布莱恩特项目每年都为新生筹办“学术起航典礼”。每次典礼,北理珠的校领导、布莱恩特大学的校领导、布莱恩特项目的老师、新生家长和优秀学生代表都会应邀出席,把期望与美好祝愿传递给新生们,新生们共同宣誓成为布莱恩特大家庭中的一员。这是一份荣耀、一个机会、一份责任,参与与支持这个团体,共同开启大学四年崭新的学习生活。
(二)奖励赛事
为激励在校生勤奋学习、拼搏进取,在学生中树立全面发展的榜样,根据《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奖学金管理办法》,结合布莱恩特项目实际情况,积极宣传落实各类奖学金、助学金制度,每学期还设立了《布莱恩特项目优秀学生奖学金的评比制度》,以鼓励在校期间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
此外,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表彰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布莱恩特项目根据布莱恩特大学的荣誉设置,设立了Presidents List(校长名单)和Deans List(院长名单),该荣誉的评定以学业成绩为指标,入选校长名单的要求为某一学期内的GPA为4.0,即每门课的成绩都应获得A等级;入选院长名单的要求为某一学期内的GPA不低于3.4。这一荣誉是对于布莱恩特项目在校生成绩的肯定及鼓励。
为鼓励学生全方面发展,布莱恩特项目鼓励学生多参与学校的各类比赛,锻炼提高综合能力。在“创青春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诵读比赛、“一二·九运动八十四周年合唱”等比赛中,布莱恩特项目学生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通过这些比赛,学生们加强与其他学院优秀学生的沟通学习,了解认识自己的不足,展示了自己,锻炼了能力。布莱恩特项目在新生军训中连续四年获评“先进集体称号”。
(三)学术诚信规定
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诚信教育和科學严谨的治学态度。为加强考风考纪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每学期开学初、学期中、学期末,辅导员都会开班会再次强调考试纪律,实行考试作弊零容忍政策。一旦发现学生在考试中有作弊行为,教授将取消其成绩,该生也会受到纪律上的惩罚,学术诚信的约束还体现在杜绝学生的抄袭行为,布莱恩特项目对此有非常严格的规定,任课老师在日常教学中会告诉学生引用他人文章避免抄袭行为的学术规范,反复与学生强调抄袭的严重后果,要求学生以最严格的学术诚信要求规范学术行为。
三、学术文化氛围
(一)ACE
布莱恩特项目下设学术创优中心(ACE),全称Academic Center for Excellence。中心由教师团队和成绩优异的学生助教团队组成,旨在为布莱恩特学院的学生提供课外辅导和学术支持。由课后辅导、主题讲习班、英语口语俱乐部三大部分组成。每科成绩为A的学生可申请加入学生助教团队,充分发挥朋辈教育的能力和优势互助精神,给广大学生进行课后辅导,追求共同进步;每周由学习专员和教授提供不同主题的讲习班,帮助学生提高听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考试水平,获取理财金融等专业知识;每周举办英语俱乐部,营造全英交流环境和平台,帮助学生尽快熟悉全英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信地用英文交流,提高交际能力和拓展友谊圈。即便在疫情期间,学术创优中心的老师也没有停止工作,为配合疫情期间学生的“云学习”,为学生开放“云辅导”的时间,“主题讲习班”和“英语俱乐部”同时在线上进行。
(二)综合素质教育
为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激发学生的兴趣,全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除了各类传统的学生社团(学生会、团委等)以外,还注重专业特色课程的引领作用,“思创项目”就是这样一门课程。该课程设置在大学一年级,是一门一个学分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创新性地解决问题,是一个分析问题、收集信息并产生创新性解决方案的过程。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指定的任务,培养批判性思维、小组协作能力、创新性思维及公共演讲能力。
(三)主题活动教育
主题活动和社会实践是学风建设的一个重要形式,学生们在社会事例和实践中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从中认识到不足,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布莱恩特项目创立了“布同凡响”“海外学习心得”“布大读研分享”等专题,报道优秀毕业生及在校生的学习心得,通过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动机,营造良性的竞争氛围。
(四)心理健康教育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学习的重要保障。布莱恩特项目关注学生心理状况,辅导员们和任课教师、教务部门、学术创优中心和家长一起,及时跟进存在各类心理问题的学生,并予以生活和学习上相应的帮助。
由于中外合作办学的生源家庭条件较传统学院学生优越,独立性差,心理问题集中,中外合作办学的学风建设有其特殊性。因此一线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实践,丰富“教”与“育”的形式,最终探索出一条适合项目特点的学风建设道路,切实落实“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剑锋.试论中外合作办学的学风建设思考[J].大学教育,2012(1).
[2]顾海星.中外合作办学条件下创新型学风建设的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52).
[3]孙巍,钟美旭,孙笑雨.跨文化视野下中外合作办学的学风建设[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8).
[4]吴若旻.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学风建设问题浅论[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