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总书记座谈会上,最年轻的发言者陆铭,汇报了什么?

2020-09-07邹松霖

中国经济周刊 2020年16期
关键词:座谈会总书记发展

邹松霖

8月24 日下午,习近平在中南海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若干位专家代表参会,9位专家现场发言,从各自专业领域出发,对“十四五”时期发展环境、思路、任务、举措提出了重要意见和建议。参会的其他专家亦提交了书面发言。

陆铭教授是9 位现场发言专家之一。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上海市政协委员,他长期研究劳动经济学、城乡和区域发展、社会经济学,已出版《大国大城》《空间的力量》等著作。

这次座谈会旨在对“十四五”规划编制提出意见和建议,陆铭提出,在城乡和区域发展方面,如果一些体制性结构性问题得以解决,将能产生巨大的“制度红利”。

对此,他认为,中国城乡和区域发展仍存在诸多结构调整的空间,应强化都市圈的增長极作用、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优化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供给、加强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投资、增强土地和住房管理的灵活性等政策建议。

值得注意的是,生于1973 年的陆铭,是这次发言专家中最年轻者,“70后”学者进入建言献策核心圈,也是为高层智囊团注入新鲜血液。

围绕座谈会内容和精神,《中国经济周刊》第一时间专访陆铭,对话如下。

《中国经济周刊》:这次座谈会的背景是对“十四五”规划编制提出意见和建议,您主要针对哪些问题做了建言献策?

陆铭:我这次的发言主要围绕着城乡和区域发展方面展开。“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但在城乡和区域发展方面,如果一些体制性结构性问题得以解决,将能产源大国建设。特别是在超大城市,人口老龄化和产业集聚带来大量劳动力需求,而面向外来人口子女的教育资源严重不足。教育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对此,我建议通过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协同,增加教育投入。

第二,要增强土地和住房管理的灵活性。与人口流入城市相对的,就还有大量人口流出城市,比如中小城市和一些农村地区。那么,土地和住房供应要与人口流动方向相一致。对此,建议在人口持续增长和房价高企的城市增加建设用地供应,加强低效利用的工业和商服用地向住宅用地灵活转换,建设更多商品房和公租房,适度放松容积率管制,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对低成本居住形态的包容度。在人口流出地区做减量规划,闲置的建设用地和农村宅基地复耕产生的建设用地指标,进行跨地区交易和再配置。这些都需要在土地制度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步子可以迈得再大一点。

第三,虽然我不是国际问题专家,但是我认为接下来在构建新的全球政治、经济秩序,包括中国更好地参与和引领全球化的进程中,一些旧秩序的确不太适应当下的阶段了。在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中国也面临着不少的挑战,当然同时也是机遇,就是如何在全球产生一些反全球化思潮的情况下,能够更好地在推进全球合作基础之上的全球化进程当中发挥作用,这是非常值得研究和推进的。

《中国经济周刊》:总书记在座谈会上的讲话已全文发布。您在现场参会,对总书记讲话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陆铭:我印象最深的部分还是总书记关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论述。我很认同总书记的这个判断,与全球发达国家或者经济体量比较大的国家对比,在外贸依存度的指标上,中国传统上的确是特别高,高得有点偏离别的国家的水平。因此,今天开始强调内需发展。

内需驱动型的发展,特别能够提升中国人民自身的福利,在一些技术领域,能够快速实现创新驱动,实现一些产业升级,并且能够在一些核心技术上有所突破,我觉得这些问题都是国内、国际双循环,并且以国内循环为主的这种模式所要求的。对于这点,我印象非常深。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比较明确地回答了,社会各界曾经有过的一种担心,就是是不是我们不重视外向型经济,不重视对外开放了?我认为,应该说,现在是不需要有这种担心了。至少从决策层的角度来讲,是充分认识到了开放的重要性,并且也认为坚持改革、坚持开放、坚持让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力量,并且政府更好发挥作用,这样的改革道路是不会发生动摇的。

在这一点上,是释放了明确的信号,我觉得,对于大家统一认识也是有好处。

《中国经济周刊》:除了建言献策的部分,您对这次座谈会还有哪些思考?

陆铭:我更重要的一个印象,可能就是整个学者群体吧。我感到,我们整个社会科学界,在国家所需要的时候,特别是在“十四五”规划编制的过程中,这样一个非常关键的时点,能够聚集在一起,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不管是现场发言的学者还是以书面形式发言的学者,都能够非常快速地根据国家需要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这点令我非常感动。

国家提倡大家把自己的学术研究用来回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当中的重大的问题,我认为,这本身就具有重大意义。我相信,这次会议的精神也将对整个社会科学界的研究者产生新的方向性的、指导性的意义,我也希望它能够引起我的同行们更多的重视和思考。

我也很高兴和荣幸能够成为当中的一员。作为一个研究者,我也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渠道能够让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界之间产生更多的良性互动,让不同的声音和不同的研究成果能够在一起碰撞交流,更好地形成一些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研究成果,总结出一些先进的理论经验。

长期以来,自己针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出的一些基于学术研究的一些看法和建议,能够逐渐得到采纳,这说明我们的决策层在不断适应每一个特定阶段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且采取比较及时的政策去解决当下的问题。应该说,这一点是支撑了整个中国经济从长期来看一直能够持续向好发展的一个非常重大的体制性的原因。

编辑:杨百会 yangbaihui@ceweekly.cn

美编:孟凡婷

猜你喜欢

座谈会总书记发展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五指山市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等三则
时局图
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
总书记回信引发的热议
区域发展篇
邵鸿出席纪念黄国璋诞辰120周年座谈会
图说共享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召开行业、系统座谈会
图说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