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中期皮下和腹膜前脂肪厚度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预测价值
2020-09-07闫子媛
闫子媛,李 真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孕妇中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为7%~10%,据报道全球范围每年约有6万妊娠期妇女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诱发死亡[1],危及孕妇的生命健康。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病因尚不明确,国内外研究表明相关的因素包括年龄、多胎妊娠、肥胖等[2]。目前可通过超声测量皮下脂肪厚度及腹膜前脂肪厚度,能够准确反映肥胖及内脏肥胖的程度,作为评估孕妇内脏型肥胖的指标具有临床可行性。目前国内利用上述两个指标预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研究鲜有报道,本文通过测定孕中期妇女皮下及腹膜前脂肪厚度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海原县人民医院2018年1月-12月建档并定期产检孕妇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孕周为14~27周;②年龄≤50岁;③妊娠结局明确且临床资料完整;④同意入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既往有高血压、妊娠期高血压病史;②胚胎移植妊娠或双胎、多胎妊娠;③认知功能障碍及智力低下孕妇;④其他不适合纳入研究的因素。本实验设计已由海原县人民医院伦理学委员会审核批准,并与孕妇本人或其亲属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共纳入348例,根据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情况分为高血压组(31例)和对照组(317例)。高血压组年龄(31.74±5.89)岁,BMI(23.03±0.45)kg/m2;对照组年龄(29.68±5.01)岁,BMI(22.86±0.42)kg/m2。2组年龄、BMI、高血压病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孕妇个人史、合并糖尿病史、产检情况、分娩方式、居住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一般情况比较[n(%)]
1.2 方法:所有孕妇均于15~20周时采用GELOGIQ7彩色多普勒超声仪,用12 L探头、9.0~13 MHz频率,于腹部前正中线上、剑突下1.5 cm处,以肝左外叶前缘包膜外与白线之间距离定义为腹膜前脂肪厚度,共测量三次取平均值为最终记录腹膜前脂肪厚度[3];于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1 cm处,以皮肤与腹直肌之间距离定义为皮下脂肪厚度,共测量3次取平均值为最终记录皮下脂肪厚度[4]。上述操作及指标测量由1位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超声主治医师完成。
1.3 观察指标:①记录孕妇临床资料,包括年龄、个人史、既往史、计算BMI指数;②临床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空腹血糖、肾功能、肝功能、血脂及皮下脂肪厚度和腹膜前脂肪厚度;③记录治疗过程中孕妇出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情况。妊娠期高血压疾病[5]包括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慢性高血压伴子痫前期及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
1.4 随访:随访方式采用门诊、电话、微信随访等方式相结合。随访中询问及记录有关妊娠期高血压相关的问题,每2周随访1次。
2 结果
2.1 随访:所有研究对象经随访1年,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31例(8.16%),其中妊娠期高血压9例(2.27%),子痫前期12例(3.16%),子痫3例(0.79%),慢性高血压伴子痫前期4例(1.05%),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3例(0.79%)。
2.2 2组孕妇血清学比较:2组孕妇血红蛋白、白蛋白、肌酐、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孕妇红细胞计数、空腹血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孕妇临床化验的结果
2.3 2组孕妇临床检查的结果:高血压组孕妇皮下脂肪厚度及腹膜前脂肪厚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孕妇临床检查的结果
2.4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选择上述的七个可能影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基线BMI(OR=13.727,P<0.05)、空腹血糖(OR=1.905,P<0.05)、皮下脂肪厚度(OR=4.227,P<0.05)、腹膜前脂肪厚度(OR=3.537,P<0.05)均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危险因素,见表4。
表4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
2.5 相关指标在预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ROC曲线:ROC曲线显示,皮下脂肪厚度的曲线下面积(AUC=0.916,95%CI=0.862~0.970)及腹膜前脂肪厚度的曲线下面积(AUC=0.914,95%CI=0.869~0.969)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指标显著高于基线BMI(AUC=0.709,95%CI=0.615~0.803)及空腹血糖(AUC=0.708,95%CI=0.619~0.79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膜前脂肪>13.72 mm,敏感性87.10%,特异性88.33%;皮下脂肪>9.89 mm,敏感性90.32%,特异性87.70%,见表5,图1(目录后)。
表5 相关指标在预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AUC及诊断效能
3 讨论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产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机制可能与遗传因素、免疫应激、胎盘缺血有关。临床上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分为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慢性高血压伴子痫前期、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五种类型,孕妇可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等症状,若诊断延误、治疗不及时可影响孕妇分娩结局并对胎儿预后造成不良影响。目前国内外研究指出年龄、孕次、胎数、肥胖[6]等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危险因素。常规根据体重及体表面积计算BMI指数无法反映内脏肥胖,通过超声测量皮下及腹膜前脂肪层厚度,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可有效反映内脏型肥胖。能否利用皮下及腹膜前脂肪厚度来预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风险,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
据国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流行性病学研究报道,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率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人群中存在一定差异[7],本研究选择的研究对象多来自中心周围居民,总体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为8.16%,符合国内基本情况。本研究通过比较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孕妇与正常孕妇的临床资料及理化检查,结果显示年龄、高血压家族史、基线BMI、空腹血糖在2组孕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基线BMI及空腹血糖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升高、孕妇机体糖脂代谢能力下降,易发生血糖、血脂蓄积的情况,影响大动脉壁弹性[8],最终导致血压升高,研究表明,年龄>35岁的孕妇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的风险显著升高。本研究中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孕妇空腹血糖显著升高,可以证实此类孕妇体内存在糖代谢紊乱,国外学者针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研究发现此类孕妇群体血压同样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与本研究的结果具有一致性。基线BMI可反映孕中期孕妇的肥胖程度,而肥胖本身多与糖脂代谢异常相关,一旦体内出现代谢综合征样改变,机体可分泌多种炎性因子,促进炎症反应,影响动脉收缩,导致血压水平升高,出现各种类型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研究报道显示有高血压家族史的孕妇更易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这可能与高血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具有家族遗传倾向有关[9],其发病机制尚未阐明,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孕期妇女发生肥胖、超重的比例也随之升高。本研究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测量皮下脂肪厚度及腹膜前脂肪厚度,通过这2个指标评估孕妇内脏肥胖程度,结果显示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孕妇在孕中期的皮下和腹膜前脂肪厚度显著高于未发病孕妇,且在回归分析中显示皮下脂肪厚度和腹膜前脂肪厚度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绘制ROC曲线发现上述指标在预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诊断效能显著高于基线BMI及空腹血糖,提示皮下脂肪厚度和腹膜前脂肪厚度可有效预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且其ROC曲线下面积明显大于BMI的ROC曲线面积。由于本研究样本量有限,且仅限于就诊于海原县人民医院的孕妇,仍具有一定局限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