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媒体的高校数字档案资源开发探究

2020-09-07轩慧慧

开封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档案馆公众数字

轩慧慧

(1.开封大学 a.财政经济学院;b.区域经济研究所,河南 开封 475004)

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和高效的传播工具,它的出现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对高校档案资源进行开发及管理,使其真正“活”起来,是目前高校档案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数字档案建设需要新媒体,新媒体可以为公众提供更便捷的数字档案利用渠道。高校是数字档案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高地,数字档案与新媒体的有效结合,可以为高校档案资源的开发及利用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可以促进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高效开展,促进文化输出与文化创新,促进科学决策[1],促进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建设,塑造学校良好的社会形象,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和声誉。目前,我国高校在数字档案资源开发与利用上与美国、俄罗斯等国的高校还有一定的差距[2],相关扶持政策、技术标准等都不完善,在校际资源共享、社会服务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探究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数字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媒体时代数字档案的呈现形式

新媒体可以为数字档案资源的开发提供基础环境。同时,新媒体也决定了数字档案资源的呈现形式。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档案的呈现形式越来越多,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数字档案资源的宣传效果。

(一)微博微信

2013年之后,我国各级各类档案馆陆续开通了自己的微博账户,利用微博开展一些档案工作、举办一些档案活动。初期的档案活动局限于对档案馆自身的介绍和对档案馆内相关规则的讲解。发展到今天,档案馆经常利用微博开展与档案信息相关的工作,包括档案新闻报道、馆藏动态和馆内活动介绍等。截至2019年12月,在微博上进行机构认证的档案号共计1212个。开设微博账号比较早的档案馆主要是各省市的公共档案馆。如浙江省档案馆,于2013年12月开通微博账号,截至2019年12月底,共发布微博6600余条,粉丝数量接近11万人,所发布的信息涉及相关政策、会议活动和档案管理中的热点等各个方面。

当前,微信已成为主要社交工具之一。将微信手段应用于档案工作,是档案管理部门创新服务方式、建立健全档案服务与利用体系的体现。很多高校档案馆在这方面都进行了积极尝试和探索,充分发挥了档案的作用,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据报道,中国人民大学的“档案那些事儿”居2018年度全国高校档案微信公众号影响力排行榜首位(见表1)。

表1 2018年度高校档案微信公众号影响力排行榜(TOP15)

(二)微视频

微视频是微电影、短纪录片、情景短剧等视频短片的统称,其特点是短(时长一般不超过20分钟)、快、精、自由随意、大众参与、可共享。该类视频的制作周期一般比较短,不需投入太多资金。网上的短视频,内容丰富多样,形态各异。

当前,许多高校档案部门采用微视频的形式宣传数字档案资源。2019年12月,国家档案局办公室发布了全国建设项目档案微视频的评选结果,由西安交通大学制作的微视频作品《西迁第一楼》荣获一等奖。档案题材的微视频,内容丰富、种类很多:有反映社会热点的,如每年的全国两会、主题教育等,一般都将这些内容制作成系列专题短片;有提取历史素材制作的、描述历史发展轨迹的短片,如《广西师范大学简史》,真实记录了86载厚重校史中的一些重要节点,极具亲和力;有传授技能的,如青岛市档案馆发布的微视频《教你在家修档案》,把“档案修复”这一重要技能传授给广大受众,促进了家风建设。

(三)数字展览

数字展览是开发与利用数字档案资源的一种重要途径,一般分为网上展厅、移动数字展览、线上线下混合展览三种类型。其中,网上展厅是数字档案展览的主要形式,在各类档案馆中开设较多,如上海电信档案馆数字展厅、广州国家档案馆二期展馆等展馆展厅都采用了这一形式,它促进了档案资源的开放共享。移动数字展览是随物联网、大数据、5G等先进数字技术的应用而发展起来的,它通过将数字化资源立体呈现出来,还原历史场景,使受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线上线下混合展览大多应用于线下档案馆的宣传,目前还没有大范围应用。一些高校档案馆正在探索与博物馆合作开发线上线下资源,以实现数字档案资源共享。

(四)档案类应用程序

据相关权威部门统计,截至2019年6月,中国手机网民的规模达8.47亿人,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8年的98.6%提升至99.1%。手机上网已成为网民最常用的上网方式之一。在这种发展形势下,一些档案馆充分利用手机移动终端开展档案服务,扩展服务项目,打造档案服务新模式。手机移动终端获取档案资源的方式与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不同,它需要下载安装软件来认证登陆档案信息利用端 (手机APP客户端)。档案类应用程序贴近公众,使公众真正拥有“指尖上的档案馆”、可随身携带的“移动档案馆”,使公众足不出户便能轻松便捷地浏览高校档案资源,享受在线查阅档案、参观档案展览、聆听专家解析等服务。

(五)档案游戏

近几年,对档案与游戏结合的探索日益增多,特别是在美国。2017年2月,密歇根大学建立了计算机和电子游戏档案,收集了7000多份电子游戏档案,包括经典游戏《吃豆人》《青蛙历险记》以及当时新出的游戏《使命召唤》和《光环》等。档案馆对公众开放,学生和附近的居民经常来参观、体验、学习。档案与游戏相结合的结果,除了游戏档案,还有档案类游戏。不难理解,档案具有教育功能。开发档案类游戏的目的就是寓教于乐,让受教育者在游戏中学习知识,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来达到教育目的。如美国国家档案馆的DocsTeach项目,它主要对中小学生开放,注重以灵活的展示形式和活泼的气氛吸引少年儿童的注意力。英国国家档案馆设计了一款名为《亨利八世的宫廷生活》的游戏,让学生们通过扮演亨利八世的侍应生的角色来了解历史,在休闲娱乐中接受历史教育。欧美国家鼓励教师充分利用数字档案资源,自主设计档案游戏,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最终完成教学任务[3]。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数字档案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公众参与档案建设的意识不强

新媒体为公众参与高校数字档案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服务平台,但目前公众参与建设的热度不高,高校数字档案资源开发还是以高校档案馆为主。公众参与建设是高校开发数字档案资源的重要途径,公众参与意识的强弱及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数字档案资源的开发效果,因此,树立公众的参与意识非常重要。公众参与高校数字档案建设的意识不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公众对档案的认识水平不高,对档案的认知仍处于概念水平,开发和利用意识不强。二是公众潜在的档案需求未被激活。档案建设需求属于档案需求,处于档案需求的较高层次。公众对档案的认知水平不高,自然谈不上其档案建设需求。三是公众参与数字档案建设的途径较少。微信、微博、抖音、APP等新媒体平台的互动功能还不够强大,很多情况下,用户只能通过留言这种低级互动方式表达观点和看法,无法直接参与建设。四是档案教育跟不上。美国非常重视通过档案开展教育,鼓励学生进入档案馆,通过档案游戏的方式参与数字档案建设。前边提到的DocsTeach项目就是一个基于档案的历史教学项目,美国国家档案馆开设有这个项目的专题网站。美国国家档案馆还和总统图书馆联合设置了“总统的一天”等档案活动项目,利用档案资源,让学生体验总统的日常生活。由此可见,档案意识的树立要从学生抓起。

(二)对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挖掘不够

高校的教学、科研及管理等方面,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数字文档。有些高校在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中,缺乏统筹规划和合理布局,习惯于传统的档案资源管理方式,没有找到各种数字档案资源之间的关联,没有实现它们之间的有效连接,没有做到对数字文档生成到归档整个流转过程的实时跟踪、记录和控制,没有实现对零散档案资源的自动收集整理,导致高校数字档案信息孤岛现象产生,数字档案资源零散、杂乱、质次,其真实性和完整性难以得到保证,数字档案资源的交流与共享难以实现。

(三)数字档案资源匮乏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的档案资源已不能满足公众期待,档案馆必须重视数字档案资源的开发。目前,高校使用得比较多的新媒体方式是微博微信。但是,调研发现,相比于省市档案馆,高校档案馆中开设官方微博的数量并不多,在这不多的高校档案微博里,粉丝数超过一千的寥寥无几,而且所发布的微博的数量普遍较少。目前,高校应用最多的数字档案建设方式是微信公众号。通过对国内18所一流高校的档案馆微信公众号信息资源进行调研发现,其中5所高校的档案公众号未设置栏目,2所高校虽然开通了账号但从未推送过信息。表2列出了部分高校档案微信公众号的栏目设置及推送内容。总体来看,高校发布的数字档案信息数量普遍偏少,内容单一,关注度普遍不高。另外,部分高校档案馆的推送内容较为陈旧,表现方式以文字为主,没有穿插音视频、图片,缺乏特色,对公众的吸引力不大[5]。高校数字档案资源一般都集中于实体展馆、档案网站、微博微信、APP平台,信息提供路径移动化、便捷化。现实情况是,对高校数字档案资源还缺乏有效利用,用户无法从高校数字档案资源身上获得更多实质性的帮助,高校档案馆也无法提供更多这方面的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档案建设的有效推进。服务功能不强成为数字档案资源开发在新媒体环境下实现突破的最大瓶颈[4]。整体来看,目前高校档案馆在数字档案资源整合及平台构建、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上较为落后。

三、基于新媒体的高校数字档案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探讨

(一)增强公众参与高校档案建设的意识

高校档案部门要重视公众在数字档案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公众的档案意识,拓宽公众参与高校数字档案建设的途径。公众只有树立了档案意识,才能为高校数字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树立公众的档案意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强化公众对档案的认知。高校在对档案建设进行宣传时,除了从档案的概念、特点和整理存放方式等方面着手外,还应增加档案利用、数字档案资源开发等内容[6]。第二,关注公众尤其是学校师生的档案建设与利用需求,了解不同群体的档案需求层次,将学校师生作为档案建设的主要服务群体,充分挖掘与提炼档案的潜在价值,最大程度地激活那些沉睡的档案,以满足师生需求作为档案建设的主要目标,提高档案建设水平与档案服务质量。第三,营造良好的高校档案建设与利用的氛围,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档案建设、参与数字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解决高校档案馆受人员知识结构与专业人员配备所限而长期存在的档案建设力度不大的问题,推动高校数字档案资源的有效开发。

表2 部分高校档案微信公众号的栏目设置及推送内容

(二)充分整合高校数字档案资源

基于新媒体平台的高校数字档案资源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主体较多,有开发者、利用者、政策制定者等,实现数字档案资源的有效开发需要各参与主体共同努力。高校档案馆可在微信公众号上建立与其他媒体平台或网站的链接,如加入高校档案馆网站、论坛、直播平台账号、微博、知乎ID等,以此扩大高校档案信息传播的范围,创新数字档案展示的方式,实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线上线下资源的整合。中国人民大学的档案微信公众号“档案那些事儿”,其原创推文多,内容丰富,推文形式多为“图片+文字”或“音视频+图片+文字”,且运营及服务方式新颖独特。该微信公众号阅读量大,曾连续两年位居高校档案微信公众号影响力排行榜之首。

(三)推动实现高校档案建设主体多元化

当前,活跃在Internet上的群体主要是在新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这一群体习惯于利用Internet收集所需信息。随着5G技术的发展,移动应用程序会越来越多,其功能也会越来越强大,移动应用程序将成为新媒体时代最具竞争力的创新工具。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档案馆应主动走出去,与新媒体商家对接,利用新媒体商家提供的自媒体、客户端、网站等平台及APP资源,开发高校数字档案资源。可以尝试与微博大V互评和互相转发贴文,与其他高校官微互动等,提高档案的关注度及不同群体的参与度。社会生活是高校档案资源开发的源头活水。高校档案馆应创新档案建设理念和模式,引导公众参与,实现高校档案建设主体多元化,拓宽建设路径。档案资源比较丰富的美国就设有“公民档案员”,其档案建设以公众为中心,将公众在档案事业中的角色由利用者变为建设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外,高校档案部门在档案建设上应凸显当地特色,避免数字档案资源开发同质化现象的产生。例如,武汉大学档案建设团队利用东巴文设计微信表情,并将微信公众号中的动态表情延展、保存到微信表情里,拓宽了数字档案建设的范围,使高校档案资源得到有效开发。

(四)促进高校数字档案资源共享

只有实现高校档案资源共享,才能确保档案信息价值的最大化。高校档案部门应充分认识到数字档案资源共享的意义,树立档案共享服务意识,防止“信息孤岛”现象产生。各高校之间、高校与省市公共档案馆之间可建立数字档案资源共享服务机制,并成立统一管理机构,建立相关规章制度,制定统一数字化标准。具体措施如下:首先,统一数字档案建设的术语,规范各档案资源提供机构的代码及识别号。其次,对数字档案资源的存储方式进行规范,确立标准化数据格式。可以由相关档案管理机构牵头,联合各个档案部门,共同制定标准,实现数字档案资源存储、交换、传输等服务标准化、规范化。第三,建立数字档案资源共享机制,使基于新媒体平台的交换接口可以互联互通。应积极开发可共享管理软件,并免费提供给各高校档案馆及公众使用。该管理软件应由牵头单位进行维护。在新媒体平台上,要设置与其他高校数字档案资源的交换链接。要确定各高校档案资源的使用权限,保证高校数字档案资源共享服务的安全性。

四、结语

当前,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高校数字档案资源开发正处于关键期,新媒体可以成为其助推器。高校档案部门应充分认识新媒体下数字档案资源开发与利用对学校内涵建设和发展的积极作用,转变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方式和服务机制,用新理念、新办法解决新媒体时代高校档案建设面临的新问题,将新媒体应用到档案建设中,使公众通过新媒体获得所需档案资源,提高档案利用率,扩大档案的影响,展现档案的独特魅力,使高校档案文化得以在更大范围内传播,不断满足不同群体的档案利用需求,为高校档案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档案馆公众数字
公众号3月热榜
云南省档案馆馆藏《东巴经》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云南省档案局办公室关于表彰2018年度《云南档案》优秀通联组及发行先进单位的通报
答数字
数字看G20
when与while档案馆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