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志忠:以匠心做好每一把琴

2020-09-07尹忠华

侨园 2020年4期
关键词:胡琴二胡乐器

尹忠华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两句出自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送官归京》的诗句中,提到的“胡琴”便是琵琶之外的胡人乐器,这是“胡琴”最早见于诗词中的文献记载。这种具有东方神韵的乐器,与中国人一起饱含了岁月的蹉跎与艰辛,渗透到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层肌理,交融于中国人的命运水土,吟咏着每个时代的旋律。在穿越古今的各种演出中,我们领略到胡琴那音色动听、发音柔美、或独奏、或合奏,抑或为歌舞伴奏的风采。阜新市的单志忠,家传五代专做胡琴,他醉心做琴四十余年,其手艺、匠心从他对胡琴的了解、制作当中可见一斑。

从奚部族用奚琴说起

胡琴的鼻祖为“奚琴”,由唐末北方游牧民族奚部族创造,故得名“奚琴”。历史上奚琴深受王公贵族和普通百姓的喜爱,随着民族迁徙和文化的不断融合,逐渐流传开来,成为中国较有代表性和广泛群众基础的民族民间拉弦乐器。

胡琴出现在官方文献中的记载寥寥可数,却屡屡出现在诗词杂文之中。唐刘禹锡《和杨师皋给事伤小姬英英》中写道:“见学胡琴见艺成,今朝追想几伤情。撚弦花下呈新曲。放拨灯前谢改名。”这里对胡琴的演奏方式进行了描述,用“撚弦”“放拨”的技法,显示出胡琴是一种弹弦乐器。元代胡琴名字就开始应用,胡琴又进行了改进,琴筒用蟒皮蒙面,蟒皮因特殊的组织构成,具有强度大、受气候影响小、色泽鲜明的特点。到了明代,胡琴又有所发展,在《麟堂秋宴图》中,琴弦上已出现了“千斤”。明代以来胡琴的乐器种类繁多,随着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以及地方戏曲和民间音乐的蓬勃发展,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

地处辽西的阜新市,拥有距今8000年历史的查海遗址,被誉为“玉龙故乡,文明发端”,是武当始祖张三丰故里,藏传佛教东方传播中心,是契丹、辽文化的摇篮和清代皇家养息牧场所在地。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使阜新历史上就成为了多民族集聚的地方。据《辽史》(卷三第387页)记载,发明奚琴的北方奚人的活动范围曾到达阜新,后与当地契丹族、汉人融合。居住东北地区的奚人,又有相当一部分加入了蒙古族。因此,奚人的音乐及乐器也同时被当地人吸收、发展和完善,奚人优秀的文化在此得到了继承和延续,胡琴便是其中的重要一项。实际上,古代乐器仅见于文献未能流传到今天的有很多很多,但胡琴却保留下来并繁衍成庞大的弓弦乐器家族,二胡、四胡、马头琴、京胡、板胡、椰胡等均在其中。

家传五代志在做把好琴

单志忠制作的传统乐器,包含了以二胡、京胡、四胡、马头琴、板胡、京二胡、高胡、平二胡、二泉胡、长城胡、坠胡等在内的胡琴乐器件。要说到这项家传手工技艺,还得追溯至清朝时期。

据单氏家谱记载,单志忠的曾祖父单青出身于木匠,起初以维修胡琴为业,后来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开始制作胡琴,并靠这一独特的技艺撑起了家业,受到当时很多贵族和平民的喜爱。祖父单广富娶了蒙古族妻子单孙氏,单孙氏是四胡大师孙良的远房姐姐,与孙良家族关系密切。受孙良大师的影响和指点,单氏胡琴制作技艺逐步趋向完善,尤其发展到单玉林一代时,在当时已颇具影响力,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单志忠深得父亲单玉林的真传,5岁开始学拉二胡,8岁开始学习制琴技术。其间,单玉林希望孩子能把自己一身手艺传承下去,可他深知这个行当的苦和艰辛,曾一度停止单志忠碰触制作工具。单志忠深知父亲的良苦用心,孝顺的他更知道家庭的祖训,内心已经认定自己必将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将祖辈的技艺传承下去。20世纪90年代初,单志忠退伍回到地方后,继续系统学习胡琴制作技艺,最终成为一名专业胡琴制作人。他的“90后”儿子单一鸣也在父亲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对做琴产生莫大的兴趣。

百余道工序容不得丝毫马虎

在拥挤狭小的制作空间内,墙上、桌子上都被各种半成品或者制琴的原材料覆盖,单志忠从父亲手中接过家传的手艺,在这一屋一地、一朝一夕的摩擦锤炼中,升华技艺、打造精品。

胡琴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完整制作一把胡琴需要经历一百一十多道工序,从选材,到琴杆制作、琴筒制作、琴托制作、琴轴制作、蒙皮、音窗制作,以及最后的整琴组合,无一不需经过手的洗礼。而长期制作积累下来的经验是单志忠最骄傲的所在。比如选材,主要以乌木、红木、紫檀、色木、花梨木等密度较高木材为主。选择上好优质的制琴用材,首先要看用材的生长年限,老木为上品;其次还要考虑用材生长的地理环境,阳坡材质密度均匀,硬度较高的为首选。制作琴杆时,要根据年轮的走向选择琴杆的正反面。制作琴轴时,需将选好的材料锯成小段,经修圆后粗端旋成粗坯,细端旋成1:12的锥度,然后粗端按照直瓣型铣出瓣纹,再用小尖光木锉逐瓣清沟,最后进行磨光而成。蒙皮环节讲究就更多了,首先需要在筒前口四周和端面涂上胶水,所用的两块八方形木板,要比琴筒大些。蒙皮时,要一边砸楔子,一边用烧热的烙铁或铁片,烫蒙皮的涂胶部位,使皮膜完全绷紧,砸时用力要均匀,以免用力过大而形成脱寨(就是在皮边上缝的小竹棍掉下)使局部的皮膜绷不紧。按照琴皮至琴简方向15cm的距离,将多余的琴皮切除,在切皮锯缝中敲上赛璐璐条子,贴上二胡包角(琴弓马尾与琴皮摩擦之处),起到保护和美化琴皮的作用,通常贴上赛璐璐仿玳瑁1mm厚的薄片,待干后再根据二胡鞔皮口那段的造型锉出来。

诸如此类细之又细、精确再精准的数据,在一把琴的制作过程中要出现数十次,每一次的无误操作,都是单志忠对胡琴的再认识,“就像看着自己孩子从雏形到翻爬、从走到跑的过程一样,必须稳扎稳打,来不得半点马虎”!

以初心守匠心

在做琴这条路上奋斗了快半辈子的单志忠,他所做的胡琴,不仅为专业团体院校选用,更是不同地区初学胡琴的人的首选。长期以来,他有一个骄人的成绩,从他手中出去的琴,返修率为零。这是对他专注、精心做琴的最大肯定,也是他执着于做琴的匠心回报。

与时俱进的单志忠,如今有了自己的探索和发展。他率先打破家族传男不传女的传承戒律,于2001年建立单氏胡琴工作室,开始面向社会,公开收徒传艺。并定期开办讲座、普及胡琴文化,同时免费为胡琴爱好者解答制作、维修、演奏方面的问题。闲下心来他还带着自己亲手制作的乐器件,走进公园,让同龄人、爱好者们免费使用,众乐乐的同时也给他的琴提提意见。他将全部身心都用在家传的技艺上,并参加二胡艺术中心高级班培训,与同行、大师交流切磋,提升自己手工制琴的水准。

技艺提升了,眼界放宽了,单志忠的乐器件也有了更广阔的天地。他经常携带高品质的作品参加北京、上海、广州国际乐器展,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他手工制作的高音四胡在全国胡琴制作评比大赛中荣获“黑檀八方组”优秀作品二等奖;手工制作的高音四弦胡在全国二胡制作评比大赛中荣获“紫檀扁八方组”一等奖;手工制作的马头琴在第五届辽宁工艺精品文化节上荣获文化创意设计奖……

胡琴演奏中的很多技法都接近于人声,名不见经传的胡琴以特有的可塑性、表现力和卓然超群的气质,承载着人们的喜怒哀乐、人间的世态炎凉。作为制作胡琴的手艺人,单志忠说他更有责任也有义务,将先辈精湛的技艺、精华的作品和自己的经验体会整理好,毫无保留地传给下一代。只有这样,这把琴才能不被辜负!如今,仍沉浸在制琴乐趣中的单志忠,内心最想得到父亲的肯定,“爸,我没有给你丢脸吧”。

猜你喜欢

胡琴二胡乐器
二胡奏出精彩人生
学乐器
诗韵二胡,国乐传承
穿越皓月的胡琴声
胡琴悠扬醉美艺术之乡 民乐沃野奏响时代旋律
乐器
官中胡琴与角儿胡琴
一把二胡
奇妙乐器
奇妙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