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纯客观研究方法的困境

2020-09-06孙婷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77期
关键词:华生困境

孙婷

【摘  要】华生的古典主义心理学,主张心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与传统心理学最明显的区别,在于主张以人类的活动和动作作为研究的对象,通过系统的观察和实验来表达支配人类行为的规律和原理,从而起到预测和控制人们行为的作用。华生的理论,在特定时期对促进教育革新和教育心理学化产生过重大影响,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上进行了革新,但在实践应用领域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其理论自身也有无法自圆其说的矛盾性和理论困境。

【关键词】华生;纯客观研究方法;困境

约翰·华生,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创始人,主张心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以人类的活动和动作作为研究的对象,通过系统的观察和实验来表达支配人类行为的规律和原理。华生认为,心理学应该用客观的方法,比如观察法、条件反射法、社会实验法实证地去研究人的行为,应该抛弃传统的“内省法”。

这样标新立异的主张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犹如喧天惊雷,对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应用心理学的诞生、促进教育革新和教育心理学化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但在实践应用领域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其理论自身也有无法自圆其说的矛盾性和理论困境。

一、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华生的行为主义脱胎于对动物行为的大量研究,人类虽然也是动物的一种,可是是会思维、会用工具的动物,还有比动物复杂、丰富的情感。把动物实验中获得的经验全部照搬到人类身上,既是不科学的也是残忍的。华生有一个著名论断,“请给我一打强健而没有缺陷的婴孩,让我放在我自己之特殊的世界中教养,那么我可以担保在这十几个婴孩之中,我随便拿出一个人都可以训练其成为任何种专门家,无论他的能力是否趋向,才能职业及种族是怎样,我都能够任意训练他成为一个医生,一个律师或一个艺术家,或一个商界首领或甚至也可以训练他成为一个乞丐或窃贼。”枉顾遗传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认为客观环境对儿童的发展有绝对的决定作用,这是对传统心理学的矫枉过正。虽然一个儿童的发展有无限可能,但一定是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结合儿童的特点来培养的,华生所宣称的任意训练儿童成为某种人,仿佛是在制造内部程序已经设定好的机器人,完全不考虑儿童的特点及主观能动性。除此之外,华生抹杀了人类的情感需求,儿童仿佛是被饲养在笼子中的鹅肝供人食用的鹅,饲主只需要不断地提供食物和舒适的环境,把鹅的鹅肝养肥即可,鹅开不开心不予考虑。成人只需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训练孩子,孩子开不开心并不重要,这种心理学最终是为满足成人对儿童的要求而非有利于儿童的。就如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妈妈想叫你穿上秋裤你就必须穿上秋裤,然而我真的需要吗?

二、“纯客观”的视角是不存在的

在华生的行为主义看来,专注于通过主观的类型方法研究人的意识的心理学是无法真正全面了解儿童的,只有应用客观的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去研究儿童的行为,才能为真正了解儿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提供确实可靠的科学依据。一般科学都有客观性原则,心理与人的生理息息相关,有一定程度的客观性和可测量性,现代心理测量评价专业的衍生,科学的测验量表在各种咨询治疗中的运用便体现了这一点。但就如一句俗语所说,女人心海底针,除却客观可视的部分,人的心理肯定也有可以隐藏、无法外显、可以伪装的部分,纯粹的实验、测量对这一部分可以施加的影响并没有那么明显,华生所说的纯客观的视角也是不存在的。

三、“纯客观”的研究方法下没有爱的温度

对一个人施加心理学的影响,最终目的是为了这个人能够高质量地幸福生活。在生活或教育中,如果一个儿童出现了问题情绪和问题行为,我认为可以用华生所主张的诸如观察法、条件反射法等对他的情绪和行为进行适当干预,但成人给予的温暖关爱,是他无时无刻不需要的,人的稳定人格的形成,也离不开爱的滋养。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可以见得在儿童时期获得的关爱有多么重要。然而在他的世界里,孩子不是一个活生生的孩子,而只是一个个物件,在他的理论大厦里看不到情感和温度,只有冷冰冰的旁观者式的观察。人类就像机器,环境怎么塑造、训练,就输出什么样的结果,大人可以把孩子当作机器一样训练、塑造和矫正。

华生为人诟病的还有“哭声免疫法”,即在婴孩大声哭闹时不去拥抱他,等他不哭了再去拥抱他,这同样是出于便利成人的目的,而非为了儿童的健全成长。研究表明,0~6个月是婴儿建立安全感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婴儿发生哭闹一定是有生理或心理上的需要未被满足,成人应该做的是多拥抱,并且查找出孩子的需求并满足他。华生所谓的哭声免疫法,其实是致力于让孩子在反复的经验中获得一种习惯,即大声哭闹这个刺激并不能换来拥抱这一反应,不哭这一刺激才会伴随拥抱这一反应。然而这种联结的训练,既没有满足儿童的需求,也没有为他建立安全感,婴儿渐渐停止哭泣不是哭声免疫法奏效了,而是哭累了、身心俱疲,所以即便建立了“不哭”和“拥抱”之间的刺激和反应,那也是挣扎无效后的妥协。在华生高压、缺乏感情的教育下,他的两个儿子带着心理创伤长大,患上严重抑郁症,其中一个儿子在30岁时自杀身亡。一个致力于儿童行为预测和控制的心理学家,自己的孩子却没能收获幸福的生活,反而在抑郁中痛苦死去,足以证明华生的理论运用于实践存在很多问题。华生的理论表面上是为了训练儿童,但背后都是为了便利成人,或者满足成人对儿童的要求,大张旗鼓的宣言和本质的目的不一致,这也是他的理论困境之一。

我们无法否认华生古典行为主义心理学对现代教育和心理矫正的影响,但也不能忽视理论自身存在的缺陷。对待任何一种理论都应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华生为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操作方法,但不管是作为教师还是家长,对儿童施以技術层面的辅导手段时,一定不能忘记爱才是改变一切最有效的力量。把儿童当做一个独立的人格来对待,让儿童如其所是而非如你所愿,儿童很多情绪和行为上的难题或许就能不攻自破。

猜你喜欢

华生困境
跟踪导练(三)
跟踪导练(一)
神奇的设计师
行为主义之父的跌宕人生
聪明人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
《福尔摩斯》
工作可乐
我们是朋友
A Boy and His T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