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说《绿里奇迹》中的救赎之光

2020-09-06秦娇娇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4期
关键词:哥特救赎斯蒂芬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项目的研究成果,也是“吉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资助”,项目名称为《哥特文学的后现代主义诠释》,项目编号:JJKH20180712SK。

摘  要:美国后现代哥特小说家斯蒂芬·金,成名于20世纪70年代,创作并出版了很多部畅销小说。在形式上,他也汲取了当代文学的很多特征,并将其有机地融入自己的哥特創作技巧之中,进而在小说中将各式的人物与丰富的内容,以及广阔的背景等都呈现在了读者眼前。本文将斯蒂芬·金的著名小说《绿里奇迹》作为具体的研究案例,通过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特点,来探讨作者试图向读者传达的人性反思与救赎主题,并进一步来品味作者与众不同的创作审美趣味。

关键词:斯蒂芬·金;哥特;形象;救赎

作者简介:秦娇娇,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与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4--02

传统的英美哥特小说,其时间设置通常是恐怖久远的年代,狰狞凶狠嗜血的怪物形象,以及对超自然等神秘元素的使用来作为主要文学特征。而斯蒂芬·金,被誉为后现代哥特惊悚小说大师。他的作品既传承了美国的文学传统,又体现出了人类灵魂深处的道德真相。斯蒂芬·金是美国家喻户晓的哥特小说家,至今已经发表了40多部长篇小说,10多部中篇小说,百部短篇小说,以及不尽其数的电影剧本与网络小说等。他曾被《纽约时报》誉为“现代恐怖小说大师”,2003年,他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的终身成就奖。20世纪70年代以来,斯蒂芬·金创作出版了多部畅销小说,并被不断拍摄成电影作品。他的作品并不晦涩难懂,而是能普遍被大众所接受。但是他的创作目标并不仅仅是为了讲述一个骇人的故事,更是试图强调社会面具下的深层思考。斯蒂芬·金的作品融合进了众多诸如梦境,科幻,神秘力量,西部片,浪漫主义等创作元素。他擅长从看似无辜无害的表象之后,去发掘真正的问题核心。所以,斯蒂芬·金的作品带给读者的除了恐怖表象衍生出的惊悚刺激之外,还有对于人类精神与心理等方面的恐怖内核而进行的深入思考。因此,斯蒂芬·金也被称为美国现当代的狄更斯。

一.作品主体内容

斯蒂芬·金的经典作品《绿里奇迹》,是一部具有超现实主义意味的重要小说,作品的主题表达的是关于人性的救赎。标题中的“绿里”,是指小说中的一条通往刑场的道路。

作品讲述的是,在1932年的冷山监狱里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小说的主角是一位名叫科菲的黑人。他身形庞大,内心善良,性格沉默寡言,因被指控奸杀一对幼童姐妹而入狱。科菲被囚禁在监狱的E区。E区的走廊上有一层绿色的油毡,这条道路在监狱内被称为“绿里”,处以电刑的囚犯会在这条道路的尽头被行刑。

监狱里时刻充斥着恐惧与死亡,但是警察保罗的内心深处对于罪犯被处以电刑的惩罚方式却产生了质疑。而监狱里的一切看似平常的日子,在黑人科菲来到监狱之后,都发生了改变。科菲在监狱里一向表现良好,安静而服从。他经常与保罗聊天说话,相处得如同朋友一般亲密。他使用自己的超自然力量将保罗的泌尿疾病治愈,挽救了狱长夫人的生命,还救活了被帕西杀死的老鼠。人们从科菲的身上,看到了上帝仁爱与救赎的力量,人们心怀愉悦,再次感恩于生命的恩赐,感谢世间爱的伟大力量。但是,人性中留存的邪恶与残忍的劣根终究还是导致了悲惨事故的发生。最后,科菲终究还是因为无法面对人世间罪恶而残酷的现实,而选择走上“绿里”,以了断生命的方式离开让他痛心疾首的人间。

二.小说主题特色

在小说《绿里奇迹》中,黑人科菲是一位在道德上尽善尽美的人,他总是如同“及时雨”一般,解救受苦的人于危难之间。但是科菲入狱的原因,却又让人哭笑不得。他被冤枉而替凶手抵罪,成为戴罪的羔羊。所以,从这一角度来说,科菲与《圣经》里的人物耶稣十分相似,甚至我们可以认为,科菲就是以耶稣为创作原型而衍生出来的小说人物形象。耶稣受难的经历,与科菲无辜受死却在死前救赎他人的故事如出一辙。斯蒂芬·金通过象征,梦境以及寓言等创作技巧将耶稣这一原型人物,借鉴嵌入小说《绿里奇迹》之中,使原型人物的后世意义得到了丰富,也使得后现代小说在境界上得到了升华,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加高大,同时,小说的社会现实意义也变得愈加深刻。

作者将小说场景设置在人间的罪恶最为集中的地方——监狱,通过对罪恶与死亡的恐怖描写,以及罪犯在行刑时与临死之前的精神与心理状态,来表现罪恶灵魂的挣扎与反思。美国人的情感世界很注重家庭的观念,于是,斯蒂芬·金作品中的一些情节设置很多都将犯罪与死亡同家庭联系起来。失去骨肉至亲是人无法承受之痛,在小说开始,作者就设置了幼童姐妹的惨死,这令其家人痛心疾首,让读者也感到揪心不已。我们知道,美国社会历来强调自由,个性与自我,导致社会很多方面的道德标准都越来越混沌,善与恶的界限也变得越来越模糊。但是,作为人类,就应该具有区别于动物的人性,人们不仅要认识到科技进步与物质追求有助于人类和谐发展,还应该具有清晰的价值判断与善恶抉择,即便是在黑暗中艰难前行,也要努力寻找光明与希望,更加不能忘记善良与仁爱是人类永恒不变的精神信仰与思想追求。

三.人物形象分析

作品中有一些典型的人物形象,笔者将在这里着重探讨人物塑造背后蕴含的精神内涵。

首先,对于黑人科菲。他是一位仁慈如天使一般的人,他看待世界的角度与常人不同,他对待每一个人都仁爱有加,心中大爱如耶稣一般,同时他也希望世间能够充满爱的光辉。他想让世间的好人得到拯救,恶人可以赎罪。但是,科菲所有天使般的拯救行为都是源于他自己的主观意愿,世间的罪恶并不会以他的意志为转移。但是,他仍然认为自己是上帝的使者,最终他还是感动了大家,把美好的希望留给了感念他善举的人们。而小说中,对于科菲治愈保罗并拯救老鼠生命的情节设置,就蕴含了上帝旨意得到美好传达的寓意。

其次,关于狱警保罗。保罗这个人物,既是小说的叙述者,又是监狱发生一切的目击者。监狱内的生活平淡而无聊,日复一日没有变化,每天眼见着不同的罪犯被行刑。保罗只要能够维持监狱里的一切秩序如常即可。但是,在黑人罪犯科菲出现之后,保罗的内心世界与精神活动逐渐地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他的世界观开始发生改变,灵魂逐渐被唤醒。他看到了科菲纯洁而无私的救赎行为,真正能够把罪恶的灵魂从黑暗堕落的深渊中拯救出来,使痛苦而迷茫的灵魂得以安慰与解脱。

还有人物帕西。这个人是州长夫人的亲戚,借由这样的方便而进入监狱当职。帕西性格卑劣,目中无人,邪恶残忍,但有时又会极其胆小懦弱。他唯一的本事就是依靠自己亲戚的关系去欺压别人,他喜欢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他经常制造恐惧与麻烦,对于面临行刑而精神即将崩溃的罪犯,也毫无同情之心。帕西乐于折磨他们,乐于看到罪犯因痛苦无助而心理崩溃的样子,帕西拥有一个扭曲而变态的灵魂。

另外,人物沃顿也是小说中的另一个扭曲残忍并且狡猾的灵魂。他曾经在一对幼童姐妹家做工,而后逐渐与两姐妹熟悉,有一天,他逮住一个机会,将两姐妹杀害。之后再逃跑途中,沃顿再次抢劫并再次杀害四人,其中还有一名孕妇。他将犯罪作为一种娱乐方式,不思赎罪悔改。他心理变态,为了逃脱律法惩戒,他狡诈地假装作精神病人。进入监狱后,他又假装老实。但是,当狱警为他开门时,他又用铁链勒住狱警的脖子,可见其凶狠卑鄙的本性。沃顿在服刑期间,经常扰乱监狱秩序。不是故意在囚服上解手,就是口嚼巧克力后吐在狱警身上,沃顿存在的地方不会拥有安宁。

最后,还有一个人物形象——罪犯德爾,在作品中也是具有着典型的性格特征。德尔曾奸杀了一名少女,之后放火毁尸,但因火势无法控制,而令其他无辜的六人失去了生命。而他性格的另一面则是胆小敏感且脆弱。在等待行刑的过程中,他在监狱中逐渐精神崩溃。有一天,德尔捉到了一只老鼠,这只老鼠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勇气,他给老鼠取名“叮铛先生”,它为德尔剩余的生命带来了一丝寄托与喜悦。但是后来,这只老鼠又被帕西杀死了,叮铛的死让德尔的精神再次崩溃。但是黑人科菲使用特异功能将老鼠复活,德尔狂喜,仿佛生命中又出现了希望的曙光。临刑之前,德尔还惦记着老鼠的安危,当狱警告诉他,老鼠已经被安置在一个充满幸福与关爱的地方——“老鼠庄园”的时候,德尔才安下心来。在监狱里,德尔从无助癫狂到心甘情愿地忏悔,人性的希望之光照亮了他迷失的人生。

四.结语

斯蒂芬·金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性格鲜明,哲学意蕴深厚,鼓励着人们充满希望地去生活,虔诚地坚持自己的信仰。在生活坠入黑暗的深渊,感觉人生无望的时候,可以迸发出人性的光辉,做到自我拯救。而在有力量帮助他人的时候,又可以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绿里奇迹》中,科菲是仁爱天使的象征,他就像阳光一般,用人性的光辉将黑暗罪恶的地方照亮,为众人扫除阴霾,创造奇迹。科菲牺牲自己的能量,对于众人进行的是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拯救,促使人们改变了对待生活的态度。而帕西与沃顿等人,却是恶魔的化身,将他人置于苦难之中是他们的快乐。但是德尔却因爱而被拯救,进行了由恶向善的转变,并最终偿赎了自身的罪孽。整部作品充满了人性之光,唤醒了人们灵魂的回归,这就是斯蒂芬·金的作品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斯蒂芬·金,《绿里奇迹》[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2]石拥军,恐怖面具后的人性表情——现代恐怖小说大师斯蒂芬·金作品的现实意蕴[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10)。

[3]朱星禹,从斯蒂芬·金的作品看通俗文学的价值[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4]童庆炳,文学审美特征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项目的研究成果,也是“吉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资助”,项目名称为《哥特文学的后现代主义诠释》,项目编号:JJKH20180712SK。

摘  要:美国后现代哥特小说家斯蒂芬·金,成名于20世纪70年代,创作并出版了很多部畅销小说。在形式上,他也汲取了当代文学的很多特征,并将其有机地融入自己的哥特创作技巧之中,进而在小说中将各式的人物与丰富的内容,以及广阔的背景等都呈现在了读者眼前。本文将斯蒂芬·金的著名小说《绿里奇迹》作为具体的研究案例,通过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特点,来探讨作者试图向读者传达的人性反思与救赎主题,并进一步来品味作者与众不同的创作审美趣味。

关键词:斯蒂芬·金;哥特;形象;救赎

作者简介:秦娇娇,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与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4--02

传统的英美哥特小说,其时间设置通常是恐怖久远的年代,狰狞凶狠嗜血的怪物形象,以及对超自然等神秘元素的使用来作为主要文学特征。而斯蒂芬·金,被誉为后现代哥特惊悚小说大师。他的作品既传承了美国的文学传统,又体现出了人类灵魂深处的道德真相。斯蒂芬·金是美国家喻户晓的哥特小说家,至今已经发表了40多部长篇小说,10多部中篇小说,百部短篇小说,以及不尽其数的电影剧本与网络小说等。他曾被《纽约时报》誉为“现代恐怖小说大师”,2003年,他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的终身成就奖。20世纪70年代以来,斯蒂芬·金创作出版了多部畅销小说,并被不断拍摄成电影作品。他的作品并不晦涩难懂,而是能普遍被大众所接受。但是他的创作目标并不仅仅是为了讲述一个骇人的故事,更是试图强调社会面具下的深层思考。斯蒂芬·金的作品融合进了众多诸如梦境,科幻,神秘力量,西部片,浪漫主义等创作元素。他擅长从看似无辜无害的表象之后,去发掘真正的问题核心。所以,斯蒂芬·金的作品带给读者的除了恐怖表象衍生出的惊悚刺激之外,还有对于人类精神与心理等方面的恐怖内核而进行的深入思考。因此,斯蒂芬·金也被称为美国现当代的狄更斯。

一.作品主体内容

斯蒂芬·金的经典作品《绿里奇迹》,是一部具有超现实主义意味的重要小说,作品的主题表达的是关于人性的救赎。标题中的“绿里”,是指小说中的一条通往刑场的道路。

作品讲述的是,在1932年的冷山监狱里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小说的主角是一位名叫科菲的黑人。他身形庞大,内心善良,性格沉默寡言,因被指控奸杀一对幼童姐妹而入狱。科菲被囚禁在监狱的E区。E区的走廊上有一层绿色的油毡,这条道路在监狱内被称为“绿里”,处以電刑的囚犯会在这条道路的尽头被行刑。

监狱里时刻充斥着恐惧与死亡,但是警察保罗的内心深处对于罪犯被处以电刑的惩罚方式却产生了质疑。而监狱里的一切看似平常的日子,在黑人科菲来到监狱之后,都发生了改变。科菲在监狱里一向表现良好,安静而服从。他经常与保罗聊天说话,相处得如同朋友一般亲密。他使用自己的超自然力量将保罗的泌尿疾病治愈,挽救了狱长夫人的生命,还救活了被帕西杀死的老鼠。人们从科菲的身上,看到了上帝仁爱与救赎的力量,人们心怀愉悦,再次感恩于生命的恩赐,感谢世间爱的伟大力量。但是,人性中留存的邪恶与残忍的劣根终究还是导致了悲惨事故的发生。最后,科菲终究还是因为无法面对人世间罪恶而残酷的现实,而选择走上“绿里”,以了断生命的方式离开让他痛心疾首的人间。

二.小说主题特色

在小说《绿里奇迹》中,黑人科菲是一位在道德上尽善尽美的人,他总是如同“及时雨”一般,解救受苦的人于危难之间。但是科菲入狱的原因,却又让人哭笑不得。他被冤枉而替凶手抵罪,成为戴罪的羔羊。所以,从这一角度来说,科菲与《圣经》里的人物耶稣十分相似,甚至我们可以认为,科菲就是以耶稣为创作原型而衍生出来的小说人物形象。耶稣受难的经历,与科菲无辜受死却在死前救赎他人的故事如出一辙。斯蒂芬·金通过象征,梦境以及寓言等创作技巧将耶稣这一原型人物,借鉴嵌入小说《绿里奇迹》之中,使原型人物的后世意义得到了丰富,也使得后现代小说在境界上得到了升华,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加高大,同时,小说的社会现实意义也变得愈加深刻。

作者将小说场景设置在人间的罪恶最为集中的地方——监狱,通过对罪恶与死亡的恐怖描写,以及罪犯在行刑时与临死之前的精神与心理状态,来表现罪恶灵魂的挣扎与反思。美国人的情感世界很注重家庭的观念,于是,斯蒂芬·金作品中的一些情节设置很多都将犯罪与死亡同家庭联系起来。失去骨肉至亲是人无法承受之痛,在小说开始,作者就设置了幼童姐妹的惨死,这令其家人痛心疾首,让读者也感到揪心不已。我们知道,美国社会历来强调自由,个性与自我,导致社会很多方面的道德标准都越来越混沌,善与恶的界限也变得越来越模糊。但是,作为人类,就应该具有区别于动物的人性,人们不仅要认识到科技进步与物质追求有助于人类和谐发展,还应该具有清晰的价值判断与善恶抉择,即便是在黑暗中艰难前行,也要努力寻找光明与希望,更加不能忘记善良与仁爱是人类永恒不变的精神信仰与思想追求。

三.人物形象分析

作品中有一些典型的人物形象,笔者将在这里着重探讨人物塑造背后蕴含的精神内涵。

首先,对于黑人科菲。他是一位仁慈如天使一般的人,他看待世界的角度与常人不同,他对待每一个人都仁爱有加,心中大爱如耶稣一般,同时他也希望世间能够充满爱的光辉。他想让世间的好人得到拯救,恶人可以赎罪。但是,科菲所有天使般的拯救行为都是源于他自己的主观意愿,世间的罪恶并不会以他的意志为转移。但是,他仍然认为自己是上帝的使者,最终他还是感动了大家,把美好的希望留给了感念他善举的人们。而小说中,对于科菲治愈保罗并拯救老鼠生命的情节设置,就蕴含了上帝旨意得到美好传达的寓意。

其次,关于狱警保罗。保罗这个人物,既是小说的叙述者,又是监狱发生一切的目击者。监狱内的生活平淡而无聊,日复一日没有变化,每天眼见着不同的罪犯被行刑。保罗只要能够维持监狱里的一切秩序如常即可。但是,在黑人罪犯科菲出现之后,保罗的内心世界与精神活动逐渐地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他的世界观开始发生改变,灵魂逐渐被唤醒。他看到了科菲纯洁而无私的救赎行为,真正能够把罪恶的灵魂从黑暗堕落的深渊中拯救出来,使痛苦而迷茫的灵魂得以安慰与解脱。

还有人物帕西。这个人是州长夫人的亲戚,借由这样的方便而进入监狱当职。帕西性格卑劣,目中无人,邪恶残忍,但有时又会极其胆小懦弱。他唯一的本事就是依靠自己亲戚的关系去欺压别人,他喜欢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他经常制造恐惧与麻烦,对于面临行刑而精神即将崩溃的罪犯,也毫无同情之心。帕西乐于折磨他们,乐于看到罪犯因痛苦无助而心理崩溃的样子,帕西拥有一个扭曲而变态的灵魂。

另外,人物沃顿也是小说中的另一个扭曲残忍并且狡猾的灵魂。他曾经在一对幼童姐妹家做工,而后逐渐与两姐妹熟悉,有一天,他逮住一个机会,将两姐妹杀害。之后再逃跑途中,沃顿再次抢劫并再次杀害四人,其中还有一名孕妇。他将犯罪作为一种娱乐方式,不思赎罪悔改。他心理变态,为了逃脱律法惩戒,他狡诈地假装作精神病人。进入监狱后,他又假装老实。但是,当狱警为他开门时,他又用铁链勒住狱警的脖子,可见其凶狠卑鄙的本性。沃顿在服刑期间,经常扰乱监狱秩序。不是故意在囚服上解手,就是口嚼巧克力后吐在狱警身上,沃顿存在的地方不会拥有安宁。

最后,还有一个人物形象——罪犯德尔,在作品中也是具有着典型的性格特征。德尔曾奸杀了一名少女,之后放火毁尸,但因火势无法控制,而令其他无辜的六人失去了生命。而他性格的另一面则是胆小敏感且脆弱。在等待行刑的過程中,他在监狱中逐渐精神崩溃。有一天,德尔捉到了一只老鼠,这只老鼠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勇气,他给老鼠取名“叮铛先生”,它为德尔剩余的生命带来了一丝寄托与喜悦。但是后来,这只老鼠又被帕西杀死了,叮铛的死让德尔的精神再次崩溃。但是黑人科菲使用特异功能将老鼠复活,德尔狂喜,仿佛生命中又出现了希望的曙光。临刑之前,德尔还惦记着老鼠的安危,当狱警告诉他,老鼠已经被安置在一个充满幸福与关爱的地方——“老鼠庄园”的时候,德尔才安下心来。在监狱里,德尔从无助癫狂到心甘情愿地忏悔,人性的希望之光照亮了他迷失的人生。

四.结语

斯蒂芬·金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性格鲜明,哲学意蕴深厚,鼓励着人们充满希望地去生活,虔诚地坚持自己的信仰。在生活坠入黑暗的深渊,感觉人生无望的时候,可以迸发出人性的光辉,做到自我拯救。而在有力量帮助他人的时候,又可以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绿里奇迹》中,科菲是仁爱天使的象征,他就像阳光一般,用人性的光辉将黑暗罪恶的地方照亮,为众人扫除阴霾,创造奇迹。科菲牺牲自己的能量,对于众人进行的是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拯救,促使人们改变了对待生活的态度。而帕西与沃顿等人,却是恶魔的化身,将他人置于苦难之中是他们的快乐。但是德尔却因爱而被拯救,进行了由恶向善的转变,并最终偿赎了自身的罪孽。整部作品充满了人性之光,唤醒了人们灵魂的回归,这就是斯蒂芬·金的作品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斯蒂芬·金,《绿里奇迹》[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2]石拥军,恐怖面具后的人性表情——现代恐怖小说大师斯蒂芬·金作品的现实意蕴[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10)。

[3]朱星禹,从斯蒂芬·金的作品看通俗文学的价值[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4]童庆炳,文学审美特征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哥特救赎斯蒂芬
哥特兰:不依赖空气
锋利少女
轮椅上的天才——斯蒂芬·霍金
斯蒂芬·G·雷兹《完全音乐理论教程》述评
斯蒂芬·库里招牌动作之掩护投篮
斯蒂芬·霍金:探知外太空,保人类长存
张悦然:哥特少女已成熟
《烈日灼心》:一念之差,救赎一生
庄之蝶:欲望激流中的沉沦者
欧洲豪门英超最需“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