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大精神永放光芒
2020-09-06刘海泉周勇周雪梅
刘海泉 周勇 周雪梅
摘 要:“抗大精神”是延安精神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胜利的宝贵精神财富。坚定信念、勇于担当是抗大精神的灵魂,求真务实、实事求是抗大精神的精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抗大精神的标志,铭记初心、一心为民是抗大精神的核心,它们共同构成了抗大精神的主要内涵。新时代仍需弘扬抗大精神,激励和鼓舞着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辉煌业绩。
关键词:八九分校;抗大精神;当代价值
对有过抗大经历的人来说,巍巍太行、黄河之滨是他们生命记忆中的永恒。对有过抗大八、九分校经历的人来说,皖东大地、高邮湖畔是他们青春绽放永远的摇篮。
在那个民族精英共赴国难的年代,他们冲破重重封锁,从四面八方长途跋涉,历尽艰辛,齐聚抗大、齐聚龙岗,用他们的青春和热血铸就钢铁长城。
本文将穿越时空,重回硝烟弥漫的岁月,追寻龙岗抗大足迹,重温龙岗抗大历史,铭记、弘扬抗大精神,激发新时代奋力前行的力量。
一、烽火岁月——抗大八、九分校在龙岗
1、抗大第八分校
1941年4月,刘少奇致电中央军委,提议将新四军第二师军政干校升格为抗大分校。中央军委随即复电,同意在皖东设立抗大第八分校,归属二师直接领导,并和抗大总校建立正常联系。
1941年5月4日,八分校在安徽省天长县张公铺的葛家巷举行开学典礼。新四军副军长、二师师长张云逸兼任校长,副师长罗炳辉兼任副校长。开学不久,日军对淮南津浦路东发动了大“扫荡”。八分校随即撤出葛家巷,经曾家营、铜城等地,几经辗转,于同年秋天转移到天长县东北角的龙岗古镇。
在龙岗,校部设在真武庙,政治部等机关和女学员队安排在居民家中,教工人员和男学员分别驻在五神、大寺等10座寺庙,一部分住在周边的农户家里。操场设在镇的北面,上有土障碍、堑壕、跑道、沙坑、单双杠、篮球架等设施。
八分校驻训龙岗后,进行正规化办学。1943年5月,奉命校撤出龙岗,回驻靠近军部的张公铺。1945年大反攻前夕,最后一批学员分配到二师各部队和地方抗日民主政府,投入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2、抗大第九分校
1942年5月,抗大苏中大队改为抗大第九分校,新四军一师师长粟裕兼任校长。1943年1月,九分校南渡长江,抵达苏南溧水地区。同年4月,苏南反顽战役打响,九分校3个大队全部投入西线战斗,以劣势兵力和装备,阻滞了顽军的进攻,保证了新四军东线主力集中兵力重创顽军。但九分校伤亡惨重,100多人英勇牺牲,其中团级干部3人,营以下干部和学员105人。战斗结束后,他们转移到六合县的马集镇,在一片松树林里举行了追悼会。
1943年5月,九分校来到天长县大通镇休整。7月,移驻龙岗镇正规办学。1944年3月,奉命撤离龙岗,返回苏中战场。同年5月,改为苏中公学,为苏中抗日根据地培养各类专门人才。
3、八、九分校驻训龙岗缘由
一是环境相对安定。在反“扫荡”、反“磨擦”的斗争中,第二师坚决执行新四军军部和中原局确定的“坚持路西,确保路东”的方针,日伪军“扫荡”一次次被粉碎,国民党顽军反共摩擦的阴谋一次次破产,路东抗日根据地不断巩固、发展。龙岗位置偏僻,地处苏皖两省交界,又濒临高邮湖,河沟纵横,芦苇丛生,陆路交通极其不便,敌人无法在此长时间立足。
二是群众基础良好。早在1940年6月,天长县抗日民主政府就在铜城镇成立。随后,津浦路东各级党组织活动逐步由地下转入公开,对根据地各项事业实行统一领导。龙岗所在的铜城区是天长县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中共天长县委和天长抗日民主政府机关驻地。八分校未到龙岗前,当地商民抗敌协会就组织镇上的居民突击加工军粮,并为学员准备好了驻训的房屋和训练的场地。
三是建筑格局独特。龙岗,古称芙蓉岗,是一座千年古镇。它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明清时期比较繁华,曾出过皖东唯一的状元戴兰芬、韦氏文武双探花、陈门四进士等文化名人。镇上300多户有7成以上经营商行和作坊,商铺林立。镇内民居多为明清风格,厅堂院落较多,10座寺庙香火旺盛,住宿条件相对宽松。
4、八、九分校办学成果
从1941年秋至1944年春,八、九分校先后驻训龙岗,办学成果丰硕。
一是加强军政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军政干部。八分校4期学员,扎扎实实为新四军二师和皖东根据地培养出近2000名高素质的军政干部。九分校5期学员,为新四军一师和苏中根据地输送了3300多名军政人才。这5000多名干部,是我党我军的宝贵财富。
二是宣传发动群众,巩固了根据地群众基础。八、九分校驻训龙岗期间,路东根据地的群众基础空前巩固,军民关系如鱼水情深。在抗大的影响下,龙岗人民纷纷加入革命队伍。不足2000人的龙岗小镇,先后有100多名青年加入到新四军队伍。
三是坚持理论创新,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刘少奇的《民主精神与官僚主义》《论党员在组织上和纪律上的修养》、罗炳辉的《指挥员熟用手册》《关于三角式据点构筑和守备之要领》等论著,就是在这一时期撰写的。
四是积蓄革命力量,壮大了皖东抗日根据地。八、九分校在极其艰苦的战争环境中“越抗越大”。抗战胜利前夕,驻守在这里的新四军二师由组建时1个支队的3000多人发展壮大到4个旅11个团共3.5万余人,地方武装1.5万余人,还有根据地民兵10万余人。
二、精神不朽——抗大精神内涵解读
八、九分校在龙岗的岁月充分展现了抗大精神。
1、坚定信念、勇于担当
参加抗大的学员,有的是老红军,有的是新戰士,有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革命知识分子,还有来自海外的爱国华侨青年。他们身份不同、性格各异,但他们都毅然决然、离开家乡和亲人,从四面八方齐聚抗大。
抗大,这个自觉以民族兴亡为担当的大学堂,是革命的大熔炉。在这个大熔炉里,我们党始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把成千上万的革命青年培养成为英勇奋斗的革命干部和共产主义战士。
后来担任抗大八分校副校长、校长的罗炳辉将军,在《新华日报》上发表了一封慰问信:“亲爱的将士们,挺起胸膛来,尽量杀敌去吧!我们冲上去,把敌人赶出国土之外!愿你们珍重身体,努力杀敌!直到取得胜利,重整山河的时候,我们大家来痛饮一杯民族解放自由万岁的酒!”正是这种坚定的革命信念,为国为民的责任担当,完成了他从奴隶到将军的人生裂变,造就了人民军队历史上家喻户晓的一代抗日名将,也激发了许多青年的爱国热情和抗战必胜的信念。
崇高的信念使人壮怀激烈。八、九分校,五千学员,历经艰难困苦,无惧流血牺牲,始终高举民族解放的伟大旗帜,把自己的全部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正是抗大熔炉的锻造,成就了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支柱、提供了他们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
2、求真务实、实事求是
毛主席提出的“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务实地体现在抗大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文化提高上,每期学员前3个月时间集中学习文化,并实行分类指导。校部定期召开教学经验交流会,举办作业展览,表扬工作有成效、学习成绩优秀的教员和学员。
政治学习上,内容包括时事政策、政治理论和军队政治工作。时事政策主要由师部和分校领导作报告,政治理论主要讲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史,军队政治工作主要讲战时工作的性质和任务。
军事教育上,一方面,着重领会毛主席“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十六字诀游击战思想;另一方面,进行正规化攻防作战训练,其中营团以上和连级以下干部分别侧重学习大规模和小规模战术。
教学方法上,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师部首长和分校领导经常在龙岗讲课。许多教员,让身有长技的学员在课堂上现身说法。各学习小组自发研讨、交流,分享学习、战斗和生活经验。
日常管理上,特别注重在平时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锤炼作风。领导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军容风纪,起居作息,“严”字当头。在龙岗,有纠察队例行巡查,如果遇到学员着装不整或在饭店吃饭,都要严肃查处。
文艺创作上,八、九分校各学员队的墙报专栏、文艺表演,搞得有声有色。从晨曦初露到星月当空,操场上、课堂里、行军途中、劳动工地……哪里有抗大的队伍,哪里就有嘹亮的歌声。
3、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在敌人的封锁下办学,困难重重。抗大的课堂经常是流动的。寒冷的冬季,晴天,教室就在避风朝阳的院子里或围墙边;雨雪天,就转到光线昏暗的寺庙。炎热的夏季,大树下、竹林里就是天然的课堂。学员们自带小板凳,把膝盖当课桌。没有笔,削一根竹签;没有纸,扫一块干净的地;没有教材,教员们就自编自写。
抗大不但学习条件艰苦,生活条件也很艰苦。八分校刚到龙岗时,吃穿用度都很紧缺。官兵们就自己动手,纺线、织布、制衣,开荒、种粮、种菜,养猪、养鸡鹅鸭,以此来改善生活。他们经常分组搞生产比赛,数量多、质量好的,校部还予以表扬、奖励。在龙岗,至今仍流传着“罗师长点萝卜”的佳话。他点的萝卜个头大、又脆又嫩、还带点甜味。
苦难,也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就是在这种艰苦环境的磨炼中,许多人发现从做人做事到胸怀境界,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原本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阔少爷”、“娇小姐”,变成了能吃苦、有担当的革命战士。
正是抗大这所人生大学堂,铸就了英雄儿女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抗大师生不辱使命,完成了教学,一批又一批政治成熟、军事过硬的抗大学员走上领导岗位、奔向烽火战场。
4、铭记初心、一心为民
八、九分校在龙岗期间,继承了红军的光荣传统,按“三大纪律、八大注意”规范学员的一切言行。他们深知:人民就是天,群众就是地。
学员们在学习和训练之余,总会主动帮助房东扫地、挑水、划草。农忙时节,参加抢收抢种,更是常有的事。农历四、九,龙岗逢集。小镇上店铺多,摊贩多,赶集的人多,校部就派纠察队上街执勤,维持秩序。
在龙岗,至今仍流传着许多抗大的感人故事。抗大教员中的饱学之士,可在镇上找到“知音”谈古论今;文化低的学员可请房东当“先生”帮助补习功课;许多女学员和房东大妈情同母女;镇上的年轻人都愿意和抗大学员交朋友;衣服破了,房东大妈会悄悄补好;晚上学习或训练回来,有热水等他们洗脚。这些经受过战火和颠沛流离之苦的抗大学员,在龙岗找到了“亲人”找到了“家”。
1942年8月,八分校师生与地方干群举办联欢会。龙岗商民抗敌协会给八分校赠送一面锦旗,上书“抗大抗大,越抗越大”。八分校也回赠一面锦旗,上书“铜墙铁壁”,寓意龙岗人民像铜墙铁壁一样护卫着抗大师生。
抗大播下的革命种子在龙岗人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龙岗人让自己的子女去追随抗大的队伍,他们把对抗大学员的思念和对自己子女的思念联系在一起,把自家的命运、小镇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
三、不忘初心——抗大精神当代价值
“抗大精神”是延安精神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同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一道,伴随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共同构成了我们党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宝贵精神财富。
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仍然需要弘扬抗大精神。
1、要始终坚定崇高理想、信念担当
抗战时期,毛主席指出:“青年应该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抗大总校教育長罗瑞卿曾强调:“古人讲‘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共产党人应该‘眼观七路,耳听九方”。这多出的一“路”、一“方”,就是要把握政治路线、明确政治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一个政党的衰落,往往从理想信念的丧失或缺失开始。”十八大以来,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到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从“两学一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对理想信念集中“补钙”,9000多万共产党人正不断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作为红色基因的传承人,我们每一名共产党员都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勇挑重担,敢于担当,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继续奋斗。
2、要始终秉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当年,毛泽东在指导抗大工作时明确提出:“无论敌人用什么方法来进攻,我们都有一样办法对付,敌人用这一种方法打进来,我们用另一种方法打过去。”正是这种务实有效的教育培训,保证了抗大学员能够直接奔赴战场,对敌人展开有效的打击。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抗大主动挺入敌后办学,直接从战争中提取教学素材。这种“机动灵活”的办学方式,是一种大胆创新,彰显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这正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葆生机活力的法宝、成就伟业的思想基石。
今天,对于党员干部而言,要不断锤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品质与境界,一切从实际出发,彻底摒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养成科学的思想方法、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踏实履行工作职责,有效践行初心使命。
3、要始终不忘艰苦奋斗、锐意奉献
早在抗大成立之初,毛泽东就把“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规定为抗大教育方针的一项重要内容。他强调:“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与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不能脱离的。”
困难的磨炼使抗大师生作风硬朗、意志弥坚。在艰苦的抗战岁月里,抗大师生一手拿枪,一手拿锄,边学习边生产,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崇俭戒奢,励精图治,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打出了一个新中国,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成为伟大中国精神一部分,与日月同辉,与山河共存。
今天,如何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每一名共产党员必须牢记我们党的庄严使命,自觉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做好各项工作;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以脚踏实地、奋发有为的工作作风应对困难和挑战;把艰苦奋斗作为党性锻炼的主要内容,写好共产党员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人生新篇章。
4、要始终牢记依靠人民、服务人民
抗战时期在敌后办学可谓战争史上的奇迹。而这个奇迹只有在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才有可能发生。一部抗大的历史就是军民鱼水一家亲、同仇敌忾赴国难的奋斗史。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并始终不渝地贯彻到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正因为“初心”不忘,我们党才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才凝聚起巨大的前进力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进入新时代,弘扬抗大精神,要求我们党员干部:思想上,必须牢固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作风上,要倡导“眼睛向下,不要只是昂首望天”。行动上,“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几十年来,龙岗人民用心呵护着抗大旧址。他们把抗大在龙岗的那段历史当成自己的精神财富,一代讲给一代听,一代接着一代传。
今天的龙岗古镇,“养在深闺人初识”。抗大红色文化的挖掘传承、龙岗干部学院的规划设想,状元文化、芡实之乡的开发建设,一切都在紧锣密鼓地计划和实施当中。未来的龙岗,必将展现出她昔日的风采。
抗大走了,抗大故事却永远留在了龙岗小镇。作为一面精神旗帜,抗大依然高高飘扬在皖东大地;作为一座精神城堡,抗大永远伫立在共产党人心中。抗大精神无论过去、现在或未来,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血脉。
抗大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中华民族砥砺前行,永远鼓舞着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辉煌业绩。
抗大精神永放光芒!
【注】该课题由刘海泉讲授,2019年12月30日获第六届中共安徽省委党校系统县级党校组精品课。
作者简介:
刘海泉(1962.12---),男,汉族,安徽天长,中共天长市委党校,研究生,高级讲师,研究方向是党史党建。
周勇(1964.09--),男,汉族,安徽天长,中共天长市委党校,研究生,高级讲师,研究方向是党史党建。
周雪梅(1991.08--),女,漢族,安徽凤阳,中共天长市委党校,研究生,研究方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