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绵城市建设在城市市政基础设施中的体现与初探

2020-09-06邓霖覃金桃

建筑与装饰 2020年22期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邓霖 覃金桃

摘 要 基础设施关乎城市的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等顺利进行,同时还能展现城市现代化发展水平。当前,在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加入了海绵城市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建设较好地保持了自然本体特征,提高建成区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能力,符合绿色、生态、低碳的发展建设要求。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海绵城市建设在城市市政基础设施中的体现与初探进行探讨和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海绵城市建设;市政基础设施;低影响开发设施;可持续发展

引言

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降雨事件频发,对城市脆弱基础设施造成很大的压力,再加上快速城市化和建设用地的扩张,造成城市水系密度的减小,河道两侧被挤占,河道横断面变窄,水面率下降,自然的大排水系统受损。城市过分依赖人工城市排水管网系统(小排水系统),但是小排水系统建设标准较低,加上管理维护不善,使得小排水系统在降雨时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缺乏绿色雨水设施(微排水系统),不透水地面导致雨水快速汇集排放,大量雨水径流在短时间内被排放到城市内河水体,引发大规模城市内涝。

1海绵城市的内涵

海绵城市实际上是雨水资源科学管理与可持续利用的过程。以往的雨水资源管理策略是利用市政管网与河道快速排放。这种模式导致雨水大量排走,在增加市政管道排水压力的同时,也破坏了城市的水平衡。而海绵城市提倡“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的规划设计理念,通过可渗透路面、雨水花园、生态沟渠、人工湿地等生态基础设施,对雨水资源进行科学管理与合理利用,从而促成城市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海绵城市不仅仅是水问题的综合解决方案,更是提高生态系统服务水平的关键举措。生态系统服务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但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市“绿色基础设施”逐渐被“灰色基础设施”替代与割裂,其生态系统服务水平也受到强烈影响。而海绵城市的核心是从生态系统服务出发,通过保护原有生态系统、恢复和修复受破坏的水体及其他自然环境、低影响开发等措施构建水生态基础设施系统,从而构建城市的绿色生态发展骨架[1]。

2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资金不足。市政各类新建基础设施可满足现代城市发展需求,同时将政府业绩凸显出来。部分城市在建设过程中,由于新建设施对维修管理需求量不高,导致城市基础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工作未能受到重视。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设施出现老化现象,产生了大量的维护管理需求,这一现状和维护工作不平衡。

(2)对海绵城市理解不到位。一是认为建设了海绵城市就可以一劳永逸解决内涝问题;二是认为海绵城市建设等于种花种草,景观绿化都是表面功夫;三是认为海绵城市等同于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建设了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微排水系统)就能取代市政排水管网(小排水系统)和江河湖塘(大排水系统)。

(3)规划缺乏科学性。主要表现在缺乏前期研究,建设区域降雨情况不清楚,数字高程精度不够,土壤渗透性能不清,排水分区划分过大,排水组织不合理,所有地块的径流控制率全部一刀切;专项规划尤其是排水与防涝规划之间衔接性不好,造成海绵规划无法落地[2]。

3海绵城市建设在城市市政基础设施体现及管理对策

(1)道路及竖向系统。城市竖向系统是划定排水分区、确定行泄通道、组织雨水径流排放和设计排水管渠的依据,对城镇内涝防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影响源头减排设施(LID设施)利用率大小的关键因素。海绵城市建设中应特别注重城市竖向设计,充分研究城市道路标高和场地竖向。合理的竖向系统可大大降低甚至避免城市内涝积水的发生。随着城市开发建设进程的加速,因各种不可抗拒因素或者其他人为因素的影响,城市竖向系统也应随之做出更合理的调整,与之相关的规划也应适时进行调整或修编。

(2)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进行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建设适应性分析,选取综合坡度、城市建设、土壤透水性和地质灾害等因子,通过模型计算,得出城区范围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适宜建设区、不宜建设区与有条件建设区三种类型用地。在明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类型的前提下,规划进一步细化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管控分区,并因地制宜确定各分区的年径流控制率,细化城市总体年径流控制指标。最后,为了更好地指导下层级控规单元的编制与建设,规划采用分区建设指引的方式,引导分区内的调蓄设施、透水铺装、下凹绿地和雨水湿地等项目的建设。

(3)加大资金投入。针对城市基础设施管理过程存在的资金问题,应提高当地政府对设施维护方面工作的重视,重新树立城市管理理念,强化资金投入,提高维护基础设施相关工作资金比例。同时,为拓宽维护资金来源渠道,還可将民间资本引入其中,促使基础设施在管理机制及管理技术等方面形成创新模式。当前经济竞争激烈、风险较高,因此,要求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也应按照市场导向,不断创新投资形式。同时为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提供新的途径,转变传统的管理方式。在管理过程,可将融资模式引入其中,借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价值以及现金流量合理安排贷款,为大型项目的投资者开辟便利的融资途径。

(4)科学定量分析。基于现状因素和规划因素,考虑自然系统本身的敏感性和服务功能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确定规划范围的综合建设适宜指数,以涵盖90%原始林地的区域为海绵城市建设保育区,该区域生态敏感性高,侧重于生态本底的保护与维护;涵盖90%现状建设的区域为海绵城市建设开发区,为缓解城市开发建设带来的破坏生态自然等问题,该区域应最大限度地推进低影响开发建设;剩余区域为海绵城市建设缓冲区。

4结束语

海绵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的一次重要转型,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落实。海绵城市建设应避免形式上照搬硬套、规划上相互脱节、本底上设施缺乏等问题。海绵城市建设要以相关文件为指导,以科学定量分析为依据,从不同尺度进行海绵城市构建,修复和构建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系统解决城市水问题,实现城市水生态、水安全、水资源和水环境的综合提升,对其他城市的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许琦,孙钰,崔寅.“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绿色基础设施雨洪管理策略研究——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例[J].现代商业,2018(31):164-166.

[2] 金云峰,彭茜,沈洁.海绵城市中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与人的审美认识研究[J].中国城市林业,2018,16(4):12-16.

猜你喜欢

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视角下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建筑节能新材料应用探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