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本体,培养古诗词真实阅读能力
2020-09-06陈乃兴
陈乃兴
【摘要】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回归诗歌的本体特点,找到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通过分析意象、搜索典故、探究背景、体会个性等方法都能让学生把握古诗词的特点,进而走出学习困境,更好地品读古诗词特点。
【关键词】古诗词;阅读教学;初中语文
古诗词有着独特的音韵美、意象美,但是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专注于引导学生分析字词深意,探究主题思想,学习方法和其它文体相似,体现不出古诗词的本体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促使学生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赏析和审美情趣。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要把握其本体特点,从文化赏析入手,让学生真正提升阅读能力。
一、观物取象,把握思想情感
古诗词最大的特点就是有丰富的意象,作者将自己所观之景物和主观情感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意象,并用其表现自己的情感。古诗词教学要回归本体,就要建筑在文本、作者、鉴赏者三位一体的审美框架基础上,首先引导学生结合文本中的物象思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体会其艺术之美。
教授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的《渔家傲·秋思》时,笔者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一首展现戍边将士辛酸的作品,那么,它又选择了哪些意象呢?这些意象是否让人一眼就看出是边疆的事物,又给人怎样的感受呢?”学生首先找出了“雁、边声、长烟、落日、孤城”等意象,他们发现,其中有的意象是边疆独有的,如,“边声、羌管”等,而“落日”等意象虽然不具有代表性,但是在“长烟落日孤城闭”这样的语境中,也能展现出边疆独有的状态。笔者接着鼓励学生深入诵读诗歌,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学生首先体会到了一种悲凉的情绪,然后又感受到了一种沉雄开阔的意境:“边疆如此荒凉,而士兵又归心似箭,这样能更好地体现作者厌战、渴望和平的心态。”
在分析古诗词物象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古诗词是反映生活、抒发情感的作品,古诗词有着结合意象创造意境的创作观。这样的阅读就结合古诗词的本质特点展开,教学效果会更突出。
二、搜集典故,深化文化意识
要唤醒学生真实阅读的兴趣,就要促使他们感受到古诗词的文化特点,在古诗词中有不少典故,教师要将这些典故转化成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典故,并结合古诗词作品思考作者为何引用这些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这样就能让学生深化文化意识,提升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
笔者在教授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时将作者文章中用到的典故转化成了有趣的故事,如,结合“亲射虎,看孙郎”讲述了三国时孙权亲自射虎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孙权的豪情。此后笔者又鼓励学生自主寻找作品中的其它典故,并了解相关的故事,尝试用讲故事的方式将其说给其他的学生听。笔者鼓励学生思考:“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何要展现古人的豪情呢?作者自己的心情又是如何的呢?”学生发现这是作者担当密州刺史的时候创作的作品,它展现了作者想要建功立业的想法,所以运用的典故也都是古代的豪杰之士的故事,作者借助他们的形象表现了自己向往的生活。笔者继续鼓励学生思考在婉约词盛行的时代,作者创作这样一首作品具有怎样的意义。学生便开始深入挖掘作品的文化意义。
将典故转化为有趣的故事后,学生就会发现典故不再是难以理解的鸿沟,而是变成了探究古诗词奥秘的桥梁,他们的学习兴趣更浓厚,也能更好地体会到作品中的文化内涵。
三、追溯背景,学会知人论世
要让诗人本体回归作品,就要促使学生从诗人的角度入手探究作品的创作手法,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思考作者的生活境况,并基于知人论世的想法加以解读。这样学生就能体会古诗词“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特点,认识到“知其人,方能解其言”的赏析秘诀。
笔者在教授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鼓励学生结合作品的背景进行理解:“当时作者身在何处,生活状况如何?当时的社会又处于怎样的状态呢?”学生有所感悟:“当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停歇,作者辗转来到了成都浣花溪边,然而他好不容易得到了安息之处却被狂风吹倒。这时候他的内心一定十分悲伤、痛苦。”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可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却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是为什么?”学生结合作者的生平,发现杜甫有着浓浓的爱国情怀,因此,认识到他在这首作品中也表达了对天下人的祝福,但是忽略了自己的生活,这样就更能让人感受到杜甫“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高尚情怀。
在探究古诗词作品时,只有基于知人论世的思想,融入到作者所生活的年代中,才能更客观地把握作者的思想,对古诗词作品的理解也会更为深刻。
四、抓住个性,建构知识体系
诗人歌德认为,要理解诗人,就要去诗人的国度,所谓“诗人的国度”实际上就是诗歌独有的艺术世界,由于作者都是不同的个体,所以他们对诗歌的感悟和创作风格也各有不同。教师要鼓励学生分别感受作者的创作风格,并在自己的头脑中展开自主建构。
笔者在教授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的《石壕吏》的时候鼓励学生展开对比阅读,尝试结合杜甫的其他作品,展开分析,学生发现“三吏三别”等作品的创作风格都十分一致,展现了作者对现实的批判,展现了民众的痛苦煎熬。笔者鼓励学生思考:“为何作者的创作风格如此鲜明呢?”学生认为这可能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分不开。此后又鼓励学生回忆自己读过的其他诗人的作品,说说他们的风格是什么,并思考自己能总结出哪些不同的风格。学生发现杜甫的作品沉郁顿挫,展现民众疾苦;李白的作品挥洒自如,体现了豪放之气;李清照的作品婉约动人,展现了细腻的情怀,他们的风格各有不同,学生的头脑中也构筑起了和诗词风格有关的体系。
在赏读古诗词的时候,若能结合作品的独有个性进行分析,学生就能体会到作者固定的创作个性,这样他们就能举一反三,在阅读其它作品的时候也能大致了解其风格特点,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
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避免逐字逐句地讲解,避免让古诗词变得支离破碎,而要结合古诗詞的本体特点,引导学生在诵读中进行整体感悟。这样才能让课堂氛围变得更活跃,同时也能促使学生提升学习兴趣,把握古诗词的本质特点。
参考文献:
[1]何蕊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初中古诗词教学微探[J].上海教育科研,2012(03):91-94.
[2]孙琴.对如何有效开展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反思[J].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11(08):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