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教育之“道”,成就“有意义”的教育人生
2020-09-06
童文穗,广州市越秀区教师进修学校语文研训员,语文教育硕士,广州市东山区第二届“东教新星”,广州市越秀区基础教育系统“名教师”,2010年广东省基础教育骨干教师,省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省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骨干教师,省、市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学督导,越秀区“青蓝计划”创始人与卓越导师。长期从事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工作,被评为“英特尔?未来教育优秀培训者”、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2006—2010年)先进个人。
采访者:据了解,您从教已经三十多年了,这么多年来,从小学语文教师,到进修学校的培训教师,到区研训员,您一直以一种高度的热情投入教育事业,是什么让您一直坚守在教育战线上,而且始终充满激情呢?
童文穗:是“热爱”。教育符合我对“有意义人生”的追求。教师的工作虽然平凡,却意义重大。它不仅影响千万孩子的成长、千万家庭的幸福,还关系着国家民族的未来。“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教育是为国家培育人才的主阵地。“三尺讲台系国运。”教育是值得我们倾注所有热情,不断追寻,不断精进的最有意义的工作。 我刚出来工作的头几年,教师流行跳槽下海,我也先后有两次跳槽的机会,工资收入比当老师要高出两倍有多,我都毫不犹豫地放弃了。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是初心未改,甘之如饴地过着平凡而有意义的教育人生。
采访者:您认为好的教育是怎样的?好老师应具有怎样的特征?
童文穗:人们都把教师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好的教育,一定是有温度、有深度、能触及学生灵魂深处的。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好的教育能有效培育学生的生命自觉,充分尊重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关注他们的情绪体验和心灵成长,激发他们的潜能。好教育是“走心”的、“赋能”的教育,能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好老师是怎样的?习总书记已经为我们描绘了好老师的四大特征:“有理性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我非常认同。一名好老师,要有较好的自我认同,不过度依赖外部评价,心态平和而积极,能给学生以安全感。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全部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是激励、唤醒和鼓舞。”一个有着积极的自我认同的老师,他对学生的任何状态都会是接纳的。他会给予学生足够的爱与尊重、认可与赞美,会给足学生所需的心理营养。一个有着积极的自我认同的老师,他一定会有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愿望和行动,呈现出一种不断进取的生命状态。好老师对教育的追求不会停留在“术”的层面,一定会上升到对“道”的追求。得“道”之师,不论教育还是教学,都会呈现出一种较高的“境界”。
采访者:“教育要培育学生的生命自觉”。请问您作为进修学校的教师,在培训教师方面是怎么培育教师的生命自觉的呢?
童文穗:每一个教师的成长,关系到更多孩子的幸福,关系到未来一代筑梦人的健康成长。教师培训,是特别有价值有意义的工作。要想教师培训取得实效,必须尊重参训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更新理念,变革培训模式,改变参训教师被动接受的高耗低效的局面。上世纪末,我区率先在广州市开展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研究,以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等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建构了“主体发展”培训模式,向全市各区教師进修学校贡献了“东山经验”。跨入新时代,我们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实践,继往开来,高效实施各项培训。下图,是我区在近几年小学语文新教师培训的探索实践中建构的“混合立体”式培训模型:
新教师培训,时间和内容都十分有限。只有激发学员作为生命个体的自觉性,激活内驱力,增强教育的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幸福感,深刻认识教育的重要意义,从内心热爱语文教育,持续地自主学习,他们才能赢得发展的主动权,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我们采取的策略是“情意感召激活内驱力”,也就是以情激情。授课的教研员对教育的热爱、“青蓝计划”中名师新秀在课例展示与成长分享过程中展示的情怀与专业、技能培训的专家们细致专业的指导与大爱,都让学员们深深感动。学员们在感动中有效地强化了自主修炼、自主提升的意识。这样的培训,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从专业情义的角度提供了保障。
采访者:近几年,您开设了一门很特别的继续教育课程——《幸福女教师的修炼》,能说说您开设这门课程的初衷吗?或者跟我们介绍一下这个课程的基本情况?
童文穗:您的消息很灵通啊!《幸福女教师的修炼》是我近几年尝试打造的一个特色课程。课程内容切合现代女教师身心成长的迫切需要,可以有效减少教师职业倦怠。办这个班,虽然要花不少时间和心力,但我觉得很有意义: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幸福人!只有教师幸福了,学生才会幸福!所以,这个课程无关乎教学法,却与教学息息相关,具有“根部滋养”的作用。
这个课程,依据“身心合一”的理论,借鉴中国太极“形于外意于内,健于身养于心”的原理,从体态、神态、仪态、心态四个维度设计课程内容。每节课约一半时间用于简单、实用、高效的形体训练,另一半时间是交流分享幸福心法。我效仿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说理方式,运用短小精悍的故事、视频、图片,配合画龙点睛式的慧语,加上教师自身的人生体会,帮助学员开启自我觉察模式,学习积极思维方式,练习“转念”技能,学会爱自己、学会感恩,学会放下,突破自我限制。我还跟学员推荐阅读相关书籍,深化积极思维模式,弥补课内时间不足的缺陷。此课程从外在到内在,全方位提升学员的形体健康、外在气质和内在幸福感,有效帮助教师改变生命状态,正确处理各种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实现了“学习一个,幸福一群”的目的。
采访者:教研,是区域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大面积提升区域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关于怎样提高教研质量,您有什么想法和做法?
童文穗:我认为,能够解决问题的教研才是有效的教研。比如,六年级上学期语文,老师们第一次使用统编教材,在教学调研中,我了解到老师们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于是组织专题教研,每次教研解决一个问题:如重复选文怎么教?阅读策略单元怎么教?习作策略单元怎么教?有了问题的引领,使得每一次教研都能做到主题明确,目标集中,从而保障了教研质量。
教研怎样更好地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同样,我也以一连串的问题为驱动。比如,在关于阅读策略单元教学的教研活动中,我就提出以下几个问题:“阅读策略与阅读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小学生重点要掌握哪几种阅读策略?什么是“有目的地读”?为什么要学习“有目的地读”?策略单元与普通单元教法有何不同?策略单元教学要注意什么?”这些问题的设计有助于激活老师们的思维,增强教研的目的性和实效性。一般而言,投入与获得是成正比的。尽管教研人数很多,教研时间有限,我都尽量营造对话空间,尽量地给予老师们思考问题、讨论问题的时间,让老师们尽可能多地参与教研,增强获得感。
此外,我还通过“互联网+教研”的形式,建立线上学习共同体,让教师更多地参与教研,提高区域教研的实效。具体做法有二:一是运用UMU平台,共享教研资源,创设互动机会,让每个老师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让教研真正有“研”的味道。二是建立并维护年级教师微信群,通过这个互动研讨的大平台,随时随地组织老师们就某些问题进行研讨,为老师们答疑解惑,初步形成“共学共研共成长”的教研氛围,建立强有力的学习共同体。
第三,开创“多元对话、智慧共享”校本教研模式,提高学校老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与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区研训员要为一线教师提供专业引领和服务,要经常去学校进行校本教研。在参与校本教研时,我尝试改变我讲老师们听的单向信息传输模式,以问题为指引,让上课老师和听课老师发表意见,我再反馈点拨,形成一种多元对话,智慧共享的教研模式。这种模式,极大地激活了老师们参与的积极性,颇受老师们欢迎。
采访者:作为“英特尔?未来教育优秀培训者”获得者,能否谈谈您的获评感想?您认为未来教育的走向的是什么?基础教育应如何推动创新教育?
童文穗:英特尔?未来教育,它给了我一双思辨的眼睛,引领我步入思考的大门。用未来教育的独特视角,观照当前的课程改革,审视当前的有效教学研究,让我有许多新的感悟与发现,促使我的专业发展向前迈了一大步。非常感恩这段经历。
英特尔?未来教育是一个大型国际合作性教师培训项目。它以其特有的框架问题设计、项目学习、评价导向、反思学习、资源性学习等多种教育理念,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领域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为有效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课程改革注入了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它集当今世界最新的教育理念与方法于一体,某种程度上,它代表了未来教育的走向。
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核心是框架问题设计,特别是其中的基本问题,填补了国内问题教学研究中的空白,也是我们日常各学科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盲点。基本问题是“更具挑战性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能够揭示一个学科内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能有效地促进知识迁移,实现持久性的理解”的问题,具有抽象性、深刻性、迁移性、多元性等特点。将基本问题引入课堂教学,将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的长远价值。
基础教育如何培养创新精神?我认为最主要的策略是:大力培养、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因为任何问题的产生都蕴含着创新的因子。要做到这一点,最主要的是观念的改变。要认识到小问题中蕴含大智慧,要明确“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只要观念改变,所需要的技术就很简单,那就是会说七个字:“你有什么疑问吗?”教师每节课都要为学生创设质疑问难的机会,同时还要正确对待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欣赏、赞扬、鼓励每一个大胆提问的学生,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创新精神的萌芽生长奠定基础。
采访者:教师要有自我培训、自我提升的意识,学习、改变,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您是怎么看待教师学习的?
童文穗:学习是快乐的。学习是终生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开阔视野、扩大心量。学习可以让我们心灵不断成长、日趋丰盈。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停止学习,我们不仅要学习教育教学的专业知识,还要突破职业限制,多一点跨界学习。人生,需要海納百川的胸襟,和探求新知的精神。面对未知的一切,我们要永远空杯以对,相信一定会有惊喜在等待着我们。
“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也。”教育不能停留在“术”的层面,必须追寻“道”的高度。我们要牢记教育的初心,遵循教育的规律,通过认真的工作,持续而深远地影响人、感染人、成就人,体验教育事业的美好,成就我们“有意义”的教育人生。
(本报通讯员 邵健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