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为科学理论 指导“流动儿童”的语文学习
2020-09-06黄丽
黄丽
所谓“流动儿童”,是指“因父母务工种类不同而不断更换学习场域的儿童”。流动儿童由于其迁徙性,给连续性学习带来一定困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流动儿童学习行为进行研究。基于“行为科学”理论视野,教师可以对流动儿童学习行为及其产生原因进行深度研究,包括流动儿童学习需要、学习动机、学习目的等心理因素以及流动儿童彼此之间的互动因素、流动儿童与集体的关系因素等。只有基于“行为科学”理论进行研究,才能有效地指导流动儿童语文学习。
一、运用“行为科学”理论,引导学生语文学习行为
对于流动儿童来说,由于其父母忙于打工,因而导致其学习往往处于自由、放任的行为状态。“行为科学”通过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包括行为原因、行为动力、影响行为因素等,来调控学生的语文学习行为,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行为科学是一种社会科学。它能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发掘学生的语文学习潜能,开掘学生语文学习的创造性,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行为效能。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行为科学中的“活动理论”“激励理论”“效能理论”等,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行为进行临床指导。比如我班有三四个流动儿童,他们成天聚集在一起玩耍,其中有一个学生有非常的召唤力,其他的几个流动儿童对他言听计从。基于此,笔者引导他们将兴趣转换、投射到语文学科学习上来。他们几个热爱活动,为此,笔者将一些单元篇目整合、研发、设计成相关的系列活动,引导他们自主地参与、融入到活动中来。比如在学习《走进鲁迅》这一单元内容之后,笔者围绕教材的篇目,引导他们开展搜集鲁迅的生平资料,搜集他人对鲁迅评价,搜寻作家眼中的鲁迅等活动。在活动中,让非常富有召唤力的那位学生担任活动小组组长,对他们的小组成员进行指导、组织、协调。这些流动儿童的学习兴趣很高,他们借助互联网,下载了大量的资料,并且自觉地对资料进行梳理。在活动中,这些流动儿童不仅自己全面、深刻地认识了鲁迅,而且引导学生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了鲁迅,让鲁迅的形象在全体学生心中变得丰富、饱满起来。
二、运用“行为科学”理论,疏通学生语文学习心理
“行为科学”不仅仅是一门社会性科学,同时也是一门心理科学。一般而言,流动儿童在语文学习中往往有一种“习得性无助感”,这种“习得性无助感”是由于流动儿童在语文学习中屡次遭受挫折之后而形成的,具体表现为对语文学习的厌烦、厌恶设置反抗和对立,等等。运用“行为科学”理论,能有效地疏通流动儿童语文学习心理。通过疏通流动儿童语文学习心理,能正确地处理流动儿童语文学习需求、动机、行为之间的关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细致地观察流动儿童的语文学习行为,分析其内在的心理。不同阶段的流动儿童,其学习心理是不同的。对于流动儿童合理的学习需求,教师应当创设条件满足他们。通过创造条件,逐步接近学生期望值。而对于流动儿童的不合理、不正当、不科学的学习需求,教师应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加以说服。比如有流动儿童,在语文学习动机方面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在语文学习认知方面,对未来的语文学习不抱希望,甚至自暴自弃;在语文学习情感方面,缺乏足够的自尊心;在语文学习行为方面,表现为学习的不作为、慢作为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对流动儿童语文学习效能低下进行归因分析,并形成积极的疗治措施。比如针对流动儿童的语文学习情绪低下、情感单薄等表现,在遇到学习感人的语文篇目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流动儿童来分析,从而打开流动儿童的语文学习之门。比如,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是一个爱的单元,其主题是“父爱母爱”。在本单元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通过文章本身的感动,去触动流动儿童柔软的心间,引导流动儿童学习文本解读。教学《慈母情深》,筆者将经典章节的分析赋予流动儿童,让流动儿童从篇章中的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乃至于一个毫不起眼的标点符号入手,去学习文本解读。如从“揉的皱皱的毛票”“龟裂的手指”“母亲转身的动作的分解、细化”等细节描写,引导学生从中感悟母爱,并体会细节描写的好处。通过这样的教学,一方面引导流动儿童学习文本解读,另一方面教育感化流动儿童。
对于流动儿童的语文学习,教师要给予充分的心理关怀,疏导流动儿童的学习心理。要找准对流动儿童进行心理疏导的契机,充分运用心理疏导中的知觉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等,帮助流动儿童走出语文习得性无助的困境,重塑流动儿童语文学习的信心,增进流动儿童语文学习效能。
三、运用“行为科学”理论,提升学生语文学习品质
流动儿童语文学习行为改变一般要经历三个时期:一是“解冻期”,二是“改变期”,三是“冻结期”。所谓“行为解冻”,就是要消解流动儿童语文学习的不良学习习惯、学习心理等;所谓“改变期”,就是让流动儿童对语文学习形成一种认同、内化,进而让流动儿童的语文学习发生改变;所谓“冻结期”,就是指重新让流动儿童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对流动儿童好的语文学习行为加以肯定、表扬、鼓励等。
比如,针对部分流动儿童语文学习浅表化、机械化的行为,笔者在语文教学中,指导这些流动儿童运用各自的感觉器官参与学习。流动儿童不仅用眼睛看,更用手勾画、用脑思考、用心记忆。借助手脑并用、口诵心悟,能让流动儿童的语文学习注意力更为集中,能激发流动儿童语文学习兴趣。比如 综合式学习行为指导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比如部编版六上第四单元中的几个篇章《桥》《穷人》《在柏林》,都是一些小说。对于小说这样的一种文体,学生在小学阶段是第一次触碰、照面。由于小说精彩的故事情节、鲜明、饱满的人物形象,因而激发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小说文本的精彩性,全班所有学生包括流动儿童都卷入到文本的深度解读之中。对于流动儿童的文本解读,笔者更是给予他们鼓励,激发他们的文本解读兴趣。积极发掘流动儿童语文学习中的积极因素,点燃流动儿童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促发流动儿童的语文学习心理、行为的转变,提升流动儿童的语文学习品质。
运用“行为科学”理论,指导流动儿童的语文学习,重要的是尊重流动儿童,获得流动儿童的信任。作为教师,必须了解流动儿童学习行为发生、发展、变化的行为规律。选择正确的方式方法,对流动儿童的语文学习进行预测、引导、矫治,不断提升流动儿童的语文学习品质,增进流动儿童学习效能。
本文系江苏省十三五规划课题《流动儿童学习行为及其优化的案例研究》(课题编号:D/2018/02/134)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港城实验学校(小学部) (226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