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解“文”:实现语文教学双本合一的应然视角

2020-09-06顾玉娥

语文天地·小学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珍珠鸟合一学情

顾玉娥

所谓“人本”即以人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阅读教学首先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依靠学生。“文本”即以文为本,文本是阅读教学的基础,以文为本是阅读教学的核心,更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范例”。阅读教学中要“人本”与“文本”兼顾,做到人文合一,双本合一。那如何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实践“人”和“文”的双本合一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

一、考量学情,以“人”之基础彰显“文”之价值

语文教学凸显“人本”价值,首先要认识到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研制、教学策略的遴选、教学评价的实施,都需要针对学生这一群活生生的“人”,都需要以具体的学情考量为基础,应该在准确摸查学生具体学情的基础上展开教学,完全将“人”的因素容括在内,才能开掘出契合学生的文本价值。

比如,统编版五下《军神》一文的教学,从课后习题来看,编者将感受刘伯承的军神视为教学的重点,并鼓励学生紧扣描写人物动作、神态和语言的细节语言,了解将刘伯承称为“军神”的原因,但从学生的学情来看,这篇课文早在苏教版三年级就已经学习过。为此,教师针对学生已经理解内容、感受人物的具体学情,教学生之未懂得。首先,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以复习的方式概括课文内容,激活学生的认知经验;其次,出示已经学习过的课文,组织学生对比两篇文本在言语表达上的差异,圈画出统编版五年级课文中增加的人物细节,并聚焦这一部分,辨析这些语言对于展现刘伯承军神形象所起到的作用;随后,教师增设了通过沃克医生的口吻来讲述故事的教学任务,并感受故事中线索人物对于推动故事情节、刻画人物特点所起到的作用;最后,教师要求学生运用从这篇课文中学习到的方法,自主学习“阅读链接”中的《丰碑》,及时迁移运用学习策略,巩固学生的学习能力。

纵观这一案例,教师所有的教学操作都是在原本认识上的再度提升和深化,没有在学生已懂的内容上纠缠,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提升。这就是找准了“人”与“文”之间的链接点,从“人”的视角来解读“文”,实现了双本的悄然合一。

二、依循规律,以“人”之认知契合“文”之内涵

学生是“人”的生命个体,对于事物的认知有着其基本的规律,对于文本的解读与理解,也必然依循着这样的规律。因此,语文教學就需要从“人”的这一认知特点入手,无论是板块的设置,还是教学环节的实施,都要彰显“人”的因素,引领学生循序渐进地走进文本,经历理解、感知、鉴别、融合的学习历程,解读文本内涵。

比如,统编版六上《丁香花》一文,教师就从学生的视角设置了这样的教学:第一,初读文本,概括、了解课文分别描写了哪些丁香花?以小标题的方式概括:春天里、校园里、街道旁、细雨中;第二,统整联系,这些丁香花有什么不同之处,但又呈现出怎样的共性?感知丁香花纯净、素雅的特点以及在不同状态下的不同风姿;第三,评价辨析,古典诗词中的丁香结是哀怨、愁绪的象征, 但作者却认为是人生的财富,对此你怎么看?相机拓展作者的创作背景:弟弟病重,想借助于此文、借助丁香结,激发弟弟斗志,早日战胜病魔;4.高度融入,与自己的生活实践进行联系,你在生活中是否也曾经遇到过挫折,学习了这篇课文之后,你从丁香结中学习到什么?以后会以怎样的态度来看待人生中的困难、艰辛和挫折?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文本是客观存在的,学生只有用自身的意识和心灵去体悟和解构,文本才会引发出全新的价值,彰显出二次生命。在这一案例中,教师设置了“初读理解”“联系感知”“评价辨析”“高度融入”的四个板块,逐层递进、螺旋上升,完全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帮助学生完成了对文本内涵的深入解读。

三、尊重体验,以“人”之情韵丰富“文”之主题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多元解读的过程,教师不应以自身的解读来替代学生的个性化体验。言外之意,就是要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文本融合起来,鼓励学生阅读自己眼中的文本,让教材中的文本因为不同“人”的解读,而散发出独特魅力的光彩。

比如,统编版教材《珍珠鸟》,作者着重描述了小珍珠鸟一步步与作者接近的过程,最终得出了“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主题。一位教师依照常规方法引导学生品析描写小珍珠鸟的语句。很显然,学生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认知,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仅仅从文本描写小珍珠鸟的语句中,看到了小珍珠鸟的单维状态,没有能够看到语言背后所蕴藏的作者对小珍珠鸟包容的内容,甚至是鼓励;另一方面,也表现出来学生对“信赖”一词理解的全面:个体的单向努力,并不是信赖的全部,信赖应该是双方的。鉴于此,教师则鼓励学生再次回归描写小珍珠鸟的语句,并思考小珍珠鸟之所以如此大胆地一步步与作者接近,是因为什么?相机想象文本的留白:作者当时可能会怎么做? 让学生在感受小珍珠鸟行动的基础上,再现还原作者的做法,形成人与鸟的和谐统一,从而深化了学生对于主题“信赖”一词的理解。

四、整体把握,以“人”之思维整合“文”之资源

文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所包含的信息非常丰富,这些资源都基于文本的表达主题,而形成了统一的表达力量,但学生介入文本的阅读,不能以这种零散的方式呈现。否则,不仅与文本表达的归旨相悖,同时也违背了“人”的思维特质。因此,教师可以尝试采用整体把握的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在统整思维下,真正走进文本的内核。

以统编版教材五下中雷震的这首《村晚》为例,诗人借助水塘、水草、远山、夕阳、牧童、水牛等极具美感的事物,渲染出美丽、悠闲的农村傍晚时的美景图。比如,在描写自然景色之余,为什么诗歌的后面两行,对具有生命活力的牛和牧童进行描写?这是学生理解这首古诗内在意境的障碍点,如果教师生硬地讲解这是人景合一的境界,很多学生就会听得云里雾里。此时,教师相机拓展了张舜民的两句诗: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教师激活学生的对比性思维,将两句诗置放在一起,感受只有景物而缺乏了人物,将是一种怎样的意境?学生运用自身作为“人”的思维,融入到文本中,借助诗歌中的儿童认识到雷震展现的意境是悠闲自在、充满活力的,而张舜民的这两句诗则有荒凉、孤寂之感。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在自身对比思维之下,进行整体性关照,将自己的思绪、情感,都融入到诗歌的情境之中。此时,教师再相机渗入“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概念,学生就能真正体悟其中的内涵。

真正的语文教学,无外乎对“人”和“文”的关照,教师要积极尝试从“人”的视角和基础,去解构“文”本,更需要探寻“文本”与“人本”之间的链接点,从而实现人本和文本之间的和谐共生。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226000)

猜你喜欢

珍珠鸟合一学情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珍珠鸟
“三线合一”用法多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人剑合一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真”学习: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改进
高娜作品——合一园艺空间设计
说谎的珍珠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