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线路背景下京杭大运河沿线城镇历史地段保护
2020-09-06徐皓
徐皓
文化线路作为人类文化遗产保护的新遗珠,是由于人类对文化遗产的认识不断丰富、发展,从中发现的新的文化遗产新思路。这种将文化线路作为基点的遗产保护是一种特有的文化资源线形或带状区域内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群落,会受到其自身的组成结构、自然资源环境和映射范围的影响,形成一种繁杂的、全方位的文化体系。另外,文化线路具有对外的、变动的等特点,为文化遗产保护区域不断提供新的佐证,这对于文化遗产的不断延伸扩展有着创造性意义。
“文化线路”的发展背景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一个拥有悠长历史的国家。随着时代的发展,从古流传至今的文化遗产资源就显得弥足珍贵,大运河凭借其悠久性、文化价值高、典型性的特点,当选我国线形区域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作。依据大运河在每个时期的修建范围、繁华程度和航运规模,大运河的发展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初步成型时期,指的是隋朝之前的大运河开掘时期;第二,繁荣壮大发展时期,指的是隋唐时期至北宋时期,这是大运河系统更深层次丰富和完善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大运河是十分繁荣鼎盛的;第三,再次繁荣发展时期,指的是元、明、清朝代时期,这个时期的大运河实现了南北通航,这样的局面促使大运河的发展更加繁盛。京杭大运河作为我国著名的运河之一,其沿线城镇历史的保护不仅会给举国上下的历史保护举措带来标志性的案例,也会重新激发国家对历史文物保护的重视程度。
做好大运河沿线的历史保护,首先应该对沿岸历史资源做以充分了解,走访登记,将收集到的信息做以有效整理,然后通过科学性研究,对其从整体上进行合理的保护方案设计,还原大运河遗产的原貌并加以保持,维持其真实面貌,最后,对大运河沿岸历史资源的保护,还要联合相关政府部门出台有力规定,建立统一标准的管理制度,加大有效展示和宣传,激发沿线群众居民参与遗产保护的积极性,促使其从基层做起,全民参与遗产保护活动。
现阶段,我国已经成立了由19个线形区域文化遗产约25万公里线形要素构成的国家线形文化遗产网络,京杭大运河作为文化线路遗产保护的典型代表,其保护方案和申遗举措对我们其他运河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申遗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大运河线路长、历史事件长,且至今仍能正常使用,虽然各个时期的文物遺产保存程度不一样,但依据文化线路的定义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重新认识和研究,就能从新的角度发现不一样的内容。这种情况对长城、丝绸之路文化线路、茶马古道文化线路都有深刻的影响。
大运河遗产的特点及意义
大运河遗产的特点有以下几点:第一,大运河遗产是具有整体性的,大运河遗产是大自然与人类文化遗产完美融合的产物,是古代与现代、物质与非物质的文化融合;第二,大运河遗产是一个系统的产物,其涉及范围广泛,内容繁杂,不仅包括了大运河本身,还包括了运河沿线的周边产物建设,依河而建的城镇、街道以及大运河周边的自然环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第三,大运河文化遗产是运动的,这是由于大运河至今仍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着其基础的作用,一直是运动着的。
大运河遗产是我们古代伟大的工程之一,其历史意义是非同凡响的。第一,文化意义。大运河遗产作为片形区域文化遗产的代表产物,其包括历史、艺术、科学和文化,这些价值均属于文化意义的范围;第二,政治意义。大运河遗产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建设的一条生命带,是为了联通南北水域、航海经济的一条政治稳定带,它因政治而生,因政治而发展,并且体现了不同时期的历史精神。第三,经济意义。大运河遗产作为历史文化线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通过文化遗产旅游的方式,向世人展示它的魅力,并且作为群落型文化遗产,其经济意义更加明显,科学规划其文化发展路线,不仅可以带动大运河沿线地区经济发展,而且可以使大运河遗产的保护工作落到实处,进一步促进大运河遗产保护工作;第四,教育意义。大运河遗产在向群众展现历史文化的过程中,既提高了群众对历史文化遗产珍贵性的认识,也为我国民族统一精神贡献了其自身的力量,更激发了群众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历史保护
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历史保护在发展迅速的现代,首先要从源头做起。第一个方面要做到,从文化线路资源方面着手调查,利用考古技术、勘察手段,对资源材料进行整合梳理,掌握文化线路上资源遗产的大体情况,对我国文化线路的遗产有整体把控。由于文化线路遗产的涵盖范围广、地域跨度大,所以,在进行资源调查时,首先要以科学为基础,确定其范围,在范围内对文化线路上的各个节点进行分类管理登记。如:历史村落、文化景观等,依据文化遗产分类的规定进行记录。另外,要科学分析文化线路遗产的地理资源环境、产生的影响以及文化线路遗产的意义。第二个方面,文化线路遗产保护需要硬性规定来支撑。当前阶段我国正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编制的大运河、丝绸之路等的保护总规划是首次尝试出台的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制度,也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历史上一个重大的举措。只有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原则保护方案的设计,设计根据不同环境不同地域特点的保护措施,清晰划分保护范围、保护期限,规定保护原则、重点,才能为全面详细的保护提供牢靠的基础。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勘察实地和基础材料的补充编制,为遗产的保护提供基础依据。第三个方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当前阶段,我国在文化线路遗产方面的保护工作,缺乏重点,基础工作不牢固,所以需要尽快建立全面的法律法规,扩大宣传范围,激发群众的保护积极性,尤其是针对大运河等区域跨越度大的文化线路遗产,更应该建立专门的保护法律法规,加深对其的保护力度。
针对区域跨越度大、文化遗产分布密度大的文化线路遗产,主要开展保护技术、保护方法和具体实施等各方面的联系分析,构建全面的跨地域、跨部门的保护管理制度,并科学调动各个部门。同时,还应建立相关的管理部门,联合全方位的专业机构,夯实管理基础,清晰其部门之间的保护责任划分,由其特点分配相关工作内容。例如:大运河南北走向,沿线绵长,分布范围较广,跨越省市较多,涵盖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所以大运河沿线的30多个城市组成了大运河保护与遗产城市团队,并设有专门的部门进行管理,负责大运河的一切项目活动管理事务。
作者单位: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