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鸠摩罗什译《金刚经》中的“思量”

2020-09-06董纳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4期
关键词:金刚经思量

摘  要:本文通过对比《金刚经》的同经异译和梵汉对勘,认为经文中“思量”的实际含义并非“考虑;思考”,应将其看做一个述宾短语,理解为“思考其容量”。汉魏六朝时期,复音词大量出现,“思量”作为其中之一,最初以短语形式出现,结构和用法不稳定,后期在发展中迅速固定下来,作为双音节词使用。

关键词:《金刚经》;思量;同经异译;梵汉对勘

作者简介:董纳(1993-),女,白族,云南人,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古代汉语。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4--02

一、引言

“思量”最早见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经》中也出现了“思量”,读经者大都默认经中的“思量”是一个双音节词,意为“思考;考虑”。有的书更是直接将“思量”对应梵文manas(意;心思)作解释。江味农先生在讲解《金刚经》时说:“‘思是窥测,‘量是度量,言不可以心思去窥测,不可以数目去度量。”对比直接将“思量”看做“思考”或“心思”的解释,江先生的解释无疑更准确。通过对比《金刚经》的同经异译和梵汉对勘,笔者认为该词应理解为“考虑其容量”更为合适。

二、《金刚经》中“思量”的同经异译对比

《金刚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在佛教史上被多次翻译,现存六本,分别是:鸠摩罗什译本、菩提流支译本、真谛译本、笈多译本、玄奘译本和义净译本。其中,以鸠摩罗什译本流传最广。

对比《金刚经》存世的六个译本,罗什译作“思量”的部分,在其他译本中不尽相同:

菩提流支译为“思量”,与罗什同。

真谛译作“数量”。“数”作动词,读作“shǔ”,“量”为名词作宾语,“数量”是动宾结构,意为“数得其量”。

玄奘译作“取量”,义净译作“知量”,均是动宾结构的词语,可谓是最精准的翻译,既符合梵文原意,同时也符合汉语表达。

笈多译作“量受取”,笈多的翻译多忠于梵文原文,“量”提前至动词前,是受了梵文原本词序的影响。虽不符合汉语表达,但大致也可看作动宾的结构。

对比同经异译,“数量”、“取量”、“知量”和“量受取”,“量”均为名词成分做宾语,可见“思量”中“量”也应作名词解。

三、从梵文《金刚经》看“思量”

《金刚经》中“思量”主要集中在《妙行无住分第四》,参考黄宝生先生的《梵语佛经读本》,其梵汉对勘如下:

tat  kasya  heth (何以故)yah(那样的)subhūte(须菩提) boddhisattvo(菩萨)‘pratisthito(不住着)dānam(布施物)dadāti(给)tasya(他)subhūte(菩提须)punya-skandhasya(功德的聚合;功德藏)na(否定词)sukaram(容易)pramānam(量)udgrahītum(举起;受持)

【罗什译】何以故?若菩萨无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菩提流支译】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聚不可思量

【真谛译】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无执着心行于布施,是福德聚不可数量。

【笈多译】彼何所因?若善实,菩萨摩诃萨不住施与彼所,善实,福聚不可量受取。

【玄奘译】何以故?善现,若菩萨摩诃萨都无所住而行布施,其福德聚不可取量。

【义净译】何以故?由不住施福聚难量。

【今译】为什么?须菩提啊!不住着而布施的菩萨,他的功德藏的量难以被知晓。

通过对梵语文法的分析可知,复合词“功德的聚合”(punya-skandhasya)的语法范畴是阳性单数属格,在句子里作中性单数业格“量”(pramānam)的定语。“受持;举起”(udgrahītum)为动词不定式,这里也可以理解为“把握;得知;获得”。这一部分要表达的是:不住着相而布施的菩萨,他(菩萨)的功德的聚合的量不容易把握。所以,“思考”真正的对象是“量”。

如果把译经中的“思量”当做一个复音词理解为“思考”义的话,“思考”或“受取”的对象就变成了“福德”而非“量”,这与梵文原义不符。

tat(它)kim(何如)manyase(思維)subhūte(菩提须)sukaram(容易)pūrvasyām(东)di?y(方)ākā?asya(虚空)pramānam(量)udgrahītum(举起;受持)

【罗什译】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菩提流支译】须菩提!于汝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真谛译】须菩提!汝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数量不?

【笈多译】彼何意念?善实,可前方虚空量受取。

【玄奘译】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东方虚空可取量不?”

【义净译】妙生!于汝意云何?东方虚空可知量不?

【今译】你认为怎样?须菩提!东方虚空的容量容易得知吗?

该句梵文原意为:“东方虚空的容量容易得知吗?”句义中“考虑”的对象是“容量”,“虚空(ākā?asya)”作为阳性单数属格,只是修饰“量(pramānam)”的定语。将“思量”理解为“思考”,该句被理解为“东方虚空可以去思考吗?”,“思考”的对象变成“虚空”,与经典原义不符。

如上文所述,《金刚经》中的“思量”不表示“思考”,那鸠摩罗什怎么翻译“思考”义呢?同样根据梵汉对勘,笔者发现经文中“不可思议”的“思议”对译梵文的“思考”:

(1)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金刚经·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梵文】:api tu khalu punah subhūte ‘cintyo ‘tulyo ‘yam dharmaparyāyah

其中,acintyo 一词意为“不可去思考的”。a表否定,cint 意为“想;思考”,罗什翻译为“不可思议”。

可见,鸠摩罗什译《金刚经》中“思量”与“思议”分工十分明确,“思量”对译“pramānam udgrahītum ”,而“思议”对译“acintyo”,不出现混译。

四、罗什译经中“思考”义的翻译及“思量”的使用情况

“思量”在罗什译经中使用频率很低。据考证,罗什于弘治四年开始翻译经书,弘治四年完成的经书有:《坐禅三昧经》(弘治四年)、《阿弥陀经》(弘治四年二月),《弥勒下生经》(弘治四年二月),《贤劫经》(弘治四年三月)、《思益梵天所问经》(弘治四年十二月)、《金刚经》(弘治四年)等。 这些作品中几乎不出现“思量”,而多用“思”、“思惟”、“思议”、“思念”来翻译“思考”义。如:《坐禅三昧经》中,以“思惟”译“思考”;《阿弥陀经》用“思议”表示“思考”义;《弥勒下生经》中,用“思惟”表示“考虑”义;《贤劫经》中,用“思念”、“思惟”和单音节词“思”表示“思考”义。例证如下:

(2)一心思惟生灭故老死灭,有灭故生灭,爱灭故取灭……——《坐禅三昧经》

(3)如是思惟不令外念,外念诸缘摄之令还,是名生忍。——《坐禅三昧经》

(4)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阿弥陀经》

(5)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阿弥陀经》

(6)汝等比丘,当思惟无常之想。——《弥勒下生经》

(7)阿难,汝还就坐,听我所说。弥勒出现,国土丰乐,子弟多少。善思念之,执在心怀。——《弥勒下生经》

(8)心思众生由犯秽行堕在恶趣,为之愁悒愍伤雨泪,是曰一心。——《贤劫经》

弘治四年十二月译成的《思益梵天所问经》中“思量”仅出现三例,且这三例均可释为双音节词,表示“考虑;思考”。除此,仍多用“思念”、“思惟”和“思”表示“考虑;思考”义。

(9)当知是人能善思量起于善业。——《思益梵天所问经》

弘治五年及以后,“思量”的出现频率增多,用于翻译名词和动词的“思考”,此处不再举例。

当“思量”用来表示“思考”后,罗什换用“不可计数”、“不可称量”来表示“受取量”,如:

(10)其佛国土以阎浮檀金琉璃为地,纯以菩萨为僧,无诸魔怨,所须之物应念即至,佛寿无量不可计数。——《思益梵天所问经》

【同经异译1】:以斯光明而照菩薩因作佛事,其佛國土無有魔事無所妨廢。佛言迦葉:又彼如來壽無有量。——《持心梵天所问经》(竺法护 译)

【同经异译2】其佛国土阎浮檀金琉璃为地,纯菩萨僧,勇猛降伏诸魔怨敌,所须之物应念即至如兜率天,佛寿无量不可计数。——《胜思惟梵天所问经》(菩提流支译)

“思量”在罗什的译经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词组到复音词的变化,这一变化过程十分迅速。

中原典籍中,“思量”较早出现在魏晋时期写就的《三国志》中,意为“志趣和气量”,这一用法在虽然少见,但在清代的作品中也有出现:

(12)黄权弘雅思量,李恢公亮志业……咸以所长,显名发迹。——《三国志·蜀志·黄权传评》

(13)怎麼今日就這樣驕其妻妾,思量高尚?——《一片石·宴閣》(清·蔣士銓)

后世的文獻中,“思量”固定为一个复音词,表示考虑、商量、想念、相思、心思等意义。

五、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大致可以推断出“思量”一词或成词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由短语发展而来。在成词之初,可能有三个用法:一个是表示“志趣与气量”的联合短语;一个是述宾短语“思考其容量”;还有一个是联合式短语“思考和衡量”。

根据语料库信息,我们大致可推导出这三个用法出现的时间先后,第一个和第二个用法出现的时间较早,第三个意义出现时间相对较晚。

第一个意义虽然少见,后世文献中也有所保留;第二个用法如昙花一现,很快就消亡了;而第三个结构与意义逐渐固定,发展成了“思量”一词常用的“思考”等义。

“思量”由词组变成双音节词的过程,也大致体现了中古时期复合式复音词发展的规律之一:词组—固定结构与意义—双音节词。

参考文献:

[1]《汉语大词典》编纂委员会.汉语大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1994.

[2]丁福保.佛学大词典[Z].上海:中国书店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金刚经思量
A Brief Research on the Hakka Dialect in the Novel Ling Nan Yi Shi
从敦煌写经看唐代《金刚经》的版本与流传
豪放之后益思量——论苏轼离别词对悲感的超越
《金刚经》六种译本差比句式研究
“金刚经”炼成记
秋夜小酌
郑淑万
英藏西夏文《金刚经》残片考辨
纵横联系揭本质 反复思量定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