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古典小说中典型人物形成过程及突破

2020-09-06何松涛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4期
关键词:典型人物类型化突破

摘  要:典型人物具有鲜明的、独特的、丰富的、完整的性格特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凝聚着作家对社会、历史和人生深刻的认识和反思。典型人物的刻画,在酝酿、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大约经历了四个阶段。

关键词:典型人物;类型化;典型化;突破

作者简介:何松涛(1980-),男,四川南充人,南充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育系讲师,本科,研究方向:古典文学、古代诗词、课程与教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4-0-02

古典小说之发轫可追溯到记载“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神话传说的《山海经》,继而有开创鬼神狐妖、梦幻离魂的六朝志怪小说,以及六朝志人小说和唐传奇的异人小说;从追求情节的离奇到人物描写的奇异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在它们的基礎上,后人继承创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在不同领域拓荒建树;《金瓶梅》为世情小说的作创造奠基了众多写作章法;《聊斋志异》作为志怪小说艺术创作的顶峰发展了鬼狐故事内涵;《红楼梦》作为世情小说的集大成之作,其艺术特征被誉为“浑然天成”。

这些小说能使才子佳人、贩夫走卒等手不释卷,在茶余饭后、勾栏瓦肆中津津乐道,究其原因不外乎它们给人民塑造了一大批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各具神采的典型人物,甚至个别文学人物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的精神寄托。

古典小说的永恒魅力更多在于典型人物,因为典型的人物具有鲜明、独特的性格特征,表现出不同于他人的思想情感、心理特征、语言行为;能表现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完整性,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凝聚着作家对社会、历史和人生深刻的认识和反思,表现着丰富真实的人性,体现着作家的人物注意关怀,因而必然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而典型人物的刻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酝酿、形成和发展过程。这期间大约经历了四个阶段:

1.单一类型化

人物刻画单一化、个性化、平面化,以《三国演义》为代表。它能抓住人物最突出的特点,甚至夸大历史人物的主要性格,舍弃性格中的次要方面,使得人物性格特征显得较单一和稳定。在单一、稳定乃至夸张中呈现出一种单纯、和谐、崇高的美。

如通过秉烛达旦、封金挂印、过五关斩六将等事件来刻画关羽的忠义;通过鞭打督邮、大闹长坂坡等来刻画张飞的粗豪爽直;通过火烧博望、草船借箭、空城计等表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因为这些情节很个性、很生动,因而突出了人物的主要特征,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2.开始典型化

人物的开始典型化以《水浒传》为代表。金圣叹道,“《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它主要善于从阶级意识、人物身份、经历去描写人物的立身行事,并且使人物性格在环境的制约下有所发展和变化。

如林冲和杨志,他们在上梁山前,都是军官,都有一身好武艺,都没有料到会上梁山作“强盗”。对林冲来说,由于高衙内看中并调戏他娘子,他逆来顺受;后来又陷害他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林冲又忍;在野猪林,差点被杀,他再忍;到沧州看守草料场,高衙内仍未放过他,又派人来害他性命,这时他才忍无可忍,奋起反抗,被逼上梁山,由此可见其性格变化的全过程。而杨志则不同,第一次丢了花石纲被罢官,他采用了贿赂手段,希望能恢复官职,结果四处碰壁,只得落魄卖刀,无意杀了泼皮,被判充军大名府,在充军过程中,受到提拔后,他感激零涕,死心塌地为朝廷卖力,直到第十五回“智取生辰纲”后,被逼无奈,才亡命江湖,落草二龙山。

这两个人经历不同,都与他们的阶级出身有关,杨志是“三代将门之后”,所以一心不忘“封妻荫子”,不忘做官。而林冲出自枪棒世家,有正义感而苟安于现状,不是被逼走投无路,他是下不了决心的。

可见《水浒传》描写人物能紧扣人物身份、地位、经历和遭遇,在变化中写出人物的个性来,从行动中去刻画人物的性格。这种人物刻画方法是作家自觉意识的体现,也是文学自身发展求变的体现。

3.完全典型化

《金瓶梅》在人物塑造方面,开始注意把人物放在典型环境中去刻画,写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如西门庆既自私贪婪又轻财好施,既凶残粗暴由斯文有礼,既无情又多情。

这种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不仅通过言行去体现,甚至通过衣着去刻画。在潘金莲还是盲从无知的少女时,她的穿着打扮俨然就像一个成熟妇人;在与武大郎成亲后,她更是打扮得花枝招展;武大郎死后,她嫁给了西门庆,更是沉迷与穿着打扮,变化无穷,花样百出。从性格上讲,潘金莲是个恶毒的人,她将丈夫武大郎杀死,又将宋慧莲逼死,将李瓶儿气死,又将官哥吓死,对西门庆的其他女人更是极尽压迫、欺凌之能事。她对服饰的要求越高,性格中跋扈的成分就越明显。作者将人物的形象和性格通过服饰表现出来,带给读者无穷的联想和思考空间。而这只是《金瓶梅》人物刻画完全典型化的冰山一角。

总之,《金瓶梅》中的人物性格都不是单一的、平面的,而是多层次、立体的。它为古典小说创造高峰的来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完成典型化

典型人物的最终完成以《红楼梦》为代表。它运用多种艺术手段突出人物性格特征,在人物出场中,抓住特点,使其与众不同;在重大事件中,发展特点,使其与众不同;在比较、对比、细节、侧面等描写中,皴染、“重复”表现某些特点,使其与众不同;既表现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面性,又有意隐藏,让读者慢慢品味、细细探索、会心莞尔。且看对王熙凤的外貌刻画:

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

清代言妇女美,在娇羞媚态,服饰“不贵精而贵洁,不贵丽而贵雅,不贵与家相称、而贵与貌相宜”(清·李渔)。此处极力铺陈王熙凤集珍珠宝玉一身的妆饰,透出她占有财富的欲望,暗示她的贪婪与俗气,侧面反映了她的内心的空虚。

再仔细一瞧,那“丹凤三角眼”、“柳叶吊梢眉”,苗条的身量,“风骚”的体格,不露的威风,使人感觉这位贵族少奶奶貌似可喜实则可畏。而据《麻衣相法》言,三角眼吊梢眉乃为狠毒、性巧、通变、斜淫之相。再看一处: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

此段文字充分表现其善于逢迎的性格特点,有一箭四雕之功效:一是讨贾母的欢心,二是使黛玉感到温暖,三是让邢、王二夫人感到愉悦,四是让迎春、探春、惜春三姊妹觉得内心平衡。

5.典型的突破

在典型人物刻画上,《红楼梦》不仅完成了典型化,而且还做到了典型人物刻画的重大突破。

首先抛弃了冗长地描述心理“过程”,以“点染”的手法,写出一个个精彩的心理“场面”,传达出特有的神韵。例如写贾宝玉为表达爱情,对林黛玉说:“你死了,我做和尚。”林黛玉闻言后:

登时将脸放下……直瞪瞪地瞅了他半天,气得一声儿也说不出来。见宝玉脸上憋得紫胀,便咬着牙,用手指头狠命的在他的额颅上戳了一下,哼了一声,便咬着牙道:“你这……”,刚说了两个字,便又叹了一口气,仍拿起手帕子来擦眼泪。

这里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哼了一声,半句话,都生动逼真地表现出黛玉受到极大震动时剧烈的心理活动。宝玉的话,触及了黛玉内心深处最敏感、最隐秘的痛楚,把希望、追求、幻想、恐惧和盘托出,有悲伤、有愤慨、更有肝肠寸断的爱怜。这种心理点染的手法,为读者进行创造性欣赏提供了无限的空间。

其次使用逆笔,似褒实贬,似贬实褒。例如《西江月》: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裤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

一是作者假托封建卫道者的口吻,对宝玉的似贬实褒,巧妙地歌颂了宝玉反封建的叛逆性格,暗示了小说为宝玉安排的悲剧结局。二是作者用“正文反作”手法,赞赏宝玉对封建主义采取的玩世不恭的态度,歌颂他不向世俗屈服,勇于反抗的精神。

这种逆笔的写法还体现在薛宝钗和林黛玉身上,宝钗是否定性人物,作家却把她写成美丽端庄、才华出众、博学多识、豁达大度;黛玉是肯定性人物,作者却写成尖酸刻薄,争强好胜,目空一切,不肯让人,且体质纤弱,喜怒无常。读者如生活阅历不够,文化修养不深,阅读体验或产生错位之感。

再次好用曲笔,描写人物时不加评论,而且反面文章正面做,让读者去咀嚼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例如秦可卿死后,贾珍的情态:

贾珍哭的泪人一般,正和贾代儒等说道:“合家大小,远近亲友,谁不知我这媳妇比儿子还强十倍。如今伸腿去了,可见这长房内绝灭无人了。”说着又哭起来。…… “如何料理,不过尽我所有罢了!”

作者直书其事,似乎很客观。但只要仔细体会一下,作为公公的贾珍为什么那样的痛哭儿媳,甚至越制使用楠木棺材?这种曲笔须处处留心,时时在意方可意会。

一言以蔽之:典型人物是文学作品的灵魂和眼睛,它具有复杂多变的性格和丰富的内涵,往往蕴含生活的真实、艺术的独创、作家的真情。了解典型人物形成的过程,对古典小说的阅读以及当代文学的创作当有醍醐灌顶、柳暗花明之效。

参考文献:

[1]程革,文学概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62、163、164、168.

[2]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215、224、229、239、330、331.

[3]郭玉衡,中国古代文学史(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76、377、378.

猜你喜欢

典型人物类型化突破
新时代新闻媒体如何做好典型人物报道
做好典型人物报道的若干思考
我国警察盘查行为类型化分析
行政诉讼类型化之批判——以制度的可操作性为视角
探索典型人物报道的融媒体采编创新手法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民事一审撤诉的类型化研究
网络典型人物报道的“三度”——以江西网连续发掘全国重大典型人物报道为例
新都市爱情电影的类型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