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传播背景下虚拟社会对青少年社会信任的影响及应对
2020-09-06王思淼
王思淼
摘 要 智能传播时代,数字媒介发展为现实社会构建了一个以网络传播符号代替现实本体沟通与交往的网络社会,即虚拟社会。虽然虚拟社会的行为主体仍是处于现实世界中物理存在的人,但由于网络传播本身具有的隐蔽性以及虚拟性,使得网络使用者在虚拟社会中呈现的自我形象及传播的信息可能与其在现实世界中相比有很大的反差和矛盾冲突。这样的反差和冲突对尚未形成现实社会完整认知的青少年产生的一系列影响可能导致这一群体的社会信任及行为发生改变:对智能媒介传播信息的判断与抓取,对社会客观衡量标准的认知与质疑,对互联网人际信任模式的探索,对虚拟与现实自我形象的认知与建构等等。文章旨在思考智能传播背景下的虚拟环境对青少年群体的现实社会信任产生的影响及改变,分析其具体的影响内容,追寻其根源,并进一步探究处于“可塑的过渡期”的青少年群体的信任引导及培塑。
关键词 社会信任;智能传播;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11-0080-02
随着虚拟社会的构建不断完善和发展,人在虚拟社会中对事物及与他人的人际交往中的感知和体验逐渐趋于真实。虽然虚拟社会是依托于真实社会关系体系而发展的一个新空间,但是在当今时代的智能传播背景下,体验到虚拟社会为其带来所谓的真实感的大部分的受众群体正将自己的更多的注意力从真实社会中转移到虚拟社会,并去接收来自虚拟社会的不同组成部分所传递出的信息。青少年,作为人类社会化过程中重要、基本的一个阶段性群体,作为对真实社会尚未构成自己的完整认知的群体,在接收虚拟社会所传递的信息时,这部分信息对这一群体关于真实社会的认知构建产生了影响。这样的影响更容易使青少年对真实社会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偏差,并可能导致青少年对真实社会的信任危机,同时导致青少年与真实社会之间的互动产生新的问题。
1 智能传播背景下虚拟社会对青少年社会信任的具体影响
1.1 虚拟社会对青少年社会不信任的牵引
智能传播背景下,信息的传递量、信息的自由度以及可塑性都极大,同时,受众接收并消化信息的过程也迅速缩短。这样的便利使构成虚拟社会的个体可以脱离现实社会中自己的社会角色,而在虚拟社会中构建出一个与现实社会全然不同的一个或多个虚拟角色。这样的虚拟角色脱离于构建该角色者的真实社会的文化单一性和文化束缚,使其自身形象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简而言之,是真实世界中真实存在的人在虚拟社会中的一种角色扮演。
智能传播背景下,虚拟社会对青少年社会信任的具体影响首先在于青少年对于真实社会的角色接受问题,也就是青少年对社会角色的认同问题。对于内心世界发展仍然处于过渡期的青少年而言,在其沉浸于虚拟社会,并接受了虚拟社会中的多元化、多樣化的角色设定,认识和感知这些虚拟角色在现实社会中真实的角色后,便会产生认知上的矛盾与冲突[1]。一个每日关注游戏主播的少年可能会逐渐相信,如果自己每天耗费大量的时间在游戏中,自己也有可能成为游戏界的职业选手,让自己事业有成,而他的长辈告诫他远离游戏投入学习才能事业有成。一名年少的女孩从虚拟网络社区中比自己成熟的女性的描述中得知性快感无比美妙,可她的父亲绝对不会让这种事提前发生。
无论虚拟社会中的信息是积极还是消极,青少年在虚拟社会中接收这些信息时,都会在自己真实生活中所获得的积累经验里找到与虚拟社会传递信息的相悖之处。这样的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信息矛盾碰撞可能会导致青少年不信任虚拟或者现实的一方。
在智能传播背景下,光怪陆离、无所不能和迅捷便利的虚拟社会在大部分青少年的认识感知中往往比现实社会更具吸引力,对于网络原住民的“90后”和“00后”而言,虚拟社会更新潮,也更符合他们的认识感知习惯。当虚拟社会比现实社会更具有吸引力时,青少年可能会选择接受虚拟社会的信息以及角色,并质疑,不信任真实社会,对真实社会的传统媒体所传递的真实信息提出异常的质疑,最后可能发展为对社会的不满,乃至对生活的不满[2]。
1.2 青少年对自身社会角色认识的改变
这样的矛盾冲突不仅体现在青少年对于他人以及社会整体可能产生的不信任,有时还体现在青少年对于自己的社会真实角色的抵触和拒绝。
在青少年进入虚拟社会后,为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虚拟社会传播信息,往往会发挥主观意识对自己在真实社会中的角色进行虚幻的改编,使自己摇身一变成为一个有新名字的全新角色,并在今后的虚拟社会生活中延续这个角色的设定,同时不断对这个角色进行修饰和改写,反复更换头像、ID名称等自己在虚拟社会中的符号的行为就是表现之一。在经过一番宏大的构想和设定之后,青少年在虚拟社会的角色往往比现实社会中的角色更丰富、充实、鲜明,更符合他们理想中的建构,这也可能导致青少年越来越厌倦自己在真实社会中相对单一,并且很难或者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改变的自己的真实社会角色[3]。当青少年感到对自身的社会角色厌倦时,可能会逐渐封闭自己,并改变其所处社会关系,也就是与家人、朋友等其他社会角色之间的联系,或者尝试一些无法得到真实社会主流认同、理解的行为,如沉迷网络的青少年网瘾者群体。
1.3 青少年精神状况与心理的影响及改变
一方面,智能传播技术加持下的虚拟社会无所不包、无限可能;另一方面,虚拟社会的监管者无法对全部的信息一一审核,从而导致不健康、非正常信息传入虚拟社会,并通过不同的手段呈现给青少年。尚未形成完善认知体系的青少年可能会接受这些错误、不健康的信息,从而影响其内心的发展。种族歧视、色情暴力、扭曲且非正常逻辑的无意义信息等,对青少年产生深度影响的消极信息遍布虚拟社会,影响着现实社会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一部分意志薄弱、生活视野狭窄、现实环境不利的青少年,在长期接触不良信息后变得喜怒无常、早熟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智能传播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短了信息接收的时间,扩大了信息传播量,甚至可以具有指向性的对特定受众传递信息,这样的人类历史前所未有的传播样态,同时也为人类的下一代——青少年,带来了令人担忧的挑战和影响。今日的青少年可能只是学校、家庭的构成群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青少年们终有一日将会成为社会的构成者以及信息的主要制造者和传播者。当今虚拟社会对青少年的社会信任的种种影响可能会导致青少年对于社会这一概念的认知和理解产生偏差,形成消极的或者错误的观念,从而影响青少年在现实社会中的实际行动。这样的状况既为研究青少年的学者们提出了难题,也为研究信息传播的学者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2 智能传播背景下青少年社会信任的引导及培塑
当青少年的社会信任出现偏差或可能产生危机时,如何对青少年群体进行正确的信任引导和培塑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通常,对青少年的社会规范和社会角色的塑造任务由以学校为主的基础教育和家庭教育所承担,但在发展迅速的智能传播环境中,信息传递、交换、被受众接收的速度都要远远超于正常的教育授课时间,传统的教育手段很难及时修补青少年从虚拟社会接收的消极信息影响,这也使通过正常的教育手段来解决这样的问题变得困难,新的解决方式需要被提出。
2.1 通过智能传播手段在虚拟社会中对青少年进行引导
虚拟社会充斥的各种信息为青少年在真实世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带来了影响和改变,但事实上,智能传播大背景下的虚拟社会对青少年的影响并非只有消极一个方向[4]。
以韩国为例,韩国互联网下的虚拟社会深受色情、暴力等信息的影响,甚至还形成了许多专门传播淫秽色情信息的网络平台。这些网络平台中有多数网站主体不在韩国本地,而是设立在其他国家,所以很难通过强硬手段根除这些非法网络平台。针对这样的情况,韩国的网络监管部门对一些视频进行特殊剪辑,将其制作成看似内容是色情视频,实则含有令人恐怖的镜头画面以及教育视频。虽然手段的合理性存疑,但实际上为引导青少年社会观念和保护青少年的社会隐私提供了思路。
青少年社会信任的引导和培塑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由于智能传播手段可以以人性化的方式,为信息的接收者提供量身定制的信息,形成了信息传播和接收自动化、智能化的情况,但虚拟社会的信息系统缺少一个核心主导。虚拟社会本身依托于互联网构建成型,虽然智能传播具有智能的信息传播,推荐的功能,但是智能传播背景下的虚拟社会本身并不具备自动智能筛选、核查消极信息的功能。这时,需要虚拟社会依托的各种互联网的监管者们组织一个主导的力量,将积极的、有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社会信任的不同类型的信息投放到虚拟社会的信息界面,并以智能传播的手段,通过大数据分析不同青少年愿意接受的不同类型的信息,进行针对性的信息投放,形成有效的信息传播,并达到正确引导青少年的目的[5]。
2.2 通过拓宽青少年的信息接收面培塑青少年的社会信任
智能传播手段虽然为用户提供了便捷和符合个人信息获取习惯的体验,但在提供多元化信息方面仍然存在不足。由于智能传播可以对信息获取者接收信息的习惯和喜好进行分析,并为其提供推送符合信息接收者爱好的特定方面的信息,这就使得接收者进入信息接收的模式化状态,使用户在依赖类型化信息推送的过程中进入信息深井,很少主动去接收其他领域及层面的信息,成为信息窄传播之下的井底之蛙。正是这样的现象,直接或者间接导致部分青少年的信息接收进入怪圈,并在其中很难出来。这样的投其所好,会使青少年在接触色情、暴力等消极信息后,在智能传播的推动下不停跌入“信息的深井”,成为新的“井底之蛙”,而不去或失去主动接收其他信息的机会,也可能意味着“井底之蛙”的进一步扭曲和异化。
仍处于心理发展中的青少年尚未形成相对稳定、成熟的世界观,而人对事物的认识又基于其获取到的信息与人对这些信息做出的反馈,所以,当这样的情况出现时,青少年对社会、自我以及整个世界的认识产生偏差的可能性激增。因为他们只接收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并且只对这些信息形成了认识,做出了心理上的反馈,而没有去获取更多的信息,对社会形成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从而导致青少年社会信任的偏离。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智能传播的信息传播方式需要得到改善。通过数据分析,以信息接收者喜爱和习惯的信息领域模块为基点,为其提供更多的与该方面信息有间接联系的其他不同领域的信息,让青少年在通过智能传播接收信息时,其知识面以及信息接收量能辐射到更多的对青少年具有积极作用的信息,從而获取对社会更全面、客观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洪浚浩.传播学新趋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444-448.
[2]宋彦.互联网催生微鲸一代[J].新周刊,2015(8):16-19.
[3]文森特·米勒.数字文化精粹[M].晏青,江凌,姚志文,编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153-158.
[4]玛丽·吉科.超链接:互联网、数字媒体和技术——社会生活[M].黄雅兰,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119-124.
[5]马中红,陈霖.无法忽视的另一种力量——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11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