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融媒体传播的甲骨文可视化研究

2020-09-06周晶晶栗青生吴青龙小丫

新媒体研究 2020年11期
关键词:三维重建甲骨文可视化

周晶晶 栗青生 吴青 龙小丫

摘  要  作为青铜时代重要传播媒介,甲骨文对我国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它既是汉字的源头,也是华夏文明的根脉。随着现代传播媒介与传播方式快速革新,甲骨文文化知识的保存和传播也亟待更新。因此,文章提出一种基于三维重建技术的甲骨文可视化研究设计,通过建立专题网站、创作音视频、链接移动端等融媒体传播方式助力甲骨文文化知识的普及与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  甲骨文;三维重建;融媒体;可视化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11-0044-05

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而又比较完备的文字,是一种成熟的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这种千年不腐的媒介——“龟甲”——不仅记录了殷商时期的部分历史文化,还展示了古代“交通天人”的传播方式。今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风俗习惯都可以在甲骨文中寻觅因果。然而,随着当代传播媒介与传播方式的快速革新,甲骨文化知识的保存与传播也亟待更新。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三维重建技术的甲骨文可视化研究设计,并通过建立专题网站、创作音视频解说、链接移动端等融媒体传播方式助力甲骨文文化知识的传播,旨在传承历史文化,并探寻华夏文明根脈。

1  背景、困境与突破:甲骨文文化传播思路简述

甲骨文是世界瑰宝,除了我国之外,在英国、美国、日本、德国等10多个国家都有珍藏,一般人很难近观其形,只能在甲骨文著录的浩如烟海的黑白拓片中追寻历史的印记,和现代科技营造的绚丽多彩的数字世界相比,这些黑白拓片就像老电影一样会淡化年轻人对它的记忆。因此,为了适应现代传播节奏,甲骨文文化知识的传播方式亟待更新。

1.1  政策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殷墟甲骨文距离现在3 000多年,3 000多年来,汉字结构没有变,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2019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的贺信中再次强调:“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的传承发展。”

不仅如此,“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甲骨文作为华夏文明的标志性源头十分符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要求。

1.2  学术背景

目前,对于甲骨文的含义以及其背后的文化渊源的研究卷帙繁浩,给本次研究提供了大量文献资料。清末时期,刘鹗、王懿荣等人发现了甲骨文的存在,并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与考释。在著书立说方面,前期关于甲骨文的资料包括刘鹗整理汇编的《铁云藏龟》、孙诒让的《契文举例》、罗振玉的《殷商贞卜文字考》,后王国维撰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商制度论》《古史新证》等,进一步对甲骨文中所记载的商代世系和殷商制度等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殷墟墓的发掘和更多甲骨文的出土,在前人的基础上,董作宾、陈梦家、郭沫若、胡厚宣等人纷纷撰书研究。如胡厚宣的《甲骨学商史论丛》、陈梦家的《殷墟卜辞综述》等。其中,郭沫若撰写了《卜辞通篆》《甲骨文字研究》等,对甲骨文的拓本进行了大而全的收集整理,是研究甲骨不可缺少的著作。

基于前人孜孜不倦的研究,目前对甲骨文字释义以及殷商历史文化已经有了较为充足的史料依据,给商代历史文化的改写演绎提供了蓝本。

1.3  传播困境

尽管3 000多年的甲骨文中蕴含着丰富的史料,但由于多种原因,甲骨学始终是一门生僻的冷门学科。首先,甲骨文距今年代久远,许多文字迄今难以辨认,就目前出土的甲骨文字中,仍然有2/3未被识别。这既是等待揭秘的文明宝藏,也是诸多学者及社会人士想要探寻甲骨奥秘的绊脚石,以致于原本极具文化魅力的甲骨文几近无人问津;其次,目前媒体平台所传播的甲骨文文化知识大多局限于甲骨文字形的演变,而对其背后的历史文化传播较少;最后,甲骨文是殷商时期刻在兽骨、龟甲上的文字,经过3 000多年风霜雨雪早已变得十分脆弱、珍贵,普通人难见其真迹。另外,甲骨文拓片美观性不足的缺陷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甲骨文文化的传播。

1.4  整体框架与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传播困境,并助力以甲骨文为源头的汉字文化传播,本研究将基于目前已有的甲骨文的研究成果,收集整合甲骨文相关资料,进行甲骨文的融媒体矩阵化知识传播,为甲骨文文化推广开发出全新的交互式传播媒介。其主要思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采集。信息采集是前期准备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本研究主要采集的信息包括甲骨文拓片样本、甲骨文拓片的空间数据与字形特征数据、甲骨文文化知识及相关的历史知识等。2)模型建构。通过zburush雕刻、Maya拓扑、substance printer烘焙贴图等技术,以甲骨文拓片为基础,进行三维模型建构,立体化展现甲骨形态,优化视觉效果。3)音视频创作。通过前期搜集的资料撰写故事脚本,将甲骨文背后的故事以视频化的形式呈现出来,提升甲骨文知识的趣味性。4)网站与移动端搭建。由于目前没有面向大众的甲骨文专题网站,因此,搭建甲骨文专题网站以及移动端小程序是有必要的。网站搭建好之后,即可将所收集、创作的资料存放于甲骨文专题网站中,以供大众浏览。另外,为了适应现代传播节奏,关于甲骨文的创作作品将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进行系列投放,从而实现我国汉字文化的“轻传播”。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以“甲骨文”为关键词在知网搜索,共检索出相关文献7 785条,大多是从书法艺术、考古学、语言文字学的角度研究,对甲骨文文化传播的研究几乎为零。因此在这一部分将侧重于对文物的三维可视化研究与传统文化的融媒体传播方面进行文献梳理。

2.1  文物的三维可视化研究

在甲骨文的三维可视化研究方面走在前列的是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2016年,历史学专家教授Dominic Powleslan对剑桥大学图书馆收藏的部分甲骨文进行3D扫描,并与Addenbrooke医院的媒体工作室一同制作出了高精度刻字牛骨模型。该模型在制作过程中设置了130万个连接点,从而能够精准呈现甲骨文的表面细节。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3D打印的甲骨文复制品。同时,研究人员还制作了高分辨率3D图像并挂在网站上,可以实现360度高清晰表面无缝展示(如图1)。

关于文物的三维重建应用目前在国内外都有许多实践先例,如斯坦福大学通过激光测距仪对米开朗琪罗的雕像进行数字化重建;加拿大开发了

NRC 's 3D Imaging系统;国内敦煌研究院承担的“濒危珍贵文物信息的计算机存储与再现系统”列入国家科委重大课题;浙江大学与敦煌研究院合作对敦煌洞窟壁画进行了数字化;东北林业大学与北京朝日公司合作对首都博物馆的部分珍贵文物进行了数字化工作,等等[1]。目前在文物的三维重建方面主要用到以下几种技术:一是通过工业CT进行x射线扫描获得文物分层数据,再利用VGStudio MAX等软件对所有的分层图像进行叠加,这样就可完成对文物的三维建模复原。其优点是建模精度高,对文物内部的缺损等信息建构清晰。缺点是成本高、扫描慢;二是通过激光扫描无接触获得文物的形状、颜色等信息。其维护成本高,且难以获得文物的纹理;三是基于图像的三维建模,基于图像的三维重建从获取多视图图像开始,逐步通过相应的算法恢复场景中物体的三维结构[2];四是基于结构光的三维重建,利用结构光的特征,提取文物信息。

2.2  传统文化的融媒体传播实践

以“传统文化的新媒体传播”为主题关键词在知网进行搜索,共检索出文献426篇,其中既包括部分传统文化传播的实践创新,也包括对其传播策略的思考辨析,内容较为丰富、完善。但以网站为依托、以图文、视频为内容载体,结合社交媒体传播的文化类融媒体系列作品较少。在检索到的文献中,于淼等人在《“传统文化+网络短视频”的传播赋能探赜与举隅》一文中论述了以短视频形式传播传统文化的策略分析,认为传统文化内容会成为短视频领域中的优质资源,与本文观点十分相近。在传统文化的融媒体传播实践中,《故宫100》以每集5分钟左右的短视频形式上线播出,获得广泛好评,而敦煌研究院联合人民日报、腾讯视频推出的“云游敦煌”动画剧小程序也为新媒体时代下的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可见,只有积极拥抱新媒体环境,利用融媒体思维对传统文化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沉寂百年甚至千年的历史文化才能够焕发生机。

以“融媒体传播”和“传统文化”为主题关键词在知网搜索,共检索出相关文献36篇,主要内容都在于对融媒体时代下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创新与传播思路探讨。其中周长琴在《融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的路径研究》一文中提出应利用动画、人工智能等融媒体技术对传统文化进行创作加工,并充分借助和依靠现代化的融媒体平台和信息技术手段[3]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与本文思路相近。而徐鑫鑫在《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价值建构与传播路径解析》中则强调文化的价值建构,认为在利用新媒體平台传播传统文化时应该教导国民学习民族文化、知礼仪、讲诚信、重仁爱、崇正义,培养国民的正义精神与和合理念,塑造国民高尚的价值取向,达到文化育人的效果[4]。这一观点给本研究的内容创作层面提供了启发。

3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甲骨文中的应用

三维重建技术就是获取环境中物体的三维信息,从而确定不同物体所在位置并建立相应的空间模型[5]。三维重建技术在文物保护与复原方面应用十分广泛,如河南省曾对新乡市辉县村舍进行了三维重建,成功还原当地的完整面貌;历史学家对新疆米兰古城进行了建模,同样起到了保护文物的重要作用。然而将三维建模用于甲骨文却只有英国剑桥大学的先例。

3.1  基于图像的三维重建技术

基于图像的三维重建技术是今年来三维重建技术研究与应用的热门领域,该方法主要从获取多视图图像开始,逐步通过相应的算法恢复场景中物体的三维结构。基于图像的三维重建技术在前端需要传感器采集图像信息,然后对所采集到的图像进行去噪等预处理,接着对图像进行特征点匹配,之后进行相机标定,计算基础矩阵与本质矩阵,获得三维点在空间中所处的位置。再网格化稠密点云,最后对模型进行纹理映射,使得模型更为逼真。

3.2  基于拓片的甲骨文三维重建应用

按照以上所阐述的目前已有的三维重建技术在甲骨文领域进行三维重建尚存一些困难,甲骨片珍贵异常,普通人难以见到,更难以用于激光扫描或多角度拍摄,因此无法得到其原始材料,只能根据黑白拓片尽力复原出原来的相貌。因此在技术角度,本设计提出的方案是基于甲骨文拓片,通过zbrush、maya、substance painter以及3dsmax等软件复原出较为美观的甲骨文三维重建模型图,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首先用PS将拓片做成灰白图并保存PSD格式,将该文件用纹理导入zbrush,在zbrush中创建正方体,用放置的形式将拓片的信息雕刻在正方体的一个面上,即可获取拓片正面形状。接着通过雕刻做出整个拓片的模型,找到相关甲骨图片作为纹理参考,从而雕刻纹理。之后使用mya拓扑出低模,在susbstance painter中进行高低模烘焙(图2为高模)并绘制,最后将得到的贴图在mya或3dsmax中附加给低模即可,成品如图3、图4。

以这种方式重建的甲骨文三维图像从视觉上来说较为精美,有助于视觉传播,但仍然不够精确,制作耗时久,与实物有一定差别,不过在原始材料信息不足的情况下,难免存在瑕疵。

3.3  基于拓片的批量化甲骨文三维重建

由于前文所述的基于卜骨原型进行三维重建存在资源少、操作难的困境,而基于二维图像的三维重建不够精确、耗时久等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拓片的批量化三维重建思路,具体如下。

以《甲骨文合集》与《甲骨文合集补编》等集大成著录集中的甲骨文拓片和摹本为主要的参考材料,结合已经建立的《甲骨文字形动态描述库》和《甲骨文图文编辑系统》等软件,全面、深入、系统地对每一甲骨文拓片图像的几何形状、纹理特征进行精确度量,对每一个拓片上的甲骨文字形的结构、特征和空间位置分布进行标注,建立甲骨文空间特征数据库,进而通过图文合成、三维建模等实现的甲骨文三维展示和存储技术。

如图5所示,在输入端输入需要加工的数据模型的初始值,然后根据甲骨文拓片和纹理贴数据库采集甲骨片的空间特征数据,再根据字形描述库和甲骨文文本库采集甲骨文的字形特征,将空间特征数据和字形特征数据分别转化为基本模型数据库和文本特征数据库,通过图文编辑技术和字形编辑技术综合建立甲骨文的空间几何特征数据库,进而实现甲骨文的三维重建,输出立体化的三维甲骨文模型。

4  甲骨文视频化设计思路

4.1  视频风格设计

据《2019年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底,中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7.25亿,占整体网民的87.5%。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达6.48亿,网民使用率为78.2%,短视频用户使用时长占总上网时长的11.4%,超过综合视频(8.3%),成为仅次于即时通讯的第二大应用类型[6]。步入社交媒体时代,轻量化的短视频具备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等多种优势,成为当下用户接收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关于甲骨文的视频化传播也将选用短视频形式,分为1分钟以内的解说类短视频和5分钟以上的记录型短视频两种。在解说类短视频中,将采用竖视频形式,以轻松、诙谐的风格对单个甲骨文文化知识进行语音讲解,画面内容使用三维重建后的甲骨片以及实景拍摄、相关向社会公开使用的视频资料以及动画等,保证画面内容的丰富性。

记录型短视频则以微型纪录片的形式记录甲骨文的发现、探索历程,以及步入智能时代的甲骨学研究现状。该纪录片将以传统横视频的形式进行拍摄,风格趋于严肃、专业,画面追求精致、美观。

4.2  视频内容设计

经过资料查找与调研,现有的甲骨文相关短视频在内容方面大多局限于甲骨文字形的演变,对甲骨文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探索较少,形式方面也较为单一。而甲骨文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其背后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目前许多民风民俗都可以在甲骨文字中找到源头。如“祭祀”这一活动就是自商朝起延绵至今的文化活动、人们对“鬼”与“神”的认知也在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有所考证、古代的“天人传播”与政治社会控制之间的关系也十分玄妙。因此,本文在视频内容设计方面,将侧重于甲骨文历史文化,而非仅仅为汉字字形的演变。具体话题设计可分为主题引导式、话题讨论式或时事触发式等,如美国发现3 300年前中国古文字,专家认为美洲印第安人可能是商朝遗民,可就该话题进行更为深入的资料调研,再通过视频形式呈现。还可将甲骨文中农耕、狩猎、祭祀、征战等内容进行分类,从不同方面展现殷商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以及这些风俗习惯对后世的影响。如“天子”這一称呼的由来,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圣人”,甲骨文中为何要频频占卜战事,等等。另外,对甲骨文中呈现的特殊故事可做成系列短视频,如王后妇好与商王武丁的故事、宰相傅说的故事等。

除此之外,还将以纪录片的形式记录甲骨学在今天的发展与突破。并通过访谈等形式采访正在研究甲骨学的专家学者,介绍目前的研究进展与未来的研究规划,例如如何借助人工智能加快破译未识别的甲骨文字,等等。

5  网站与移动端搭建

甲骨文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然而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个对社会大众开放的甲骨文专题网站。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尽快建立起与甲骨文相关的文化网站,既可以为社会上甲骨文爱好者提供一个网络讨论社区,也可以成为甲骨文相关资料的存放处,对文化资料的保存与传承都具有极高的意义。另外,为了配合移动端资料查阅,除了建设甲骨文专题网站之外,也要借势社交媒体,打造甲骨文文化的知识输出端口,以便更多人了解甲骨文文化。

5.1  甲骨文专题网站搭建

具体而言,网站的结构图包括图6所展示的这几个方面,通过框架将不同等级的框架关联起来,表现不同信息的相互关系,组织信息等。如图6所示,甲骨文专题网站包括6个板块:

1)甲骨故事。这是网站中最主要的部分,这一部分将展示甲骨文中所呈现的文化历史,包括王后妇好与商王武丁的故事、祭祀与占卜的文化渊源、商朝征伐的历史等。该部分内容包括图文视频,其中图片和文字可链接到第四板块“图库视频”中。每一条内容都设置用户留言框,增强用户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2)书法欣赏。甲骨文的重要文化价值之一就是其美学价值。每一个甲骨文字的构成都有其独特意义,不少书法家也撰写了甲骨文对联、甲骨文诗句等书法作品。因此这一板块主要用于甲骨文字的字形欣赏,用户可自主上传其甲骨文书法作品,其他用户可对作品进行点赞、评论、收藏。

3)学术视野。该模块主要从学术角度出发,为研究甲骨文的学者提供相关学术资料。同时根据学科门类设置不同的子模块,如语言学、考古学等,便于不同专业的学者在此进行学术讨论、

4)图库视频。这一部分主要用于存放甲骨文三维建模图片、甲骨文拓片以及甲骨文音视频等资料,该板块内容同时与社交媒体账号相链接,便于用户实现从PC端到移动端的转换。

5)研究现状。目前,不少学者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运用于甲骨文研究之中,给甲骨文字的破译和殷商文化研究带来极大助力。因此该模块用于介绍甲骨文研究现状,包括甲骨片的缀合、甲骨文字的破译等方面。用户可在该部分留言评论,或提出相关建议。

6)联系合作。这一板块主要起到联系功能,便于需要学术研究或商业合作的人士快速找到网站负责人,为网站今后的发展留下空间。

5.2  社交平台系列作品投放

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有了区别于以往的独特优势,其碎片化、轻量化、趣味化、便捷性等特点使之成为当下人们接受信息的主要方式。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得到广泛传播,如李子柒以短视频形式传播中国优秀民俗文化、敦煌舞在抖音的广泛传播等。因此,建立适合甲骨文文化传播的社交媒体矩阵十分重要,如开设专题抖音号,将经过降维处理后的甲骨文文化知识以短视频的形式定期发布推广,实现文化知识的轻传播。或者开设微信公众号,对甲骨文文化知识进行深度梳理与传播,以满足部分受众对深度信息的需求。诸如抖音号、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端口的内容可以链接到专题网站中,从而实现移动端与CP端的融合。

6  结语

“一片甲骨惊天下,蕞尔一邑震寰宇。”甲骨文这一流传3 000多年的文字带来了一场跨越古今的对话。尽管今日尚无法断识甲骨文的全部奧秘,但其间丰富的故事、深厚的历史底蕴值得后代关注、传承。在可视化技术趋于成熟、传媒手段日新月异的今天,对甲骨文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也应探寻更为新颖的方式。运用数字媒体交互手段将传统历史文化进行可视化呈现,有助于增进观众对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本文提出的思路设计主要以三维重建、网站与小程序搭建等技术为支撑,建立包括网站、小程序、社交媒体账号等在内的融媒体矩阵,用不落窠臼的新型传播方式讲述值得珍藏的历史故事,让传统文化跟得上时代的步伐。

参考文献

[1]邱兆文,张田文.文物三维重建关键技术[J].电子学报,2008,36(12):2423-2427.

[2]董鹏辉,柯良军.基于图像的三维重建技术综述[J].无线电通信技术,2019,45(2):115-119.

[3]周长琴.融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的创新路径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9,3(33):24-25.

[4]徐鑫鑫.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价值建构与传播路径解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8,16:7-8.

[5]Feng J,Teng Q,He X,et al. reconstruc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Heterogeneous Media from a Single Two-dimen-sional Section via Co-occurrence Correlation Function[J].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2018,144: 181-192.

[6]本刊.《2019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发布[J].中国广播,2019(7):60.

猜你喜欢

三维重建甲骨文可视化
数据可视化设计在美妆类APP中的应用
思维可视化
甲骨文文化展开展
复变函数级数展开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级数展开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共形映射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共形映射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互联网全息位置地图迭加协议与建模制图技术
品析“飞利浦公司”基于单目视觉的三维重建技术专利
无人机影像在文物建筑保护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