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野叟曝言》中的民俗书写及其意义

2020-09-06刘彤彤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文学价值民俗文化

内容摘要:清代长篇巨著《野叟曝言》是一个多元化类型的小说,对政治、才学、军事、民俗文化等多个方面都有所描写,其中社会风俗书写颇具特色,同时有一定的文学价值。通过对小说中民俗文化的挖掘,有利于我们深入的了解乾隆年间风土人情及社会风貌,探究小说中蕴含的文学与文化的双重审美意蕴。

关键词:《野叟曝言》 民俗文化 文学价值

民俗是文化的传承,钟敬文先生认为:“文学的特点是用形象反映人们的社会生活。因为人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社会风俗、习俗以及有关的思想感情,所以要形象地真实地反映人们的生活,就必须以具体的生活样式来表现。”[1]2由此可见,民俗与文学是两个紧密联系的领域。通过分析《野叟曝言》中的民俗文化可以更好地了解清代江南地区民众独特的生活体验和价值观念。

一.《野叟曝言》中民俗文化书写

风俗是社会历史最宝贵的遗产,它能使小说具有鲜活的形态,中国古代小说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生活面貌,自然离不开其所处时代的风俗描写。

(一)婚嫁习俗

婚姻是人伦之首,是一种社会形态。从原始氏族到封建社会,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婚俗文化,《野叟曝言》里有较多的情节比较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清代社会的婚姻民俗文化观念。

小说对清代山东婚嫁民俗进行了全方位的写作,如第八十四回写到了赤瑛与红瑶的婚礼,首先素臣与金相就赤瑛婚姻之事进行了商定,于是准备行聘之物,“素臣命奚囊取出玉人一对、四颗明珠。”[2]1035加上金相家祖传的碧玉双鱼,东宫亲赐的珊瑚玉树配作四样聘礼,一般聘礼都为双数以求成双成对之美意。准备好聘礼之后便到了“请期”的环节,男方送聘礼后,婚期由双方父母择定,“玉麟讨看历日,恰好十八日是不将吉日。素臣大喜到:‘今日行聘,后日成婚。”[5]1040成婚之日在大厅设席款待亲朋,先点戏观看完毕之后才举行拜堂仪式。“拜过天地之后,即拜玉人、珊瑚,暗谢天赐君恩。然后夫妻交拜,鼓乐灯烛,复排设酒筵,亲朋内少年同送洞房。”[2]1042成婚之后还涉及到了一系列婚后礼俗,向父母献茶、拜谢媒人等。作者不仅详细叙述了整个婚嫁的过程,而且特别注重对婚俗细节的刻画,如婚后拜谢礼“当定素臣南面,玉麟夫妇北面,赤瑛西面,红瑶东面,共设五席。玉麟夫妇领着新郎、新娘铺毡叩谢。”[2]1043作者较为完整的为我们展现了婚礼仪式,同时还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使婚俗更为真实、灵活,也让小说的情节更加生动。

小说不仅对山东婚嫁民俗进行了描述,而且在第九十回中写到了广西地区苗民的入赘婚,再次将苗家的婚嫁民俗展现在读者面前。苗俗中男女首次见面互赠槟榔而食,入赘婚是由女方提供聘礼,然后由男方回聘。与汉族婚俗不同的是“苗俗最重膂力,新郎能用军器,俱可入盘。”[2]1123因此以两柄铜锤、一把佩刀一瓶水安息、两颗大珠作为回聘礼。不但如此作者通過苗民之口将苗族婚礼完整叙述出来,唱歌交合——遣媒议聘——择定婚期——女家亲戚送新人上门——男家亲戚备席款待——新人竟入厨下烧火扫地、挑水——仍回母家——再与别男唱合交欢——待有身孕—归夫家坐蓐。苗族婚礼表现出不一样的民俗风情,小说对婚嫁民俗的写作是多角度、多方位的,是围绕小说情节的发展而进行的一种全景式的呈现。

(二)丧葬习俗

与婚嫁习俗所不同的是,丧葬作为凶礼,指的是人死后,生者为了悼念死者并与死者告别而进行的一整套的仪礼。

《野叟曝言》中丧葬民俗也是小说民俗风情写作的重要内容。第二十九回对春红丧事的描写,在发丧之前有哭奠仪式,哭拜然后化纸,一般丧礼为四拜。出殡之前由亲人在棺材前守灵,“这丧仪也就富盛,单没有铭旌、祭章、方向罢了;其余的幡盖、纸作络绎不绝,把一条大街都挤满了!”[2]371葬礼结束后,送丧的回来烧孝髻并请法师来镇宅禳解。小说还多次通过对丧礼现场盛大场面的描写来反映人们对丧葬民俗的重视,深刻反映明清时期人们的民俗文化心理。如第三十回对凤姨葬礼的描写,葬前礼俗,丫鬟、仆妇,探帐子、烧衣服、化纸钱、念经卷,替凤姨洗尸穿衣,插花戴朵。在中国传统的认知观念中,人死之后是要去阴间继续生活,因此世后的梳洗打扮预示着到另一个世界开启新的生活。报丧之后陆续会有亲朋好友前来祭奠,主人家要摆酒饭来回谢,“酒菜更是丰盛,堆头满碗的鱼肉荤菜。”[2]384此回中略去了送丧场面的铺写,着重描写了葬后的法事习俗,“法师戴了金冠,披了鹤氅,朝衣朱履,右手执宝剑,左手攥了净瓶,踏罡步斗,焚符化纸,拿着法器,叮叮当当的,敲得一片声响。”[2]385各房并厅堂、廊巷、厕厨、井灶一切处所镇了一遍,祈福消灾。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葬前祭拜仪式、丧礼中神秘的法事还是盛大的送葬现场,这不仅体现了古人对逝者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同时也体现了人们豁达的生死观——死亡并不是终结,死亡是人的生命到另外一个世界的延续。

(三)节日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日,俗称“端午节”又名端阳节、浴兰节、重午节,是民间的重要传统节日,端午的习俗包括,吃粽子、赛龙舟、涂抹雄黄、插艾叶等。小说第十七回中写到,鸾吹见厨婢拿着菖蒲、艾叶、和石榴花,便吩咐,分几枝去供在灵前,留几枝养在瓶中,民间一般用菖蒲、艾叶来辟邪。端午节的龙舟赛可谓热闹非凡,“见岸上男男女女,挤得挨肩插背,通没些空缝。江边游船,也有百十余号。三只龙船,在江中颠风播浪,旋转如飞。”[2]242由此可见观龙舟场面之宏大,龙舟上还有精彩的武术表演,花拳绣腿的后生在做泰山压顶、猿猴献果、观音倒净瓶、小鬼跌金刚等把戏,还有美女卖艺杂技表演,小说中端午节的娱乐活动真是丰富多彩。“明清时期,岁时节令已开始从宗教迷信的落后习俗中解脱出来,向礼仪性、娱乐性的方向发展,具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特点”。[4]再如第九十回,羊化说到:“又寻了几个艾虎,两双鹦哥,一幅绒绣钟馗,一对雄黄劝杯,去做端午节礼,冒监大喜,许不日就提升指挥。”在这里,艾虎、绒绣、钟馗都是端午辟邪之物,雄黄劝杯为端午饮雄黄酒的杯具。岁时节令往往和时令气候密切相关,因此在端午节习俗常常包含着消灾祛病的因素。

三十回再现了中秋吃月饼、赏月的习俗。“李四嫂买了几味可口嗄饭,几色新鲜果儿,装了一大盘子洋糖月饼,打着三斤陈酒。”[2]389最后喝着酒观赏月亮。此外,小说还提到了重阳节和清明节,第四十回写到了重阳节,简略叙述了重阳节的习俗。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登高、吃重阳糕是最为重要的习俗,小说中提到了重阳佳节众人吃蒸糕的习俗。第四十六回写到了清明节扫墓、祭祖的习俗。

《野叟曝言》中所描绘的岁时节令,反映出了民众在重大节日中的生活状况。通过小说中对于节日习俗的书写,我们可以看出传统节日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进一步将传统节日推向世界。

二.民俗书写的文学意义

《野叟曝言》中的民俗书写虽不是全书的重点,但是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不仅展现了清代社会的种种习俗,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文本价值。

(一)丰富小说内容

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丰富了小说的内容。《野叟曝言》给读者的整体印象是“空”。由于作品体裁的多元化取向以及故事线索的冗杂,再加上情节转换过快,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很难产生兴趣。作者巧妙的将一些民俗文化纳入到写作当中,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容而且增添了阅读的趣味。小说的主要情节围绕文素臣展开,可概括为,游历天下、除暴安良——入都后,为皇帝及王子治病——奉诏平定广西苗乱——平定京城景王之乱、除尽奸党——又平倭寇。在大的情节框架下加入了一系列民俗文化,除过了婚嫁、丧葬、岁时节令的摄入外,还有第三十九回对于酒令文化的描写,以及求神起数、拆字占鬼,祭祀场面描写,同时包括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寿诞礼俗的书写。这些民俗因子的出现,不仅增强了作品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提升了文學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还能使情节更具生活性和典型性。

(二)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节庆,婚葬等描写具有一定的文本功能。“小说作者并不是民俗学家。小说家反映民俗,是将民俗看作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内容之一,捏合在作品所要加以表现的整个故事情节之中,构思入每一部小说的形象体系的艺术整体内。因此,在特定的作品中,对于民俗的成功描绘,往往是与作品的情节内容发展有关。”[6]文素臣以过人的能力备受众人尊敬,无论是苗俗的婚礼还是汉人的婚礼都由文素臣来当媒人,遇到了主人有困难出不起聘礼,他便解囊相助,“若问聘礼,则不妨取之于弟。”[2]1035将自己的随身宝物送给金相作为聘礼,作者在此通过细节描写,塑造文素臣扶危济贫的英雄形象,他的宝物多为世上稀有之物,也更加突出了文素臣的不凡。又如五十二回中所写的中秋节,“内中录到一女子,却是天津总兵武国宪之女,生得娇艳。诨名半截观音,八月十五夜,出后花园门踏月,被垂露庵尼姑诱入寺中,归于妙化。”[2]650以中秋节作为女子受害的时节,作者注重抓住具体的情节元素进行情境转换,将节日融化入作品的整体结构中,成为情节发展不可缺少的纽带,借以展开矛盾冲突,推动故事发展。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夏敬渠.野叟曝言[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O1年.

[3]段均译.论《醒世姻缘传》中的民俗文化[D].长春师范大学,2019:26-28.

[4]杨萍.《林兰香》中的民俗文化[J].明清小说研究,2010(3):173-180.

[5]皋于厚.明清小说的文化审视[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

[6]杨旺生.论野叟曝言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和影响[J].江淮论坛,1999(5):96-102.

(作者介绍:刘彤彤,陕西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叙事文学)

猜你喜欢

文学价值民俗文化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热贡地区民俗文化中的洁净观与实践研究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皇天后土——山西民俗文化的生成
《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