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凭的世界

2020-09-06王溱

商周刊 2020年17期
关键词:铺路石农活聚餐

王溱

高等学府不是命运的唯一寄托之地,但绝对是最便捷的铺路石。

七月、八月对莘莘学子和他们的家庭来说,注定是不平静的日子。每年的高考在七月,出成绩和录取大都在八月。可以说,这两个月决定了一些人的前程甚至命运。

金榜题名的必然是歡呼雀跃,奔走相告;而名落孙山的或者事与愿违的,自然懊恼不已,长吁短叹。高考,这在当下还难以被取代的对人生历程起决定作用的竞争规则,影响和左右着千千万万有志青年。

从高等学府走出来和没进过高等学府的人,其命运大多会截然不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古训”固然有局限性,但也反映出“知识改变命运”的普世真理,以及人们对此的高度认可和殷切期望。前些日子高考“顶替”的话题,一度成为社会焦点,被炒得沸沸扬扬。人们的愤怒集中在那些被顶替者的结局,假如那些人没被顶替,命运一定是另一番景象。尽管这未必是绝对的,但一纸文凭在手,如同在人生路上有了“特别通行证”,似乎就会走得更好。

这让我想起了一位大学同学。我们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入学,那时的大学生年龄参差不齐,小的只有十七、八岁,大的都已到“而立之年”了。我说的那位同学,属于“中不溜”年龄段,档案里据说是二十六岁,不过从形象上看,显得很老气。同学私下议论说,这一定是干农活风吹日晒的缘故。

日常里拉呱了解到,他确实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家里还有其他兄弟,也都做农活。同学开玩笑说,你这个年龄应该已经成家了吧?他笑笑未置可否。毕业前夕同学聚餐,从不舍得出钱参加此类活动的他,得知可以“免单”,便欣然赴约。那天他喝得有些高,话就多起来。说着说着,一个令在场人都大吃一惊的秘密公开了:他已经结过婚,而且家里有三个孩子。这且不说,他的本名不是现在这个名字,这个名字是亲弟弟的。因为当年超龄不能报考,他用了弟弟的名字和档案。他还有些自豪地透露,他的弟弟在他上大学的第二年,也考入了一所大专,而且比他早一年毕业,在地方的一家机关工作。这让在场的人都惊讶不已,也都没想到,平时沉默寡言的他,竟有如此的“秘密”,还有那么大的“能耐”!

还没走回宿舍,他的酒醒了。酒后真言让他后悔莫及又“胆战心惊”。他挨个把参加聚餐的同学都找了一遍,一一作揖,央求大家“高抬贵手”别到辅导员那里“举报”。并告之之所以“撇家舍业”来上大学,就是想有个文凭,将来全家“农转非”。后来知道,辅导员早就掌握了他的“秘密”,但并没有声张。同样来自农村的辅导员知道,当年农村档案管理非常不规范,做个手脚并不是件难事。那位同学未必有什么“手段”,只不过遇上了“好说话”的管事人而已。

毕业时他被分配回到家乡,在县中学教学。很快,按照政策全家如愿成了“非农业”户口。他从不跟同学联系,就像失踪了一样。但许多同学都理解:毕竟他的年龄和家境跟绝大多数同学不是在一个层面上,而且上大学的目的也决然不同。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全家变成非农业户口。现在目标实现了,或许他需要的是“清静”。不过令同学们一直感慨的是,如果当年他不冒名顶替弟弟,也许还在农田里忙活。他那三个孩子,也一定是另一种命运。

高等学府不是命运的唯一寄托之地,但绝对是最便捷的铺路石。有它做基础,人们会有更多的机会,会有更加美好的前途。高等学府为什么使人们趋之若鹜,也是有道理的。

猜你喜欢

铺路石农活聚餐
大棚开直播 密云“新农活”
直播卖苹果 变成“新农活”
聚餐喝『高』了,如何解酒才对?
农活托管 让农民当上“田掌柜”
不一样的聚餐
跟着奶奶做农活
聚餐
老友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