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一口土耳其,饮一杯维也纳
2020-09-06刘西鸿
刘西鸿
原来饮咖啡和吃蛋糕都可以这么有文化,真是亮瞎眼了。
我和广州来的亲戚去街上咖啡馆饮一杯,坐下很久侍应生才慢吞吞地过来问,要喝什么呢?亲戚不看餐牌,见旁边有人正饮一杯半白半黑的东西说,我就要那个吧。伺候生问:您到底要哪个呢?亲戚用广州话答:“康宝蓝”。我还没听明白,法國人就懂了:好,一杯Conpanna。讲意大利话呢。我未听过这个像清补凉的饮品,凑上去看清楚杯子,这不是叫“维也纳咖啡”吗?一块正在融化的奶油浮在浓黑咖啡上,法国人把热的叫做“维也纳咖啡Café viennois”,冰的叫“烈日咖啡 Café liégeois ”。
又回到五百年前的陈事。1683年7月,奥斯曼帝国十七万人的军队先围困、后攻打维也纳,史称“土耳其的扩张,发动对欧洲的进犯”。维也纳城十三万罗马帝国的守城军、城内五千市民、奴隶被困两个月,到九月已经粮尽水缺,9月12日,由波兰国王统帅的大军团赶到,第二天就击败了土耳其军队。这段历史后来被意大利、波兰和土耳其都拍过电影,你拍一部“高大上”,我就拍一部“伟光正”,大家都把维也纳黑一顿。我们不要当真,历史电影都有点神棍,但当年奥斯曼帝国的土耳其军队有多厉害,我们可以听莫扎特《A大调第十一号钢琴家奏鸣曲》发挥想象,这首奏鸣曲就叫《土耳其风回旋曲》,可见一百年后的奥地利皇家乐师还受“充满东方风格的土耳其”的影响。贝多芬歌剧《雅典的废墟》中最为著名的、被广泛流传的Op.113第四号,也被称为《土耳其进行曲》,尽管音乐史家认为欧洲大师们的音乐和土耳其传统音乐没有关系,但“土耳其旋风”当年之强劲由此可见。传说维也纳战役胜利时,维也纳面包糕点店的师傅做了一种像土耳其旗帜上那个弯月形状的牛油包,让奥地利人民每天早上咬一口泄愤。
1770年奥地利公主玛丽·安东尼奈特嫁到法国。既然成了路易十六的皇后,她顺便也带入娘家人的“新月”牛油早餐包,之后法国面包师就做“新月Croissant”在法国当早点卖。我们现在吃的这个牛油“可颂”,就是那个“新月 Croissant”。当年维也纳面包店的师傅们是早起之人,等于值夜更的哨兵,夜袭维也纳的敌人最早被面包师傅们发现,拉响全城警报,于是现在欧洲,特别在法国,糕点的名字都被笼统称作“维也纳人”,今天去面包店开口要个“维也纳人”,店员就介绍托盘上的各种奶油面包和糕点。可见维也纳护卫、坚守欧洲的门户是事实,起码法国人就没有忘记,现在还沿用各种每天都见得到、吃入口的糕点和奶咖做纪念。
不过,情况到了1914年8月变了。德国害怕受俄罗斯和法国两边夹攻,决定先下手为强击败法国。打法国的捷径得先拿下比利时。当时比利时脱离法国和荷兰独立建国不久,正打算好好过自己中立国的好日子。德国8月3日冲入比利时境内,在被称为“咽喉通道”的列日要塞,打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第一场战役。没有人预料比利时会反击,还反击得这么有效,比利时军队在列日要塞顽强抵抗了十天,德国伤亡惨重,十万士兵损失了四万。8月13号以德国战胜结束,但比利时虽败犹荣,协约国把“列日之战”视作一场精神上的胜利,因为它给法国的防守争取了时间,并向世界宣传了“国家古老的信仰和责任仍在战场上”。法国当年给列日市颁发了“法国荣誉军团勋章”,法国国内咖啡馆的老板们纷纷响应,应时发明了一种冰冷的“烈日咖啡”(Café Liégeois)做爱国宣传,镇一镇那个热乎乎的“维也纳咖啡”——维也纳其实已经变成德国的“奥匈同盟”。
这都是咖啡馆那个可爱的侍应生讲的故事,我们也不追问真假。原来饮咖啡和吃蛋糕都可以这么有文化,真是亮瞎眼了。我一直以为“烈日咖啡”是中国香港发明的冷饮,只能用来镇八月的高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