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浒传》中潘金莲的自我人格消解与建构

2020-09-06郑琴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潘金莲水浒传

郑琴

内容摘要:潘金莲作为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一位反面的女性形象,俨然成为了中国文化意蕴上“淫妇”的原型。即使到了现代社会,“潘金莲”这一名词仍然不断地在文学、影视作品中焕发出新生机。本文从潘金莲作为一名“独立的人”的角度切入,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从其个体人格的本我、自我、超我三个维度,对潘金莲分别与武大郎、武松及西门庆三者的关系展开分析探究。潘金莲的出轨行为不仅是隐藏在社会大背景下的个体的偶然悲剧,其中还蕴含着更为深层次的原因——个体人格本我的释放、自我的协调以及超我的压抑三个维度的建构与消解。

关键词:潘金莲 出轨行为 精神分析法 人格平衡

隨着冯小刚导演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的播出,“潘金莲”这一延续了几千年的文化符号引发广泛讨论,包括对当下社会的热点问题——婚姻内出轨行为的热议与思考。对于“潘金莲”这一形象的解读,多从社会学和比较批评视角等外部视角,但从内部考察潘金莲作为独立个体的生存的精神分析也很有必要。时代在变化,而出轨行为依旧存在,并总能引发社会广大关注。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从本我、自我、超我三个维度,从内在的人性角度对潘金莲的出轨行为进行解读与阐释。

一.潘金莲与武大郎:原欲压抑下的超我

“清河县里有一个大户人家,有个使女。娘家姓潘,小名唤做金莲,年方二十余岁,颇有些颜色。”潘金莲原是清河县一大户人家的使女,只因不满大户纠缠遂被强制地倒贴与“身不满五尺,面目丑陋,头脑可笑”的三寸丁谷树皮——武大郎。“超我”是“自我内部分化”出来的“自我理想”,具有个体独立以其标准分辨好坏、善恶的特点。而武大郎作为婚姻的另一半,在潘金莲看来显然不符合理想对象的标准,反而身材短小矮粗、行为卑琐且懦弱胆小,这也意味着她对于这缺乏自主控制而被强制的婚姻,从一开始即认为是不般配的,在这种情况下若想要使婚姻达到和谐则需要潘金莲付出超越道德的牺牲。

而事实上这种牺牲在实际层面非常难得,在这一开始即不圆满的情形下,武大郎自身也感受到压力:“我近来取得一老小,清河县人,不怯气都来气相欺负”。作为潘金莲超我人格的化身,武大以丈夫的身份在社会伦理道义的高度对潘金莲采取了监禁的策略,“自从嫁了武大,真个蝼蚁也不敢入屋来”,在武松离开后,武大即每日只做一半炊饼出去卖,未晚便归,一脚歇了担儿便去除了帘子关上大门。这时化身潘金莲人格“超我”的武大郎,便像一个监督者和警戒者,压抑着潘金莲的原欲,即本我。

“超我分为自我理想和良心,需要努力了才能达到,它是完美的而非快乐或实际的。”①从自我理想层面来说,武大郎显然不是潘金莲所渴求的对象,作为一名生理正常、力比多旺盛的女性,潘金莲是追求快乐与欲望的释放,“为头的爱偷汉子”,欲望长此以往的被否便会引来内心一系列的厌恶与折磨,尤其在接触亲密的两性婚姻关系中,潘金莲的自我压抑则会显得更为深重,人格的磨损亦会显得尤为严重。对于潘金莲来说,欲望就像洪水被堵在了大坝急需一个理想的泄洪口。

二.潘金莲与武松:原欲与伦理冲突中的自我

当超我被压抑,人势必会寻求新的寄托以达到人格协调的目的。潘金莲不满武大作为丈夫的形象,更不满武大作为其超我人格所展现的监禁者的束缚姿态。力比多则转移贯注于外界对象,开始他恋,首先的目标是家庭内的异性亲长。武松与武大嫡亲一母的兄弟,“武松身长八尺,一貌堂堂,浑身上下有千百斤力气”,武大和武松的形象便形成了鲜明对比,作为女性潘金莲的自我很自然的在比较之下产生情感转移,“他又生的这般长大,我嫁得这等一个,也不枉了为人一世”,“不想这段姻缘,却在这里。”。此时,潘金莲是将“嫁”与“一世”相联系的,是基于现实基础、唯实原则上的理性分析综合的结果,并不是力比多的纯粹释放。但武松与武大是嫡亲一母的亲兄弟,二人感情也极为亲近。通过武大对于武松的一番“又恨又想”、“我的兄弟是金子言语”可以看到其视武松如子的关心、爱护及信任。而武松又是视武大如父,别有一番尊敬与保护,为避讳潘金莲与武大告别时,武松一位铮铮铁骨的打虎英雄居然眼中堕泪,由此亦可见二人的深厚血缘亲情。

另外,《水浒传》中的人物崇尚“忠义”,作为集体中的一份子,武松集体意识的深重更是其中代表。所以两相综合,武松直把潘金莲做亲嫂嫂相待,长嫂如母,别无他心。在欲入住哥嫂家时,武松向知县请旨,知县指出:“这是孝悌的勾当,我如何阻你。”知县作为官府的代表自然是当时封建道德伦理规范的发言人,可见“孝悌之义”在当时社会中所处地位的分量。潘金莲撩拨武松,武松决绝的羞辱道:“武二是个啮齿戴发男子汉,不是那等败坏风俗没人伦的猪狗。嫂嫂,休要这般不识廉耻!”这番训言有三个关键词“风俗”、“人伦”、“羞耻”,官府之下的道德伦理规范可见深植于武松心间;长兄如父,兄弟情深,封建宗法伦理亦使他无法越界;最后,“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恪守妇道的观念也使得武松断言潘金莲不识羞耻。

武松作为潘金莲想要协调自我人格的转移对象,却注定无法满足她想要达到解脱原欲压抑的痛苦的目的。相反,武松在后来潘金莲与西门庆的通奸中对二者挖心剖肝。在前面提到,武松是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代言人,“在集体中,极端情况往往直接形成:假如对某事心存一丝疑虑,那么这种疑虑就会迅速升级为不容辩解的肯定……”武大郎死后,武松夜感武大郎托梦,“就惩罚本身来说,它也是欲望的一种满足,只是它满足的对象是检查者的欲望”,②这说明在武松的潜意识中已经为潘金莲作下判论;“在一个集体中是不需要承担责任的。于是,一直以来约束者他的责任感就这样被抛弃了”。③《水浒传》中寻求的恰是一种集体意识下的忠义行为,于是才有了后来的怀疑与血腥的报复。所以当超我被压抑的痛苦的情况下,潘金莲寻求武松作为自我协调、情感转移的对象这是注定无法成功的事情,因为这位对象不仅不是她的仰慕者,反而是她残酷的复仇者与审判者。这也使得潘金莲压抑之后的现实挫折使得情感变得更为郁积,这样长此以往,若无法寻得释放口必然趋于毁灭,以消亡人格遁入精神疾病范畴来结束这无法协调的一切。

三.潘金莲与西门庆:原欲释放下的本我

超我的失败与自我的受阻,使得潘金莲的环境与身心更为压抑,她每日只能叉开武大要求放下的帘子,寻求欲望满足而不得的无奈等待,根据弗洛伊德的话来说就是:“尽快发泄由于内部或外部刺激所引起的兴奋,本我的这一功能是实现生命最基本的原则”,其所遵循的是“快乐原则”。④等待与寻求总是有“回报”的,因掉叉竿的缘故,阳谷县的财主西门庆看上了妖娆的潘金莲,经王婆牵线搭桥两人一拍即合。

为何西门慶能与潘金莲如此顺利结合,而他和武松又有何区别呢?潘金莲的超我受抑、自我受阻,本我的原欲冲动一再积郁堵塞,内心需要尽快释放欲望以躲避痛苦。王婆告诉西门庆若想吸引潘金莲需五事俱全方可,这实际上是借王婆这位经历了作为一名根植于这个时代、了解这个社会的女性代表之口说出潘金莲对于欲望释放对象的基本条件:容貌、财物、时间及耐心等。相较武大,西门庆有财有貌、有社会地位,为人风流且没有武大的对其在超我层面的压抑;相比武松,西门庆身财等皆匹敌,只是西门庆不存在于武大之间的亲情伦理关系及深厚的集体意识,西门庆和潘金莲同样属于本我欲望意识强烈、急需扩张的人群,他们的特征是以个体的自我满足为中心,以“快乐原则”为准绳。“心理器官最原始、最本质的作用就是把那些刺激着它的本能冲动结合起来,以继发性心理过程取代占主导地位的原复发性心理过程,并使活跃的精神力量转化为渐趋稳定的精神力量。”⑤当两个类近的本我人格找到契机相遇的时候,这种服务于快乐原则的稳定本能冲动的未雨绸缪,它对快乐原则主导地位进行了确立。没有道德观念,更没有逻辑推理,他们彼此共同的需要即是不顾一切代价满足自己,于是干柴烈火,一点即着。

四.结论

潘金莲的本我彻底背离道德,而逐渐消解了其自我的现实社会性、超我的自然道德性,人格结构处于失衡状态。而这种失衡与社会平衡下的理想女性形象产生背离。所以即使社会背景不一,出轨仍会被关注、热议的现象之一,出轨对象甚至包括处于男权社会中被条条框框牢牢束缚住的女性。从心理发展维度考察“潘金莲”出轨行为的内在动机,以及这一文化原型的内在意蕴,进一步对现代婚姻有所启示:婚姻中双方的结合,应该在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层面,达到相对动态的平衡。在本我方面有所升华;在自我层面有所协调;而在超我方向有所追求,共同携手构建和谐的婚姻。

参考文献

[1]施耐庵著,金圣叹批:《金批水浒传》,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322-383。

[2]邱运华:《文学批评方法与按案例》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85页。

[3][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111页。

[4]勒邦:《乌合之众》,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北京,2015年,第33页、第88页。

[5][美]卡尔文·斯 霍尔等:《弗洛伊德心理学与西方文学》,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23页。

[6][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自我本我与集体心理学》,戴光年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5年,第72页。

[7][美]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成明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年。

[8][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性学与爱情心理学》,廖玉笛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

[9][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心理哲学》,杨韶刚等译,北京:九洲出版社,2003年。

[10]斯托尔,尹莉译.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

[1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们文学出版社,1958年。

注 释

①邱运华:《文学批评方法与按案例》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86页。

②[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111页。

③勒邦:《乌合之众》,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北京,2015年,第33页、第88页。

④[美]卡尔文·斯 霍尔等:《弗洛伊德心理学与西方文学》,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23页。

⑤[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自我本我与集体心理学》,戴光年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5年,第72页。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东升学校)

猜你喜欢

潘金莲水浒传
如果武大郎没有错过潘金莲的排卵期
读《水浒传》,看北宋社会风俗
真正的好汉——读《水浒传》有感
《水浒传》中潘金莲形象的深层思考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对人性的重新审视与反思:论荒诞川剧《潘金莲》
《水浒传》绰号中智能文化的解读
《水浒传》(节选)教学案例
PAN JIN LIAN'S DIARY 潘金莲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