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活精髓
2020-09-06
一撮茶叶泡到淡,摆龙门阵谈笑风生,这就是成都人的生活写照。摄图网图
1.悠闲的下午,老人在人民公园休息喝茶。王熙维摄
无茶不欢的成都人
尽管作为现代化的国际商城,但成都的气质确实与其它大都会不同。无论世界运转得多快速,它都能维持独有的步调,不失端庄地按照悠闲节奏前进。就如成都人和大家一样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但他们仍会拨出时间,到茶馆去从容地喝上几杯盖碗茶。茶文化可说是成都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都的茶文化无论是在文化积淀,或是民众基础上,一直处在高水准。四川乃是中国茶叶的根源,早在3,000多年前,巴蜀一带就以茶为供品,秦汉年间四川对茶叶的栽种技术已非常广泛成熟。茶也成就了成都,缔造许多中国第一:第一家茶馆、第一个茶叶市场、第一首茶诗……且不论时代如何演变,一缕缕的茶香都深深地烙在成都人的生命中,“坐茶馆”也成为他们的特别爱好。
上世纪40年代,老成都拥有60多万人口,当中近12万人是名副其实的“茶客”。他们爱茶如命,每年消耗掉的茶叶有好几万吨。清末,成都有516条街巷,茶馆便有454家,几乎每条街巷都有茶馆。到了抗戰时期,成都的茶馆更是增至1,000余家。人们通过这个空间与他人分享悲惨经历,减轻内心痛苦。如今仅在市区,营业执照齐备的茶馆就有逾6,000家,无怪乎成都有句话叫“抬头晴天少,眼下茶馆多”。
点上一盏三花茶 摆起一席龙门阵
2.拿盖碗的手势不偏不歪,沿着公道杯慢慢向下让茶水缓缓流出。
3.品盖碗茶,韵味无穷。图2&3均为摄图网图
华人地区热爱喝茶的城市有很多,成都偏偏和其它地方都不一样。正当各地都发展出一套过程繁琐、精雕细琢的品茗艺术,成都的茶道却丝毫不受外在影响,不求茶具雅致,不求茶叶考究,不求茶室铺张,而是一种极其市井的庶民文化。竹靠椅、小方桌、三件头盖茶具、紫铜壶,还有那堂倌跑堂……浓郁的成都风味飘散于人声鼎沸的茶馆,只花着十来块钱,就能“啖三花”(即享用以金银花、菊花、茉莉花为主材的茶),其乐融融。
成都人不无自得地说,是谁说非得要用高级的茶具和茶叶才是享受?若能在喝茶的过程中体会到单纯的舒心,这又何尝不是快乐事?可以说,成都人喝的不是茶本身,而是伴随着喝茶所带来的兴致。
茶碗、茶盖、茶船,是成都人喝盖碗茶不可缺少的“三件头”。茶船即茶托子,托起茶碗,其性能取一个稳字:从茶碗与茶盖的缝隙中将茶水吸入口中,其性能取一个闲字。而这一连串动作所展示的悠闲与得意,就只有成都人最能玩味了。
另外,成都人往往会在茶馆里和陌生人聊起天来,内容天南地北无所不包,成都人管这叫做“龙门阵”。有时候谈到自己一家老小,甚至发觉原来彼此竟是远亲或同学,这样的乐趣在别的地方绝对是少见的。
或许是成都地理位置佳,一马平川,加之水旱从人,人们生活无忧,衣食无愁,多了一份闲情,少了几分劳累,成都人喝茶更是像对现实人生取一种赏玩的态度。成都特有的茶文化已渗入每个当地人的骨髓,无论是大人物还是升斗小民,大家的休闲活动不外乎喝茶打麻将,并无阶级差异或贫富问题。这也成了成都人另一项自豪之处:“安逸”其实才是最大的财富。
盖碗茶起源
盖碗茶的形成可追溯至唐代。唐代饮茶的专用盏逐渐普及,但茶盏烫手,因此在唐代建中年间(780-783年),蜀相崔宁之女发明了最早的盏托。唐人《资暇录》卷下《茶托子》记载,她用木盘子承托茶杯,又用蜡将木盘中央环上一圈,使杯子易于固定。宋元沿袭,明代再配以盏盖,形成了今天所见的一盏、一盖、一碟式的三合一茶盏,并于明清时期盛行。
1搀茶师身怀绝技,单手托数十个盖碗,另一手则散盏、喊茶、续水。薛尧摄
2人民公园里的鹤鸣茶社。柯炳钟摄
3打麻将已是成都的“全民运动”。黄焱红摄
鹤鸣茶社 淡淡茶香,浓、农人情
正对宽敞开阔的人民南路,邻近四通八达的天府广场,这里是成都市交通最繁忙的地段之一,每天都有许多赶着上班上课的人,或开车、或骑车、或徒步,从车水马龙的十字路口交穿而过。然而在这样时间和空间都相对紧缩的区块之中,却另辟出一个市内桃源。闲逸的长辈们,在树荫底下打打羽毛球、做做伸展操、练练太极拳,宛如存在着另一个光阴结界,这里就是人民公园。
从东门转进幽深小径,沿着步道来到湖畔,就能来到成都茶馆界的老字号品牌——鹤鸣茶社。成立已经超过一个世纪,鹤鸣茶社始终静静座立在人民公园内,伴随着这个城市起落兴衰。似乎只要有鹤鸣茶社坐镇,无论外在人世如何纷扰,成都人永远都能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甚至有些搀茶师傅,陪着茶客一同成长。从小时候牵着祖辈、父辈的手一块儿来,到现在送完孙子上幼稚园后一个人来,茶客和搀茶师一起慢慢变老,鹤鸣茶社是成都人生命的加总。
纵使生活忙碌,许多人仍旧会选择在上班之前,提早一个小时到人民公园来喝盏盖碗茶。喝茶,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彻底渗入成都人的血液肌肤,好像不必经过大脑,潜意识自动会要求你这么做。点一杯川西人爱喝的毛峰或飘雪搁在桌上,似乎这一天就凭空多出了好几个小时。
悠悠时光,暖暖温情
鹤鸣茶社历经百年屹立不摇,几次翻修,翻不走修不掉的是它浓厚的人情味。许多熟客来了这里,什么也不必多说,搀茶师傅自能心领神会,端上一盏客人寻常爱喝的茶,甚至偷偷在价格上打个折扣。这里的搀茶师是东方的“调酒师”,他们守候着这些在茶馆大摆“龙门阵”的客人,谈公事也谈私事,谈政治也谈文化,他们以“以茶会友”的方式和大家结伴。
除了喝茶,鹤鸣茶社还提供包括点心、租借麻將的三合一优惠配套。打麻将对成都人来说不为别的,单纯只为了消磨时间,是全民运动。麻将声此起彼落、淡淡的茶香飘忽在空气之中,鹤鸣茶社醉人的是人与人之间交流传递出来的温度。也因此不管生熟,大家都可在这里互相“搭白”。遇到谈得来的朋友,大家也不互留联络方式,只期待下次有缘能在茶社相会,这就是迷人的成都式浪漫!
耳聪目明小麦逸
在鹤鸣茶社,可见一群师傅身穿唐装,拎着两块铁片,发出哐啷哐啷的声响,他们就是采耳师。采耳是成都的古老技艺,不光能清洁市民耳朵,还能替他们减压。这门绝活学来不易,须使用多个道具,包括挖耳勺、马尾等,以及精湛的手法,见习两三年方可出师。
鹤鸣茶社
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少城路12号(人民公园内)
6am-8:30pm
www.cdpeoplespark.com
1青城山的幽静,都江堰的恢弘,组成了成都的绵绵绿意。摄图网图
2青城山颂僧。王苗摄
青城山 寻幽逍遥之地
成都人有四大爱好:爱吃辣、爱晒太阳、爱打麻将,以及爱去在成都西北方的青城山。每年盛夏,成都人都会三五成群到青城山避暑,快乐得像个孩子。在成都人眼中,青城山不是旅游景区,而是卸下负担、享受生活的桃花源。在这块逍遥之地,时间过得很慢,身心灵不自觉会松弛下来。青城山对成都人而言是特别的存在,不只对它尤其情有独钟,更早已把它当做自己的后花园。
背靠干里岷江的青城山,俯瞰成都平原,群峰环绕,状若城廓环绕区域。“青”城山顾名思义,绿得醉人,终年常青。峰峦、溪谷、宫观皆掩映于繁茂苍绿的林木之中,飘荡着亘久不变的幽静之气,凡来过,无不被“青城天下幽”吸引。这里也是文人墨客向往之地。唐代诗圣杜甫曾深陷其魅力,并自喻是“青城客”,写下了“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的传世佳作。
隐、藏、幽、奇,是青城山独有气场,自然成为道家眼中完美的洞天福地。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重要发源地,也因此成为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这里的道教文化衍生了青城武术、青城易学、青城丹法及古建筑等文化,深深影响东南亚的人文思想,因而有“东方最神秘的神山”之美誉。
名门正派青城派
青城派武术是中国历史上武林五大派之一,其发源于青城山,已有近2,000年历史。此武术受道教文化深刻影响,动作紧凑、技法细腻,擅吐纳养生,重气功内功和精神修炼。不过在金庸所描写的武林门派中,青城派可说是最不受待见的门派。金庸笔下的青城武功基本上走的是阴毒路子,而青城人物大多是心胸狭窄、脾气暴躁的大反派。2004年,金庸到青城山,实地了解青城派文化与其武术后,亲笔题写“青城太极拳剑,既养生保健亦系实用武术”,为青城武术正名。
除了将道教精髓纳入武术,道教教主老子的中心思想也值得关注。老子引导人们知足抱朴、清净无为、淡泊名利、顺其自然、以退为进。对于老子的人生哲学,成都人是心领神会而不可名状的。外地人要想有同感,唯有亲自到道教的发祥地青城山住上一段时间,才能深深地体会个中滋味吧!青城山
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西南
8am-5pm(全周无休)
www.djy517.com
3成都人对青城山尤其钟爱。程惠敏摄
杜甫草堂 静好岁月抚慰吾心
命运多舛的唐代诗人杜甫一生怀有巨大抱负,但是参加考试却落第:西往长安,想谋官求职时,正是盛唐衰微之始,困居长安十年,历经辛酸。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投奔肃宗拜为左拾遗,后因得罪肃宗,被贬华州。759年,他弃官西行入蜀,终在城西的浣花溪畔建了一间茅屋,并在成都住了四年之久。他一生流传至今的诗有1,400多首,其中逾240首在成都写成,包括《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名篇。
或许是因为离开了战乱频发的中原,地处郊野的草堂,远离喧嚣,溪水环绕,林塘清幽,一生颠沛流离的杜甫身心始得安顿,生活比较安定、宁静。因此他在草堂的诗歌创作,大都具有田园风味。
捕捉日常谱成诗
在创作《春夜喜雨》时,杜甫已在草堂定居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当中“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道出杜甫在雨后之晨,看见繁花盛开的锦官城迷人景象,藏不住喜悦。
《江村》的“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可让人感受到杜甫在浣花溪畔溪的愉快、宽慰和轻松。这两句是说,浣花溪清澈的江水,弯弯曲曲地绕村而流:在长长的夏日中,事事都显恬静、安闲。
“田舍清江曲,柴门古道旁”则是杜甫在《田舍》诗词中对自己茅屋的写照。杜甫的茅屋是穿斗结构的川西民居建筑,以茅草覆顶,黄泥涂壁。他在这首寥寥数笔的五言律诗中,把一幅美丽的田园景象呈现世人面前。
1不少老年人闲暇时,爱到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阅读。王苗摄
除了田园风光,杜甫笔下也体现了他悲天悯人的胸怀。这一时期写成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恨别》《病桔》《枯棕》等著名诗篇,都是感人至深的作品。或许多亏了成都带给了诗人心灵上的慰藉,让他在无法忘怀现实之余,还能以清新隽美的妙笔,将闲情美景写入诗歌中,感受生活的温柔情怀。
草堂 留千古绝唱
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被毀。五代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至宋代又重建成有杜甫像的祠宇。1955年杜甫纪念馆正式成立,1985年更名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现存建筑有照壁、正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中部有流水环绕。工部祠东侧是“少陵草堂”碑亭,古朴典雅,幽深静谧。
至于当年杜甫的茅屋前,有一条两旁栽满花木的小径。他在诗中曾写到:“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今天的花径是连接杜甫草堂纪念建筑群与原草堂寺的一条红墙夹道小径,花径尽头是草堂标志性景点之一“草堂影壁”。如果你真心喜欢诗,杜甫草堂是不能不去的朝圣地,与此同时也能试着了解成都,了解这座锦官城在杜甫心中烙下的痕迹与温暖的守护。
杜甫草堂
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草堂路28号
9am-6pm(星期一至五):9am-8pm(周末)
50RMB
www.cddfct.com
闭馆前60分钟停止售票
2连接草堂纪念建筑群与原草堂寺的红墙夹道小径。摄图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