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斯特曼翻译规范理论视域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2020-09-06马添羽
马添羽
摘 要:切斯特曼翻译规范理论是基于图里翻译规范论,对其进行探讨、总结并引申的产物,在翻译工作的实际应用中体现着突出的作用价值,同时也能够有效指导翻译理论的相关研究。在其理论指导下,有关译者主体性的讨论也一直没有停止。作者就切斯特曼翻译规范理论如何发挥译者主体性并指导翻译实践进行讨论,主要根据其翻译规范的分类进行叙述。
关键词:切斯特曼;翻译规范理论;译者主体性;翻译伦理
一、写作背景
在图里的时代,翻译规范的描述性研究取得了卓越的成果,继《描述翻译学及其他》之后,众多描述性翻译研究者进行了这一翻译理论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诸多富有意义的研究成果,赫曼斯和切斯特曼就是这些研究者中的佼佼者。在涉及译者主体性,并与描述翻译学相关联的研究中,将图里的理论应用于研究译者主体性的成果最多,但切斯特曼的理论却少有人将之与译者主体性相关联。本文在研究切斯特曼翻译理论的基础之上,对其中涉及译者主体性的部分进行了探讨,论述的框架即切斯特曼对于“规范”这一概念的类别区分。
就理论研究角度来说,切斯特曼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图里和赫曼斯的相关理论,他首次探究了一些基本的翻译规范,如规范的源头、实际翻译中规范所产生的作用以及规范中蕴含的价值体系等,在此研究基础上,他建立了切斯特曼翻译规范理论。在研究的过程中,笔者认识到切斯特曼的理论框架可以理解为对译者主体性的多方面解读,因而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二、切斯特曼翻译规范理论概述
翻译是一种常见的社会行为,因而不同的主体对翻译活动产生的效应有不同的期望和要求,不仅涉及目标语言与原语言文化环境的碰撞冲突,还受到原作者、翻译人员以及读者想法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安德鲁切斯特曼所构建的翻译规范理论虽是在研究图里翻译规范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1],但其分类与之不同。他用更加宏观的角度看待不同角度、不同时期的翻译理论及看法[2]。在他的翻译逻辑中,文字的描述以及具体的应用应达成一种科学的统一关系,其翻译理论同时在描述以及实际方面拥有卓尔不群的价值[3]。
切斯特曼翻译规范理论是切斯特曼研究了翻译模因自诞生以来的发展历程,在此过程中分别以文化、知识、技能的进化为切入而提出的理论。模因是指人们在文化领域的想法或意见,是文化交流的最小单位。当一特定的翻译模因于一特定时间起到主要的控制作用时,就会逐渐转变成为翻译的规范。与此同时,另外的翻译模因的作用被它压制,地位下降,因此,翻译规范模因能够约束翻译理论的提出以及翻译实践的实行。切斯特曼将规范分为期望规范和专业规范两类,其中专业规范又分成责任规范、交际规范和关系规范三类。
期望规范即译文应当满足的目标语言对其语法正式、阅读顺畅、文化风格等方面的期待。文本的阅读人群对于译文的期望受到文化语境中所固有的传统翻译方式以及自身文化环境对于同类文本风格的影响,同时,意识形态差异、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之间权力的区别等因素也对此期望有着巨大的影响。切斯特曼提出翻译学的理论研究以及描述和调控方式应该存在严格的规范。专业规范能够控制翻译实践所接受的方向和方法,受期望规范控制,能够有效地指导翻译过程的进行并修正其偏差,可以细化成以下几个方面。责任规范从道德角度产生,即为翻译人员接受任务发布者以及文本读者交付的翻译工作的责任。交际规范从社会角度产生,即翻译人员所进行的交际活动应使活动各方尽可能得到成功的交际体验。关系规范是从语言学角度产生的,其主要包含原文以及译文语言之间的异同等各种关系。
三、译者主体性概述
传统的翻译学认为,翻译是语言之间的游戏,没有重视社会、文化及历史等因素。而“文化转向”后,翻译观念又对译者的能动性产生了过度的关注。在当前阶段的翻译研究工作中,这两种极端现象都是研究者应当尽可能避免的。
由于译者一直在语言层面对翻译进行认识和研究,在传统翻译学中,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角色始终是被边缘化的,译者的地位曾被视为“隐形、透明”,甚至有“仆人说”等一系列不同的说法。由此可知,在传统的翻译研究中,译者的主要任务就是忠实原文,提供与自身无关的译文。
人们在翻译学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发现,翻译活动的影响因素并不局限在语言上,也受到社会形态、人文文化以及历史进程等多种因素的作用,翻译者做到对原文表达完全对等是非常困难的。20世纪20年代,巴斯奈特和勒弗维尔等文化学派研究者把目光转向了文化交际层面,提出了新的观点,自此,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和主观意识开始显露出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所发挥的作用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文化转向”逐渐让译者走上台前,翻译学界不断重视对译者的研究[4]。不可否认,翻译的语言学视角有其可取之处,但若不关注文化差异,仅研究语言是否忠实原文,未免有失偏颇,无法真正彰显译者的创造性。
四、翻译规范理论与译者主体性
(一)期望规范
根据切斯特曼翻译规范理论,期望规范可以理解成译者受到译入语社会对语言风格的期望而形成的约束。译者的语言风格较为固定,很难发生突变,所以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的语言风格,不同的译者能够满足不同的期望。译者的主体意识让其能够传递特定的思想和意圖,而不仅仅是传递作者原意的工具。现举例如下:
例1:着力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突出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译文:We will strive to solve outstanding problems vital to the immediate interests of the people,safeguard social stability and build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5]
本例中,原文是政府工作报告,属于中国政治类文本,常用的句式是没有主语,也没有连接词,这两项在中文里会符合语法,这是中文区别于英文的一个特点。在翻译的过程中,首先应当用“增主语”的翻译方法,将句子的主语补出,以符合英文语法。英文多长句,汉语多短句,直译下来会显得句子冗长而不易理解,于是在分析了几个分句的关系之后,将这个长句根据意群断为两个短句,读者就更方便阅读理解。根据切斯特曼的翻译规范理论,译者不能只关注原文的字句,而不顾行文的“目的”。译者在面对常常用于外宣的政治类文本时,应当想到受众期望看到的是“自己能看懂”的文本,看完后对中国的政策走向有一定的了解,而不是“中国人能看懂的英语”,这就需要译者运用其能力,翻译成符合英语国家语言使用习惯的形式,这样的写法就更加符合英语读者的期望规范。
(二)专业规范
在宏观的期望规范的框架之下,专业规范涉及译者可以采取的方法和策略,这些策略由译者决定,与译者的翻译习惯有关。责任规范指根据委托人的要求所达到的规范。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译者所承担的工作责任是工作的委托人以及文本读者所赋予的,严谨对待责任规范意味着译者履行好身为翻译的职责,其中也包括职业道德规范等。
例2:The samples of soil from various depths are examined for traces of oil.
译文:从不同的深度采集出土壤样本,然后进行检测,看看有没有油。
本例中,很容易因为句子读起来容易且易于理解而直译,但直接翻译过来却发现效果并不好,如“for traces of oil”直接譯成“为了石油的踪迹”显然难以让读者理解。根据切斯特曼的翻译理论,责任规范要求译者达成既定的传达信息的目标。译者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去积极了解科技类文本的翻译策略,用“被动的主动译法”,且省略了主语,来完成对本例的翻译。值得注意的是,本例中还增加了一个动词“采集”,这是由于译者在将句子变成主动时,“样本”的句子成分也发生了变化,此时就需要增动词来使句子流畅。归根结底,译者在本例中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不仅需要完成传达信息的目标,也需要使翻译符合科技翻译的特点及标准。
交际规范是一种社会规范,译者应当保证参与交际的各方最大程度上成功交流。一般来说,译者与原文作者的接触少于译文接受者,所以译者与读者进行交际交流时,就能够发挥更多的主体性。英译中时,译者应广泛了解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在不同性别、年龄、工作等条件下所产生的真实语料,避免受到自己所学过的材料的影响,这样能帮助委托人更加详实地了解语言文化。中译英时,译者发挥母语优势的同时,也要顾及受众并不完全了解中国文化的事实,要对中国文化特有的词汇、概念以及隐喻有一定的敏感度,可以及时进行解释,也可以在原有翻译上进行省略。例如:
例3:Early one morning we visited the“dirt market”,a flea market where vendors unable to get space in the large permanent tent display their wares on blankets on the dirt outside.
译文:有天早上我们去逛类似跳蚤市场的一个市场。[6]
这个例子中,译者运用“省译法”省去了对于“跳蚤市场”的解释,这是由于在英译汉中,受众是中国人,跳蚤市场的概念已经为人们所熟悉以及广泛使用,不需要再次解释,因而译文省去了后面对该名称的详细解释,因而译文能够更加简洁。
关系规范是一种语言规范,主要关注源语言和译入语之间的关系。满足关系规范的翻译应当符合特定文化的要求。翻译是语言间的转换、信息的传递,作为译者应当在翻译过程中不断体会语言间的相通之处。另外,关系规范强调译文的特殊性,即特定文本需要特定风格的翻译,如新闻类翻译要求准确简练,而财经类文本则依赖强大的背景知识,需要精确传达感情色彩等。译者在进行翻译的时候可以发挥自身原有的知识储备,除语言之外的专业角度,在原文所表达的含义基础上,可以根据目标语言文化环境的不同而改变译文的表述方式。
例4:长相好看的人用不着浓妆艳抹。
译文:Physically attractive people do not need heavy makeup.[7]
本例中,“长相好看的人”没有译作“beautiful people”而是译为“physically attractive people”,是因为译者经过查字典会发现,形容一个人beautiful,这种人一般是国色天香,并不能准确地形容“长相好看”。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在对待原文的时候注重文化的差异,近年来,随着国外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许多原因导致了其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误解,本例中,beautiful在中国属于惯用词,而在国外却并非如此。译者如果想当然地译为beautiful,译文的专业性就大打折扣了。
五、结语
切斯特曼翻译规范理论有利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大致体现在三个方面:本理论能够给译者较好的翻译参考原则,方便译者依据翻译规范来调整自己的译文;能够充分运用译者本身的积累和文化背景,从而更能被读者接受;能够赋予译者除语言转换、传递信息的载体外的角色,帮助译者产出质量更高的译文。在翻译史上,切斯特曼翻译规范理论依然充满活力,深刻影响翻译研究的同时也值得在翻译实践中不断对其进行细致入微的检验和探索,不断理解其理论内涵,不断丰富其理论外延[8]。
参考文献
[1]张冬梅.从“是”到“应该”——切斯特曼翻译规范理论的逻辑进路与有效性限度解析[J].外国语文研究,2018,4(05):77–83.
[2]李丽,陈蓓.翻译规范研究概述[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5(03):98–102.
[3][8]吴欣.切斯特曼翻译理论介绍[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1):184–185.
[4]岳中生.译者生态位与“译者中心”[J].上海翻译,2019(04):14–18+94.
[5]吴菲菲.从切斯特曼的翻译规范理论看中国《政府工作报告》(2000–2013)的英译[D].山东:中国海洋大学,2014.
[6]王湘玲,邬清明,朱玲玲.译者目的与翻译规范[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03):120–123.
[7]武峰.十二天突破英汉翻译:笔译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44.